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带来的压力如同实质的冰层,瞬间冻结了指挥部内所有残存的侥幸与慌乱。二十四小时。排查风险、准备危机预案、拿出重建追赶方案。这三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了林微光和她团队每一个人的肩上。
没有时间抱怨,没有时间恐惧。
林微光立刻将团队分成三组。一组由她亲自带领,与埃米尔及其结构团队一起,依据初步复核结果,划定最严苛的扩大检测范围,制定详尽的、逐根桩基的无损检测流程,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丝潜在隐患。另一组由资深项目经理负责,连夜起草面向董事会和主要合作方(尤其是部落和欧洲能源基金)的危机沟通草案,既要坦诚问题,又要传递出绝对的控制力和解决信心,措辞需要字斟句酌。第三组,则由几位施工管理和预算专家组成,开始测算凿除重建所需的时间、人力、材料成本,并寻找一切可能压缩工期的并行作业和工艺优化空间。
指挥部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战时司令部。电话声、键盘敲击声、急促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咖啡壶永远满着,却没人顾得上喝一口。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但眼神里都燃着一簇不肯熄灭的火。
林微光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协调资源,解答疑问,做出决策。她的大脑像一台超负荷的计算机,同时处理着技术、管理、沟通多个线程的问题。身体的疲惫被一种极致的专注和亢奋压制着,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哪怕一丝的动摇,都可能引发团队的崩溃。
韩峥则如同最冷酷的监工和最高效的执行者。他带着自己的人,配合埃米尔的检测团队,对划定区域内的每一根桩基进行扫描、敲击、记录,数据实时传回指挥部。同时,他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资源,对那个被控制的质检员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讯,试图挖出更上游的指使者,并严密监控所有可能与苏氏相关的本地势力动向,防止他们趁乱再下黑手。
陆时砚独自待在临时办公室里,门紧闭着。他没有出来干涉任何具体事务,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扇门后散发出的、无形的、巨大的压力。他像一座沉默的火山,内部岩浆奔涌,表面却维持着令人心悸的平静,等待着二十四小时后的最终审判。
时间在一种近乎窒息的高度紧张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日落月升,沙漠的夜晚再次降临。
凌晨三点,扩大范围的检测终于全部完成。幸运的是,问题被严格限制在了最初发现的那三根桩基,相邻区域并未受到污染。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好消息,意味着重建范围是可控的。
与此同时,危机沟通草案第三版出炉,林微光仔细审阅,修改了几个可能引发歧义的词语,强调了“主动发现、坚决处理、透明沟通、确保安全”的核心原则。
最艰难的是重建和追赶方案。凿除、清理、重新绑扎钢筋、浇筑、养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常规流程下,一个月已是乐观估计。
“我们不能按常规来。”林微光看着进度表,声音沙哑却坚定,“采用高强度早强混凝土,优化配合比,牺牲部分长期性能换取早期强度。养护阶段,搭建临时保温棚,引入蒸汽养护,将养护周期压缩到极限。施工组织上,三班倒,人歇机械不歇,所有工序无缝衔接。”
埃米尔眉头紧锁:“这样成本会大幅增加,而且对施工组织和质量控制是极大的考验。”
“成本我来向陆总申请。质量和组织,”林微光看向负责施工的组长和韩峥,“我们共同负责,盯死每一个环节。”
没有人提出异议。此刻,他们是一个被逼到绝境的整体。
清晨六点,距离最后时限还有两小时。三份最终方案——风险排查报告、危机沟通预案、重建追赶方案及预算——整齐地摆在了林微光的桌上。它们凝聚了整个团队不眠不休二十四小时的心血。
林微光仔细检查了最后一遍,确认无误后,深吸一口气,拿起文件,走向那扇紧闭的门。
她敲了敲门。
“进。”里面传来陆时砚冷冽的声音。
她推门而入。陆时砚坐在办公桌后,窗外初升的阳光给他周身镀上了一层冰冷的金边。他抬起头,目光落在她手中的文件上,然后又移到她的脸上。
林微光将三份文件放在他面前。“陆总,这是二十四小时内完成的全部内容。扩大检测确认无其他隐患;危机沟通预案已备好;重建追赶方案可将延误控制在十五天内,但成本需上浮百分之十八。”
她的声音平稳,带着疲惫的沙哑,却没有丝毫动摇。
陆时砚没有立刻去看文件,而是凝视着她。她脸色苍白,眼下的青黑浓重得吓人,嘴唇也有些干裂,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里面没有丝毫退缩,只有淬炼后的坚定与沉稳。
他看了她足足有十秒钟,那目光仿佛要穿透她疲惫的躯壳,直抵灵魂深处。
然后,他低下头,开始快速翻阅文件。他的阅读速度极快,手指划过关键数据和结论,眼神专注而锐利。
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林微光静静地站着,等待着。这短短的几分钟,仿佛比之前的二十四小时更加漫长。
终于,陆时砚合上了最后一份文件。他抬起头,再次看向她,眼神依旧冰冷,但那股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似乎减轻了一丝。
“方案,可行。”他吐出四个字,算是认可。“成本,批准。”
他拿起笔,在预算申请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动作流畅,没有丝毫犹豫。
林微光心中那块最大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危机沟通,按预案执行。你亲自向哈立德长老和欧洲基金解释。”陆时砚继续下达指令,语气不容置疑,“重建工作,即刻开始。韩峥会确保现场安全。”
“是。”林微光应道。
陆时砚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已经开始忙碌起来的工地。晨光中,那几根需要凿除的问题桩基显得格外刺眼。
“林微光。”他背对着她,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意味,“记住这次教训。信任,需要基石。而你的基石,必须比混凝土更坚固。”
他的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林微光内心最深的隐痛和反思。是的,她过于专注于外部的攻击和技术的完美,却忽略了内部可能存在的、最细微的裂缝。
“我明白。”她低声回答,语气沉重。
陆时砚没有再说话,只是沉默地看着窗外。
林微光知道,谈话结束了。她拿起他签好字的文件,微微躬身,转身准备离开。
就在她的手触碰到门把手时,陆时砚的声音再次响起,很轻,却清晰地传入她耳中:
“做得不错。”
林微光的动作猛地顿住,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酸涩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暖流交织着涌上鼻腔。她没有回头,只是用力握紧了门把手,指节泛白。
然后,她拉开门,快步走了出去。
门外,等候的团队成员立刻围了上来,眼神里充满了询问。
林微光看着他们一张张疲惫却充满期待的脸,举起手中签好字的文件,露出了二十四小时以来第一个真正的、带着释然和力量的微笑:
“方案通过。行动开始!”
短暂的寂静后,指挥部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低低的欢呼声。所有人的脸上都重新燃起了斗志。
二十四小时的极限淬炼,如同一次涅盘。危机尚未完全解除,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这一刻,他们知道,他们已经扛过了最猛烈的第一波冲击,并且,变得更加坚韧。
林微光走出指挥部,清晨的阳光刺得她微微眯起了眼。她看着工地上已经开始调动起来的设备和人员,看着那几根即将被彻底清除的“毒瘤”,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力量。
陆时砚的那句“做得不错”,和他关于“信任基石”的告诫,一同深深烙印在她的心底。
她知道,这场战争还远未结束。但经过这二十四小时的洗礼,她已不再是那个仅仅依靠才华和运气前行的女孩。她开始真正懂得,何为责任,何为团队,何为在绝境中,铸就不可摧毁的根基。
淬炼已成,利刃初锋。接下来的,将是更加残酷,也更加广阔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