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与上海,相隔数千公里,却因一场关于未来的定义权之争,在时空上形成了奇特的对称。揭幕前夜,两座城市都笼罩在一种蓄势待发的紧张氛围中。
在迪拜,“光之茧”完成了最后一次全系统联调。所有设备运行平稳,能量场参数稳定在最优区间。林微光独自一人走在洁白的空间内,进行着最后的巡视。她的指尖拂过温润的墙壁,感受着其下能量场运行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微弱振动。空气中,那种经由精密计算和艺术直觉共同雕琢出的、混合了宁静与潜能的独特氛围,已然成型。
她走到那面透明的“技术展示舱”前,里面实时可视化着无形的能量场分布,彩色的等高线图如同呼吸般缓慢起伏,与模拟的访客生理数据曲线优雅地同步舞动。这是她自信的源泉,是“普罗米修斯”区别于任何传统方案的、最直观的壁垒。
周景明发来了最后确认的媒体名单和安保部署图,一切就绪。莎法反复核对着明天接待嘉宾的流程和话术要点。伊莎贝尔则在后台监控中心,确保所有数据系统万无一失。
没有需要再修改的地方了。林微光停下脚步,站在静养区的中央,闭上了眼睛。她让自己沉浸在这亲手创造的“场”中,感受着那细微的、仿佛能抚平灵魂褶皱的能量波动。三个月的疯狂压力,无数个不眠之夜,在此刻仿佛都找到了归宿。
她打开加密通讯器,向陆时砚发送了最后一条准备就绪的确认信息。
几乎在她信息发送成功的下一秒,周景明的通讯接了进来,语气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急促:
「林小姐,刚截获到未经证实的消息。苏氏方面可能准备了非常规的‘惊喜’,试图在明天干扰或抹黑我们的揭幕。」
“非常规的惊喜?”林微光心中一凛,“具体内容?”
「信息很模糊,只提到可能与‘技术伦理’和‘数据安全’有关。对方可能雇佣了网络水军,或者安排了现场挑衅者。」
这是舆论战的经典伎俩。在林微光专注于技术完美时,对手却在准备盘外招。
“安保和公关团队有预案吗?”林微光冷静地问。
「已有应对方案,但需要您和团队在明天保持最高警惕,对所有突发状况不予置评,由专业团队处理。」
“明白。”
结束通讯,林微光刚刚平静下来的心绪再次掀起波澜。她不怕技术对比,但这种阴暗的手段,让人不齿,却也必须防范。
她将情况简要通报了核心团队,要求所有人明天保持冷静,专注于展示本身。
与此同时,在上海。
苏氏集团的“生命茧房”示范单元位于浦东一栋崭新的摩天大楼内,此刻亦是灯火通明。其首席设计师安德森正在对着一群记者进行最后的预演。巨大的屏幕上展示着布满传感节点的室内渲染图,强调着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环境控制的精确性。
“我们的系统,基于超过三千个数据点实时调节环境,确保 occupant 始终处于最舒适、最健康的状态。”安德森语气充满自信,“所有的技术都是成熟且经过验证的,风险可控,立即可用。”
有记者提问:“苏氏如何看待陆氏集团同期在迪拜发布的‘普罗米修斯’项目?他们的技术路线似乎与贵司截然不同。”
安德森笑了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我们尊重任何技术探索。但‘生命茧房’关注的是当下,是为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价值。有些概念听起来很美好,但过于超前,其潜在风险和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我们更倾向于用可靠的技术,解决现实的问题。”
这番言论,既抬高了自身,又隐晦地给对手贴上了“不成熟”、“有风险”的标签。
预演结束后,安德森回到后台,一位助理低声汇报:“那边都安排好了,明天迪拜现场和各大平台,都会同步启动。”
安德森满意地点点头,看着窗外上海璀璨的夜景,眼中闪过一丝志在必得的光芒。
迪拜,林微光的公寓。
她无法入睡,站在阳台,望着脚下这座不夜城。明天,这里将成为全球科技和资本目光的焦点。她知道,陆时砚此刻必然也在某个地方,运筹帷幄,应对着苏氏可能发起的任何挑战。
她想起他说的:“碾过去。”
现在,轮到她来驾驭这辆战车了。
她回到屋内,打开电脑,最后一次浏览“光之茧”的介绍资料和核心数据。不是为了修改,而是为了坚定信念。
无论对手准备了多少盘外招,无论舆论如何喧嚣,她坚信,“光之茧”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应。当人们亲身感受到那种被智慧能量场温柔包裹、身心得到深层滋养的体验时,任何诋毁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她关掉电脑,重新躺下。
这一次,她很快进入了睡眠。
因为她知道,她已尽己所能。
剩下的,交给明天,交给光。
双城记,即将迎来它的高潮章节。
而破茧之声,注定要压过所有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