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那句“碾过去”,如同给整个项目组注入了一针强效肾上腺素。苏氏集团的阴影从模糊的暗处骤然变得清晰,带着旧日的恩怨和现实的威胁,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这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而是一场不容有失的尊严与技术之战。
“光之巢”项目的推进进入了疯狂加速的状态。林微光主持召开了紧急战略会议,将最终方案的完成节点大幅提前。会议室的白板上,“动态自适应基础算法”和“社区共赢模式”被画上巨大的圆圈,标注为“核心护城河”。而“环球生态科技”的名字则被一条粗重的红线划掉,旁边写着两个字:超越。
“他们拿到了我们的初步概念,但只是皮毛。”林微光的声音冷静而有力,目光扫过团队成员,“我们要做的,不是防守,是进攻。用他们无法想象的深度和细节,构筑起他们永远无法跨越的技术鸿沟。”
分工更加明确,节奏更快。马丁带领结构小组,开始对自适应基础进行极限压力测试,模拟百年一遇的风暴、海啸,甚至小规模的地质变动,确保其绝对可靠性。莎法飞赴东南亚,亲自驻扎在当地,与部落长老同吃同住,深化共赢方案,将文化细节融入到建筑的每一个角落,从材料的纹理到空间的叙事,打造无法被复制的文化灵魂。阿米尔则与挪威的海洋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全天候的协作,对潮汐能系统进行毫秒级的优化,力求将能源自给率推向90%的理论极限。
林微光自己,则再次将自己投入算法的深海。她知道,这是陆时砚最看重、也是苏氏最难以企及的部分。她不仅要完善它,还要为它构筑起坚固的知识产权壁垒。在周景明协调的法律团队支持下,她开始着手全球专利的布局申请,每一个权利要求都经过反复推敲,确保覆盖范围尽可能广泛,不留死角。
迪拜总部似乎也感受到了这股紧绷的气氛。周景明协调资源的效率更高,一些原本需要层层审批的流程被特事特办。陆时砚没有再出现在项目组的日常会议上,但林微光能感觉到那双无形的眼睛始终在关注着。偶尔,在深夜,她的加密终端会收到周景明转来的、一些关于苏氏集团近期动态或某些前沿技术方向的简短摘要,没有评论,只是信息提供。这种沉默的支持,如同精确制导的补给,总能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
然而,苏氏的动作也比预想的更快。
一周后,莎法从东南亚发回紧急通讯,语气带着愤怒:“林,环球生态的人出现了!他们在接触我们之前联系过的另一个部落,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几乎是赔本赚吆喝!而且,他们也在招募当地的工程师和向导,明显是在挖角,想复制我们的本地化路径!”
几乎是同时,阿米尔也报告,监测到有不明Ip试图渗透挪威实验室的外部协作网络,虽然被防火墙拦截,但攻击手法相当专业。
对手不仅在模仿,更在试图从资源和执行层面进行干扰和复制。
压力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团队内部的气氛再次凝重,连续的高强度工作也开始显现疲态。马丁在一次结构模拟失败后,罕见地发了火;阿米尔因为一个数据误差,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半天没出来。
林微光知道,作为核心,她不能倒下,也不能让团队士气崩溃。她将莎法传回的、环球生态试图干扰的消息,在内部进行了通报。
“他们急了。”林微光看着团队成员们忧虑的脸,语气反而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正因为我们的方案让他们感到了威胁,他们才会用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这说明我们走在了正确的路上,而且走得太快,让他们跟不上了。”
她走到白板前,在“超越”两个字上重重画了一个圈。
“我们的回应,不是去和他们拼价格,拼挖角。我们的回应,是让我们的方案优秀到让他们所有的模仿都显得可笑,让我们的技术壁垒高到让他们所有的渗透都毫无意义。”
“加快速度,加深细节。用绝对的实力,让他们绝望。”
她的话语像一块磐石,稳住了团队动摇的信心。没有人再抱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激怒后的、更加执着的专注。
林微光也调整了策略,她加强了与莎法的直接加密通讯频率,亲自参与关键社区关系的维护,用更诚恳的态度和更长远的价值共享方案,稳定了核心部落的支持。同时,她授权阿米尔,可以动用更高预算,确保与挪威实验室的合作畅通无阻,并升级了网络安全防护。
她自己则几乎不眠不休,除了完善算法和专利,开始着手构思一个更具震撼力的“杀手锏”——一个基于“光之巢”独特生态系统、超越了“星芒”的、更加宏大和精妙的“光影共生”艺术概念。她要让“光之巢”不仅在技术上无可挑剔,在艺术感染力上,也达到一个让模仿者望尘莫及的高度。
这天深夜,她正对着一处复杂的光路交互模型苦思冥想,试图找到那个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灵光一闪”,加密通讯器响了。是陆时砚的专属频道。
她微微一怔,接通。
“算法专利,初审通过了。”他的声音传来,背景是车辆行驶的微弱噪音,他似乎还在路上。“比预期快。”
这是一个好消息。专利的快速初审,为核心技术提供了初步的法律保护。
“谢谢。”林微光说道,随即补充了一句,“苏氏在东南亚和挪威的动作,我们已经在应对。”
“嗯。”他应了一声,似乎并不意外。沉默了几秒,他忽然问,语气听不出什么变化:“你的‘光影共生’,概念走到哪了?”
林微光心中一动。他连这个代号都知道?她压下疑惑,简要汇报了目前的构思和遇到的瓶颈。
通讯那头只剩下他平稳的呼吸声。就在林微光以为他不会再开口时,他的声音再次响起,低沉而清晰:
“光,不只是视觉。是温度,是湿度,是空气流动的轨迹。让你的光,呼吸。”
说完,通讯切断。
林微光握着通讯器,站在原地,如同被一道闪电击中。
让光呼吸。
这四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阻塞的思路!她之前一直执着于光的形态和色彩,却忽略了它与环境、与生命更本质的互动!光应该随着环境的微气候变化而律动,应该能与访者的呼吸同频!
她立刻扑到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将“环境感知参数”和“生物反馈机制”融入光影设计框架。一个新的、充满生命动感的艺术概念,在她脑海中迅速成型,远比之前的构想更加生动、震撼。
他总是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用最简短的方式,给予最关键的指引。
窗外,迪拜的夜空星光黯淡,城市的光芒掩盖了星辰。
但林微光觉得,自己仿佛握住了另一颗星辰的光芒。
加速的赛道上,对手在身后紧追不舍。
而她,在冰山的指引下,正驶向一片更为壮阔的、属于光与未来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