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家中弥漫着淡淡的离愁。母亲李娟一大早就开始在厨房忙碌,准备着陆宇路上要带的吃食,仿佛要将未来几个月对儿子的牵挂都塞进那个背包里。父亲陆大山依旧沉默,但眼神总是不自觉地追随着陆宇的身影,那份不舍藏得很深,却依旧能被敏感的儿子察觉。
邻里王叔突发急病的那场风波,给这个短暂的假期增添了一份沉重的底色。虽然王叔被及时送医,初步诊断为脑出血,仍在县医院重症监护室观察,生死未卜,但急救医生那句“处理得很好,争取了时间”的肯定,却像一颗种子,在陆宇心中深深扎根。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终点站着的不是分数和排名,而是鲜活的生命。
收拾行李时,陆宇的目光落在那个记载着王叔晕厥时他匆忙笔记的本子上。他小心地将其收好,这不仅仅是一次突发事件的记录,更是他医者之路的第一次“临床”印记。
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院子里。离长途汽车发车还有一段时间,陆宇想起了一个人——林小雨。那个在复读班里和他一样拼尽全力、互相打气的女孩。她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他拿出手机,找到了那个熟悉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很快接通,传来林小雨清脆依旧、却似乎多了几分从容的声音:“喂?陆宇?真难得你主动打电话来!”
“小雨,假期怎么样?我明天回星城了,你呢?”陆宇寒暄道。
“我也是明天回去的票。唉,假期感觉比上学还累,走亲戚串门的。”林小雨笑着说,“你呢?大学生活怎么样?听说你们医学生超级辛苦?”
“还好,习惯了就好。”陆宇简单带过,然后发出邀请,“对了,你明天几点的车?要是时间差不多,我们可以一起走,路上也有个照应。”
“好啊!”林小雨爽快地答应,“我的是下午两点那班,你呢?”
“巧了,我也是两点那班。”陆宇心里微微一喜。
约定好后,陆宇心中竟生出几分期待。和林小雨,那是共过“患难”(复读)的战友,是可以不必伪装、轻松交谈的朋友。他很想听听她在另一个天地里的见闻,也想和她分享自己这半年来复杂的心路历程,或许,还能聊聊王叔那天的事情。
第二天,长途汽车站。陆宇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林小雨。她穿着米白色的羽绒服,围着红色的围巾,拖着一个小小的行李箱,站在候车室门口张望。半年的大学生活,让她褪去了不少复读时的青涩和紧绷,眉宇间多了几分舒展和自信。
“林小雨!”陆宇挥手喊道。
林小雨闻声转头,看到陆宇,脸上立刻绽开明媚的笑容,快步走了过来:“陆宇!好久不见!你好像……嗯,瘦了点,但精神头更足了!”她上下打量着陆宇,眼神里带着老朋友式的关切和审视。
“你也变了,更……开朗了。”陆宇笑着回应。两人相视一笑,复读时那种并肩作战的熟悉感瞬间回归。
上了车,找到并排的座位放好行李,汽车缓缓启动,驶离了熟悉的林江县。窗外的景物开始倒退,家乡渐渐缩小成视野里的一个点。
“快说说,你们师范大学怎么样?是不是女生特别多?课业轻松吧?”陆宇率先打开话匣子。
林小雨笑了起来,眼睛弯成月牙:“女生是很多,我们班就四个男生,号称‘四大护法’。课业嘛,说实话,没有高三和复读时那么恐怖了,但也不是混日子就能过的。要读很多文学作品,写很多分析文章,还要学教育学、心理学,挺有意思的。而且,大学社团活动好多,我参加了文学社和志愿者协会,周末有时候去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感觉特别充实。”
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大学里的新鲜事:博闻强识的教授、有趣的室友、支教时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文学社里激烈的思想碰撞……她的语气轻快,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的乐趣。陆宇静静地听着,仿佛也透过她的描述,看到了一个与医学院截然不同的、充满人文气息和浪漫色彩的大学图景。
“真好啊,”陆宇由衷地感叹,“感觉你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还行吧,就是瞎忙活。”林小雨谦虚了一句,然后话锋一转,看向陆宇,“别光说我呀,你们医学院呢?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我听说你们还要解剖尸体?真的假的?你不怕吗?”
