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指出的“b73方案”如同精准的手术刀,迅速解决了那个隐蔽的光纤传感器位移问题。周景明传来的参数详实清晰,林微光带领团队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完成了校准,排除了一个潜在的重大隐患。这种高效,让她再次深刻体会到陆时砚对项目无与伦比的掌控力,以及他那种于千里之外运筹帷幄的能力。
风暴留下的创伤在团队日以继夜的努力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抚平。覆盖“星芒”的厚重沙尘被仔细清理,重现的金属与玻璃表面在沙漠阳光下闪耀,虽然一些细微划痕需要后续抛光处理,但整体的恢弘与未来感已然回归。电站恢复全效运行,安保网络完成重置并升级,基地秩序井然,甚至比风暴前更多了一份历经考验后的沉稳。
然而,“基石”计划核心小组内部,却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瓶颈,这一次,连陆时砚远程提供的思路也无法直接解决。
问题出在赵一诺提出的、将备用数据通道与主体光影融合的光学编码方案上。在模拟测试中,团队发现,当数据流以特定偏振态加载到承载艺术光影的普通光路上时,在通过“镜廊”内某些复杂的、带有特殊镀膜的曲面镜组后,会出现难以预测的偏振态畸变和信号串扰。
“这就像想让一个演员同时演好两个角色,还得在布满哈哈镜的舞台上不穿帮。”赵一诺抓着他有些凌乱的头发,语气带着罕见的烦躁,“数据通道要求偏振态的纯净和稳定,但艺术光影追求的是随机的、自然的效果。这些镜面……它们太‘聪明’了,对光的改变超出了我们最初的建模。”
陈铮面色凝重地指着屏幕上的数据:“看这里,串扰率在特定波段超出了安全阈值。这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量子通讯的误码率可能会飙升,甚至导致通道中断。可靠性无法保证。”
埃米尔尝试从结构上寻找解决方案:“能否微调这些曲面的角度或者更换镀膜?”
林微光立刻否决:“不行。这些曲面和镀膜是‘镜廊’光影效果的灵魂,任何改动都会彻底破坏设计初衷。” 美学的底线,她寸步不让。
会议室内陷入了僵局。陈铮的可靠性模型与赵一诺的创新构想,在“镜廊”那鬼斧神工的光学特性面前,似乎走到了死胡同。连续几天的头脑风暴和模拟测试,都未能找到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压力在小组内部弥漫,连空气都仿佛变得粘稠。
林微光感受到了这种凝滞。她知道,作为牵头人,她必须打破这个僵局。
这天傍晚,她让其他成员先去休息,自己独自留在加密工作室内。她调出“镜廊”所有的光学设计资料、镀膜参数,以及赵一诺的编码方案和陈铮的可靠性模型,将它们并排在多个屏幕上。她没有试图去寻找一个取巧的答案,而是决定从最底层、最基础的物理原理重新梳理这个问题。
光,偏振,干涉,衍射……那些她熟悉却又深奥的法则在脑海中盘旋。她需要找到一个节点,一个既能尊重光本身的物理规律,又能满足“基石”苛刻要求,同时不背叛“星芒”艺术灵魂的平衡点。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窗外沙漠的夜色浓重如墨。她忘记了疲惫,全身心沉浸在那个由数据和公式构成的世界里。不知过了多久,她的目光停留在了一组关于特定镀膜在不同入射角下对偏振光相位延迟的数据上。
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疯狂的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她的思绪。
如果……不试图去“对抗”或“隐藏”这种由镜面引起的偏振态变化呢?
如果,将这种变化本身,也纳入编码体系的一部分?
利用“镜廊”复杂的光学系统本身,作为一道天然的、动态的加密滤镜?
她的心跳骤然加速。这个想法意味着需要对整个光学编码方案进行颠覆性的重构,其复杂度和风险都极高。但这似乎是唯一一条既能保住艺术完整性,又能满足通讯可靠性的路径。
她立刻开始草拟思路,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将脑海中迸发的火花迅速转化为初步的技术框架。
就在这时,加密通讯器响起了请求接入的提示音,是周景明。
林微光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接通了通讯。
“林小姐,晚上好。”周景明的声音传来,一如既往的平稳,但林微光敏锐地捕捉到其中一丝不同寻常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轻快。
“周先生,请讲。”
“两件事向您通报。”周景明说道,“第一,陆总在迪拜与沙特主权基金的最终合作协议,已于今日当地时间下午正式签署。涉及未来五年内多项重大基建与科技投资,其中包括对‘星芒’模式在中东地区推广的专项支持基金。”
成功了。林微光虽然早有预感,但听到确切消息,心中仍是一块大石落地。这意味着,“星芒”及其代表的理念,不仅站稳了脚跟,更获得了通往更广阔未来的通行证。陆时砚,打赢了他在迪拜最关键的一仗。
“恭喜。”她真诚地说。
“第二件事,”周景明顿了顿,语气中的那丝轻快似乎明显了一点,“陆总处理完必要的后续事宜后,将动身返回项目基地。”
林微光敲击键盘的手指瞬间停顿。
返回?
他要……回来了?
这个消息比合作协议的签署更让她心神震动。那个一直存在于加密通讯另一端、如同幕后神灵般掌控一切的男人,那个在她遇到危机时给予庇护、在她陷入困境时精准点拨的男人,就要从遥远的迪拜,从那些云谲波诡的谈判桌上,回到这片他们共同倾注了心血的沙漠,回到……她的面前。
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瞬间涌上心头。有项目主心骨归来的踏实,有即将面对他本人的无形压力,有对未知相处的些许无措,甚至……还有一丝她自己都不愿深究的、隐秘的期待。
“预计……什么时候?”她的声音听起来还算平静。
“行程高度保密,具体时间抵达前会通知您。”周景明回答,“陆总指示,‘星芒’的竣工仪式筹备可以启动了。”
他要亲自主持竣工仪式。
他要亲眼见证“星芒”的诞生。
“我明白了。”林微光应道,“我们会做好准备。”
结束通讯后,工作室里重新恢复了寂静。但林微光的心却无法平静。她看着屏幕上那个刚刚有了雏形的、关于利用镜面自身进行动态加密的大胆构想,又想到陆时砚即将归来的消息。
他回来时,“基石”计划必须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个偏振困境,必须在他抵达前被攻克。
这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难题,更成了一种无声的、对自己能力的证明。她希望当他站在完美的“星芒”面前时,她也能交出一份关于“基石”的、同样无可挑剔的答卷。
她重新将目光投向屏幕,眼神变得无比专注和坚定。
归期已定。
在那之前,她必须点亮这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盏灯。
沙漠的夜,见证着无声的誓言。
而光与秘密的最终答案,似乎已在那灵光一闪的狂想中,露出了隐约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