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学聚会带来的疏离感,在与林小雨那场隔空长谈后,悄然转化为一种更为清晰的自省与坚定。陆宇意识到,孤独并非源于被孤立,而是先行者必然经历的风景。这份认知,像一块经过淬火的钢铁,冷却后反而变得更加坚硬。
寒假剩余的日子,他过得愈发从容。每日规律地起居,陪伴父母,温习功课,偶尔预习《病理学》的新内容,心态平和而充实。与林小雨在微信上的交流也并未中断,两人会分享阅读片段,讨论时事,甚至约好返校后找时间碰面,交换各自推荐的书籍——陆宇想找一本能深入浅出讲解医学人文的读物,林小雨则答应带一本她认为最能体现教育温度的作品。
离家的日子终于到来。这一次,告别少了些伤感,多了份对未来的期待。父母的目光里,骄傲与不舍交织,但更多的是放手让他去闯荡的信任。
重返星城医科大学,校园里还残留着寒假的静谧,但已有不少提前返校的学生身影。整理好宿舍,陆宇给林小雨发了条信息:“我回学校了。”
林小雨很快回复:“欢迎回来!我也刚到师大。明天下午你有空吗?市中心新开了家不错的书店,一起去看看?”
约定的那天下午,阳光正好,驱散了冬末的寒意。陆宇提前到了约定的书店门口。这是一家颇有格调的书店,落地窗明亮,里面灯火通明,书香弥漫。他有些许紧张,不同于同学聚会的无所适从,这是一种期待见到能理解自己之人的、微妙的忐忑。
“陆宇!”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转过身,看见林小雨小跑着过来。她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脸颊被风吹得微红,眼睛亮晶晶的,笑容比冬日阳光还暖。
“等很久了吗?”她喘着气问。
“没有,刚到。”陆宇笑了笑,看着她生动的模样,心中的紧张感瞬间消散了大半。
两人走进书店,温暖的气息和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书店很大,分区明确。他们自然而然地先走向了“社会科学”和“文学”区域。
“喏,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窗边的小豆豆》。”林小雨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封面温馨的书,“还有这本,《教育的情调》,是一位教育家写的,里面有很多对生命成长的细腻观察,我觉得你可能会感兴趣。”她认真地介绍着,眼神里闪烁着对专业的热爱。
陆宇接过书,翻看着简介和目录。那些关于儿童心理、关于教育本质的文字,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他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温情与智慧。“谢谢,我会好好看的。”他郑重地说。
接着,他们逛到了“医学卫生”区。书架上的书籍明显专业和厚重得多。陆宇找到了那本苏晚晴学姐推荐过的《医之心》,是一本由多位医生撰写的医学人文随笔集。
“这本据说不错,讲医生如何面对疾病、死亡,还有与患者的关系。”陆宇指给林小雨看。
林小雨好奇地翻看着:“听起来很深奥。不过我觉得,医生和老师其实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面对‘人’,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共情能力。”
这个类比让陆宇微微一怔,随即深以为然。他想起王叔晕厥时家属的慌乱,想起车祸现场伤者的无助,作为(未来的)医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人”的深刻理解与关怀。而林小雨所研究的教育,何尝不是塑造“人”的伟大工程?
他们各自选好了书,决定找个地方坐下聊聊。书店一角设有安静的咖啡阅读区,柔和的灯光洒在木质桌面上。两人点了热饮,相对而坐。
窗外是都市傍晚的车水马龙,窗内是静谧的书香世界。氛围轻松下来,话题也变得更加深入。
“上次电话里,你说感觉和高中同学不是一路人了,”林小雨捧着温热的杯子,轻声问,“现在还有那种感觉吗?”
陆宇思索了一下,摇摇头:“好多了。其实想明白了,不是谁对谁错,只是选择不同。就像你说的,成长会给我们分类。我现在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了。”
“那就好。”林小雨微笑,“其实我有时候也会想,我们学文学的,学教育的,和你们学医的相比,是不是显得有点‘无用’?不能直接治病救人。”
“怎么会?”陆宇立刻反驳,语气诚恳,“救治身体很重要,但滋养心灵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医生,也需要教师,需要所有为美好价值努力的人。你支教时给那些孩子带去的知识和希望,那种力量,是药物无法替代的。”
他的话让林小雨眼眸一亮,脸上泛起一丝被理解的欣喜:“你能这么想真好。我还怕你觉得我们这些‘文科生’不接地气呢。”
“当然不会。”陆宇也笑了,“相反,我觉得你的视角能帮我看到医学之外的东西,让我不至于变成一个只懂技术的‘机器’。”
他们聊起了各自的课程,陆宇描述了解剖实验室的庄严肃穆,林小雨分享了带领小学生阅读诗歌时的感动;他们讨论起社会热点,从医疗资源分配到教育公平问题,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能理性倾听对方的观点,偶尔争论,也充满善意。
时间在融洽的交谈中飞快流逝。华灯初上,书店外的世界已被霓虹点亮。
“不早了,我该回学校了。”林小雨看了看时间说。
“我送你到公交车站吧。”陆宇自然地接话。
走在夜晚的街道上,寒风依旧,但两人并肩而行,似乎也不觉得冷了。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长又缩短。
“今天聊得很开心。”等车的时候,林小雨说,“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复读那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说很多话。”
“嗯。”陆宇点头,“以后……可以经常这样聊聊。”
“好啊!”林小雨爽快地答应,公交车缓缓进站,她跳上车,在窗口对他挥手,“路上小心!书看完了再交流心得!”
看着公交车汇入车流,消失在夜色中,陆宇独自站在站台上,心中涌动着一种温暖而充实的情感。这次见面,不同于同学聚会的隔阂,也不同于宿舍兄弟的 camaraderie(情谊),它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互相欣赏和共同成长意愿的联结。
他意识到,在林小雨这里,他无需伪装成另一个样子,可以坦然展示自己对医学的执着,也可以流露内心的困惑与柔软。而她,也能以她独特的视角,给予他启发和慰藉。这种关系,纯粹而珍贵,是他在这条略显孤独的医路上,意外收获的一盏温暖灯火。
回到宿舍,刘波和赵俊已经回来了,正吵吵嚷嚷地分享着寒假的见闻。陈浩依旧安静地看着书。熟悉的环境让陆宇感到亲切。他将新买的《教育的情调》小心地放在床头,与那本《医之心》并列。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课表上排满了《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局部解剖学》等更具挑战的课程。未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此刻的陆宇,内心却比寒假前更加沉稳和有力。
他不仅拥有了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明确了自己的内心方向,并且,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拥有了一个可以分享思想、互相鼓励的知己。这让他对未来的挑战,充满了更多的勇气和期待。
他打开台灯,柔和的光线再次洒满书桌。这一次,光芒不仅照亮了医者的前路,也映亮了一段跨越学科、温暖而坚定的友谊。他的医途,注定不会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