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暴留下的创伤在随后的一周里,以惊人的速度被抚平。得益于充足的预案和高效的团队协作,清理、修复、重建工作同步推进,被延误的工期被一点点追回,甚至比原计划更快。那场几乎摧毁一切的灾难,反而像一次淬火,让整个项目团队变得更加凝聚和坚韧。
主体钢结构如同巨兽的银色骨架,在沙漠的蓝天映衬下巍然矗立,开始进入更为精细和复杂的地上施工阶段——参数化表皮的安装准备。这是“星芒”设计中最具标志性、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那些模仿风蚀痕迹、充满流动感的金属和玻璃单元,需要在严苛的沙漠环境中实现毫米级的安装精度。
林微光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她与埃米尔以及幕墙顾问团队反复推敲安装顺序、节点设计、热胀冷缩补偿方案,对着全息模型进行无数次模拟。这不仅是技术实现,更是她设计理念能否完美落地的关键。
陆时砚自那日清晨离开后,便再未出现,也未有直接联系。但周景明的定期通讯和韩峥愈加严密的安全布控,无不昭示着他那双眼睛,始终在幕后注视着这里的一切。项目追加的资金迅速到位,所需的特殊材料和设备也以最高优先级调配而来,没有任何耽搁。
这种无声的支持,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这天下午,林微光正在临时搭建的幕墙样品测试区,与工人们一起调试第一块正式安装的复合单元。这块单元集合了镜面、透光、以及参数化生成的微妙纹理,在夕阳下折射出变幻莫测的光彩。安装过程极其繁琐,需要多次微调才能达到理想的光影效果和结构契合度。
就在她专注于一个细微的角度调整时,周景明的内部消息传来,内容却与往常的公事公办略有不同:
「林小姐,陆总吩咐,将一份资料转交给您。并非项目文件,是您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参数化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结合的一些前沿案例研究,以及……一本您母校教授近期出版的建筑评论集。已随今日后勤补给送达,放在您办公室。」
林微光愣住了。
参数化设计与传统手工艺……这正是她目前正在攻坚的“星芒”表皮与部落文化元素融合的核心难题。而那本建筑评论集,作者是她当年在A大极为敬重的一位老教授,以观点犀利、关怀人文着称。
这绝不是周景明会主动关注和挑选的东西。只能是陆时砚的授意。
他不仅关注着项目的宏观进度,甚至洞悉了她此刻面临的具体技术困境和个人精神需求?这份“不合规”的关怀,精准得让她心惊,也让她心底那片冰原,再次裂开一道难以忽视的缝隙。
她回到指挥部,果然在桌上看到了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牛皮纸袋。里面是打印整齐的案例资料和那本崭新的评论集。她翻开书,扉页上是教授熟悉的签名和一句赠言:「致微光:愿你的设计,永远保有触摸土地的体温。」
她的眼眶微微发热。这本书,这句话,像是一道温暖的泉水,注入她因连日操劳而有些干涸的心田。
他怎么会知道她敬重这位教授?又怎么会拿到带有亲笔赠言的书?这些细节,远超出了一个投资人对项目设计师的正常关注范围。
她拿起内部通讯设备,手指在按键上停留许久,最终只发出了一句:
「资料和书已收到,谢谢陆总。」
没有多余的情绪,保持着距离。
几分钟后,回复到来,依旧是周景明代转,只有两个字:
「不谢。」
一如既往的冰冷简洁。
但林微光却仿佛能透过这两个字,看到那个男人在发出指令时,或许微微缓和了一瞬的眉眼。
这份无声的、精准的认可与关怀,比任何公开的褒奖都更让她心绪难平。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歇。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萨米尔匆匆找到林微光,眉头紧锁:“林,部落里最近有些不太对劲。有几个之前对项目很支持的年轻人,最近好像突然闲了下来,经常聚在一起,嘀嘀咕咕,还老是往工地边缘跑,尤其是靠近太阳能电站选址的那片区域。”
林微光的心立刻提了起来。太阳能电站是项目与部落利益捆绑的关键,也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环节。
“知道他们在议论什么吗?”她问。
萨米尔摇摇头,脸色凝重:“听不清,但他们好像对电站占用土地的具体范围特别感兴趣,还私下找老人问过以前那片地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传说……我担心,又有人在他们耳边吹了不好的风。”
又是谣言!而且这次更加隐蔽,直接针对最敏感的 land use(土地利用)和潜在的文化禁忌!
“谢谢你,萨米尔。”林微光郑重道,“我们会注意。也请你和哈立德长老多留心,如果发现任何具体的不实言论,请立刻告诉我们。”
送走萨米尔,林微光立刻将情况告知了韩峥。
“太阳能电站的用地规划和法律手续完全没有问题,也早就和部落公示确认过。”韩峥冷静分析,“对方这次不直接攻击项目合法性,而是试图从情感和传统层面挑拨,更阴险。”
“他们想从内部瓦解我们的联盟。”林微光眼神冰冷,“我们必须抢在他们前面。”
她立刻安排环境团队和负责电站设计的工程师,准备一份更加直观、通俗易懂的电站用地说明图,用清晰的边界线和数据,展示实际占用面积与周边牧场的比例关系,并再次强调电站带来的永久性能源保障和收益共享机制。
同时,她让阿里通过可靠的渠道,在部落年轻人中间, casually(随意地)散播一些关于电站如何帮助部落实现能源独立、吸引更多游客从而带动传统手工艺销售的正向信息,进行对冲。
然而,就在他们积极应对内部潜在分裂时,韩峥的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信号。
安装在基地外围隐蔽处的几个高清摄像头,连续多次捕捉到同一辆没有任何牌照的黑色摩托车,在不同时间段、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绕着项目基地外围行驶。骑手戴着全覆式头盔,看不清面容,但行驶路线和停顿点,明显是在观察工地的安保布防、人员流动,以及……指挥部和主要仓库的位置。
“他在踩点。”韩峥将监控截图放在林微光面前,语气森然,“手法很专业,反侦察意识很强。不是之前那些小喽啰。”
林微光看着屏幕上那个模糊却透着危险气息的骑手身影,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苏氏,或者他们雇佣的势力,终于不再满足于舆论攻击和内部瓦解,开始进行物理层面的侦察,为可能的直接破坏做准备了吗?
“能追踪到吗?”她问。
“跟丢了。”韩峥摇头,“对方很狡猾,专挑监控盲区和沙丘地带活动。”
敌暗我明。一种无形的、针扎般的危机感,再次笼罩下来。
林微光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那在暮色中已然成型的、闪耀着初生光芒的“星芒”骨架。它那么美,那么充满希望,却如同生长在狼群环伺的旷野中,随时可能被吞噬。
她想起陆时砚留下的那本书,想起扉页上那句“触摸土地的体温”。
是的,她要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这片土地给予她的灵感与信任,是那些渴望改变的部落族人的期盼,也是……那个冰山般的男人,在她身上投注的、沉默却沉重的期许。
她转过身,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平静。
“加强所有区域的安保等级,尤其是夜间。启动无人机不定时巡逻。通知所有人,提高警惕。”她对韩峥说道,“另外,电站的用地说明会,提前举行,就定在明天。我们要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暗处的窥探,内部的暗流,都无法阻止“星芒”继续生长。
她已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应对风暴的女孩。她学会了在无声的认可中汲取力量,也学会了在窥探的阴影下,提前布局,主动出击。
这场战争,进入了更复杂、也更危险的阶段。而她,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