一连串的问题,带着好奇和一点点敬畏。
陆宇笑了笑,开始讲述他的生活。他没有刻意渲染辛苦,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气,描述着解剖实验室里庄严肃穆的氛围,福尔马林的气味,还有对“大体老师”的敬畏;描述着图书馆里刷夜的常态,和室友们为了一个生理学机制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描述着期中考试的压力和取得好成绩后的欣慰;也提到了送外卖兼职的辛苦和拿到奖学金后的如释重负。
当他讲到平安夜在解剖实验室度过,以及元旦那天邻居王叔突发晕厥,他被迫进行初步急救的经历时,林小雨听得睁大了眼睛,表情变得十分专注和严肃。
“天啊……平安夜在解剖室……还有邻居晕倒……”林小雨喃喃道,眼神里充满了同情和敬佩,“陆宇,你……你真的太不容易了。而且,你还能在那种情况下保持冷静,太厉害了!”
陆宇摇摇头,坦诚地说:“没什么厉害的,当时紧张得要命,手都在抖。就是觉得,既然学了,就不能眼睁睁看着。也是那次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医学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它后面连着的是活生生的人命。”
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林小雨看着他,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半年的大学生活,已经让身边这个曾经一起埋首题海的男孩,身上多了一份她所陌生的、属于医者的责任感和沉稳。
“我觉得你变了很多,陆宇。”林小雨轻声说,“比以前更……更坚定了。好像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特别有力量去追求。”
陆宇微微一愣,随即笑了笑:“可能吧。环境逼的。在医学院,你不努力,不往前走,后面就有无数人等着超过你。而且,想想父母,想想像王叔那样可能需要帮助的人,就觉得没有理由懈怠。”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复读时的岁月。两人回忆着那段昏暗却充满斗志的日子,互相吐槽当时做不完的试卷、背到吐的知识点,也感慨着彼此的巨大变化。
“说起来,还得感谢那时候的你呢。”林小雨笑着说,“每次我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看到你还在那里雷打不动地刷题,我就觉得,我也不能放弃。”
“彼此彼此。”陆宇也笑了,“你也帮了我很多,那时候互相讲题,效率高多了。”
一种“革命友谊”在车厢里缓缓流淌。他们聊着过去的艰辛,对比着现在的充实,也憧憬着模糊却充满希望的未来。林小雨说她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点燃孩子们对文学的热爱;陆宇则说,他想成为一名能真正帮病人解决问题的好医生。
不同的道路,同样的执着。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车厢内,两个年轻人的心却因为这次坦诚的交流而靠得更近。他们不仅是旧友重逢,更是在彼此的人生轨迹上,看到了另一种努力生长的姿态,互相汲取着温暖和力量。
漫长的车程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尾声。星城市的高楼大厦渐渐出现在地平线上。
“快到啦。”林小雨看着窗外,语气中有一丝不舍。
“嗯。”陆宇点点头,“以后……常联系。”
“当然!你在医学院要是压力太大了,随时找我吐槽!我们师大食堂不错,有空可以来找我蹭饭!”林小雨爽快地说。
汽车驶入星城长途汽车站。两人取了行李,随着人流走出车站。外面的世界车水马龙,繁华而陌生。
“那我坐地铁回学校了。”林小雨指指地铁站的方向。
“好,我也回校了。路上小心。”陆宇挥挥手。
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头,看着林小雨拖着行李箱汇入人流,身影渐渐消失,陆宇深吸了一口星城微冷的空气。这次归途中的偶遇和深谈,像是一次心灵的缓冲和充电。他从林小雨身上看到了大学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轻松、多元、充满人文关怀;而林小雨也从他的讲述中,感受到了医学世界的严谨、沉重与崇高。
这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选择,也让他意识到,成长的道路虽然孤独,但并非没有同行者和理解者。他背起行囊,里面装着母亲的牵挂、父亲的期望、王叔事件带来的警示,以及老友重逢的温暖,转身走向通往医科大学方向的公交车。
短暂的假期结束,更加艰巨的期末考试周就在眼前。但此刻的陆宇,内心比离家时更加充实和平静。他知道,接下来的路需要他独自去拼杀,但他已储备了足够的勇气和决心。他的目光投向远方医科大学的方向,眼神清澈而坚定。
新的挑战,他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