急诊科为期两周的轮转,在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状态下飞逝而过。当陆宇最后一次脱下那件在抢救室沾染过汗水、血迹,甚至还有不知名污渍的急诊科白大褂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脱离战场的短暂虚脱,有对自身极限被挑战后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历经淬火后的坚实感。
临床见习的列车,终于缓缓驶抵终点站。所有分散在不同科室的同学重新汇聚在学校的阶梯教室,进行见习总结。每个人脸上都褪去了几个月前的青涩与懵懂,眼神里多了些沉静的东西,那是亲眼见证过疾病、痛苦、生死抉择后留下的印记。
讲台上,一位负责教学的副院长微笑着看着台下这群“脱胎换骨”的年轻面孔。
“同学们,祝贺你们完成了大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临床见习环节。”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这几个月里,你们从书本走向病房,从理论走向实践。你们在消化内科见识过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呼吸科学会了倾听与甄别,在普外科感受了刀锋之上的责任与果决,在妇产科触碰了生命之门的喜悦与沉重,在儿科呵护了天使国度的纯净与希望,最后,在急诊科这片时间的战场上,你们体验了何为分秒必争,何为生死时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这段经历,不仅仅是在你们的履历上增添了几个科室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它在你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责任、关于仁爱、关于敬畏的种子。医学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愿你们永远铭记初次穿上白大褂时的初心,铭记第一次成功处理病人后的喜悦,也铭记面对生命消逝时的无力与悲痛。这些,都将成为你们未来行医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坚实的底盘。”
台下寂静无声,每个人都在回味着这番话,对照着自己这数月来的心路历程。陆宇看到身边的陈浩微微颔首,刘波难得地收起了嬉笑表情,连赵俊也目光沉凝。
总结会结束后,412寝室久违地齐聚。少了往日关于游戏或八卦的喧嚣,话题自然而然地围绕着各自的见习见闻展开。
刘波拍着胸口,模仿着心内科教授看心电图时皱眉的样子:“你们是不知道,那些心律失常,房颤室速,看得我心脏都快跟着一起乱跳了!不过,看教授用药或者电复律后心率一下子变整齐,那感觉,真爽!”
赵俊挥舞着筷子,仿佛手里拿着手术刀:“还是外科干脆!阑尾炎,胆囊结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立竿见影。就是站台子太累,我现在觉得能坐着看病真是幸福。”
陈浩推了推眼镜,言简意赅:“呼吸科的影像学和肺功能很有意思,诊断像解谜。”
轮到陆宇,他想了想,说:“我觉得……每个科室都像医学的一个棱面,反射出不同的光芒。急诊科像是把所有棱面强行聚拢在一起,要求你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关键的那一道光。”
夜幕降临,陆宇一个人漫步在校园里。梧桐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远处的图书馆和教学楼灯火通明。他回想起大二结束时,站在这里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如今,短短几个月,他感觉自己仿佛走过了很长很长的路。
他触摸过生命的伊始,也直面过死亡的威胁;他学会了在显微镜下辨识疾病的蛛丝马迹,也学会了在手术台上感受生命的重量;他体会过与病人沟通成功后的欣慰,也承受过被误解或质疑时的委屈。白大褂之于他,不再仅仅是一件象征性的衣服,而是浸透了汗水、承载了故事、赋予了责任的战袍。
手机响起,是林小雨的视频通话。屏幕那端的她,笑容依旧明媚。
“见习魔鬼训练终于结束啦?我的陆医生是不是又瘦了?”她俏皮地问。
陆宇笑了笑,将摄像头转向远处灯火通明的附属医院大楼:“嗯,结束了。感觉……像是被打碎重组了一遍。”
“但肯定更强大了吧?”林小雨的语气带着肯定和一丝崇拜。
“希望是吧。”陆宇望向那片承载了他无数记忆和感悟的建筑群,轻声道,“路还很长,只是刚刚拿到了下一阶段的入场券而已。”
回到寝室,他打开那个厚厚的、页边已经有些卷曲的笔记本。从消化内科的第一份现病史,到急诊科的最后一个抢救记录,密密麻麻的文字、简图、心得,记录着他这数月来的每一步攀登。他轻轻抚过纸页,如同抚过一段充满汗水与收获的青春。
大三的临床见习,如同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洗礼,至此正式落下帷幕。它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更为关键的起点。未来的道路——更精细的专科学习、更复杂的临床决策、乃至考研、规培——如同更高、更险峻的山脉,已然在云雾中显露出隐约的轮廓。
陆宇合上笔记本,目光沉静而坚定。
他知道,短暂的休整之后,将是又一次的整装待发。在更高的山脊上,风景未知,挑战亦未知,但他已准备好,以更成熟的姿态,去迎接那更辽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