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设计方向如同在林微光面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她不再被形式和符号束缚,而是沉浸在对这片土地“灵魂”的感知与捕捉中。草图上的线条开始呼吸,空间仿佛被注入了沙漠的风、历史的尘与人的温度。她将那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内倾庭院命名为“风之庭院”,试图捕捉沙漠中风的力量与形状;她设计了一条蜿蜒的、时而显现时而隐匿的“干涸之河”景观带,回应着水在这片土地上的珍贵与记忆;建筑的表皮肌理,也不再是冰冷的参数化图案,而是模仿着古老土坯墙被风沙侵蚀后形成的、充满时间感的自然纹理。
工作强度有增无减,但心境已截然不同。她带着草图,再次拜访了那位指出她缺乏“鲁哈”的老者。这一次,她没有急于展示图纸,而是先讲述了她听到的那张古老吟唱唱片带给她的感受,讲述了她对沙漠、对风、对水的重新理解。
老者静静地听着,睿智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当他接过林微光新的草图时,他久久没有说话,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充满动感和情感的线条。
“有了,”他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欣慰,“现在,我感受到了‘鲁哈’的微风。它开始呼吸了。”
这句肯定,比任何奖项都让林微光感到振奋。她知道,她终于找对了方向。
然而,就在她全力以赴深化方案,准备即将到来的关键阶段竞标汇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如同沙漠中的沙暴,毫无征兆地降临。
为她定制新型复合建筑材料的欧洲供应商,突然单方面宣布,因“不可抗力”及“技术瓶颈”,无法按期交付符合要求的特种材料,甚至暗示可能终止合作!
这简直是晴天霹雳!这种材料是她整个设计概念得以实现的关键载体,其独特的自清洁、耐高温沙尘、以及可变光学特性,是应对当地严酷环境并实现其光影叙事的核心。如果材料断供,不仅她的方案将沦为纸上谈兵,整个项目的可行性都会受到毁灭性打击。
林微光第一时间联系供应商,对方却言辞闪烁,态度强硬,将所有责任推给模糊的“技术原因”。她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关系试图疏通,甚至请求基金会出面协调,都收效甚微。对方似乎铁了心要违约。
这绝不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背后一定有黑手。
“是苏家。”林微光几乎可以肯定。只有苏曼妮,才会用如此精准而恶毒的方式,在她最关键的时刻,试图掐断她的命脉。这一次,苏家没有选择舆论攻击,而是直接动用商业资源,打击项目最脆弱的供应链环节,手段更加隐蔽,也更加致命。
压力如同沉重的沙丘,向她倾覆而来。距离竞标汇报只有不到三周时间,重新寻找并验证一家能够达到技术要求且愿意承接小批量定制订单的供应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她独自坐在酒店的房间里,窗外是繁华而陌生的异国夜景,内心却一片冰冷。她甚至能想象到苏曼妮此刻正如何得意地欣赏着她的困境。
难道就要这样功亏一篑了吗?她不甘心!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疯狂地搜索全球范围内所有可能具备类似技术能力的材料实验室和制造商。邮件一封封发出,电话一通通拨出,回应却寥寥无几,要么技术不达标,要么产能不足,要么对中东项目风险心存顾虑。
时间一天天过去,希望越来越渺茫。焦虑和疲惫让她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就在她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周景明的内部通讯消息再次如同及时雨般到来。没有寒暄,直接是一个加密的压缩文件包和一行简短的说明:
「文件内为三家具备替代潜力的材料研究机构初步评估报告及核心联系人。其中‘星尘实验室’(Stardust Lab)位于新加坡,由陆氏集团风险投资部门早期参与投资,专注于太空级复合材料民用转化,其最新一代‘自适应界面材料’(AIm)技术路径,或可超越原定方案。已初步沟通,对方表示出合作兴趣。具体技术对接,需您亲自跟进。」
林微光几乎是颤抖着手点开文件。里面是三家机构的详细技术资料、优劣势分析、合作可能性评估,数据详尽,逻辑清晰,显然是专业人士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深度调研报告。而那个“星尘实验室”的技术介绍,更是让她眼前一亮!其材料特性不仅完全覆盖原定要求,甚至在环境自适应性和耐久性上更有优势!
这不仅仅是雪中送炭,这是在她濒临绝境时,直接为她架起了一座通往更高处的桥梁!
他没有问她是否需要帮助,甚至没有出现在她面前。他只是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动用他的资源和网络,以最高的效率,为她找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案,并将通往解决方案的钥匙,无声地放在了她触手可及的地方。
林微光深吸一口气,压下鼻腔涌起的酸涩感。现在不是感动的时候。她立刻根据资料上的联系方式,与星尘实验室取得了联系。
沟通异常顺利。对方显然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铺垫”,对她的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合作诚意。技术对接会议很快安排下来,林微光通过视频会议,与对方的首席科学家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深入探讨。结果令人振奋,星尘实验室的材料不仅可行,甚至能为她的设计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更精彩的实现可能!
新的希望在她心中重新燃起,比之前更加炽热。
然而,就在她与星尘实验室紧锣密鼓地推进技术细节,准备签订初步合作意向书时,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原本负责文化中心项目结构工程的德国资深工程师团队,核心成员因“家庭突发变故”,集体提出暂时退出项目!
屋漏偏逢连夜雨!结构和材料是建筑的双翼,如今双翼几乎同时被斩断!这绝不是巧合!
林微光感到一阵眩晕,强撑着才没有倒下。苏家这是要置她于死地!
她立刻联系基金会和项目总包方,商讨应对策略。但临时寻找一支能够理解并实现她复杂设计、且熟悉当地规范的结构团队,谈何容易?
深夜,她疲惫地回到酒店,感觉自己就像在沙漠中独自跋涉的旅人,刚刚看到一丝绿洲的影子,却又被更大的沙暴吞噬。她坐在黑暗里,连开灯的力气都没有。
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起,是周景明发来的消息,依旧简洁:
「结构工程师事,已知悉。陆总意见:危机亦是契机。可考虑接触‘沙漠之舟’工作室,负责人埃米尔·哈立徳,本土成长,帝国理工结构博士,熟悉当地情况且理念前瞻。联系方式及部分已公开作品集详见附件。决策在你。」
“沙漠之舟”……埃米尔·哈立徳……
林微光点开附件,快速浏览着这位本土工程师的作品集。他的设计大胆而精准,尤其擅长处理复杂地理环境下的结构问题,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现代技术的纯熟运用。
陆时砚没有直接替她解决麻烦,而是再次为她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方向,一个或许比原团队更合适的方向。他将选择权和决策权,完全交给了她。
“危机亦是契机……”
林微光反复咀嚼着这句话。是啊,原团队虽然资深,但或许过于保守,对她在新方案中一些更大胆的结构构想始终心存疑虑。而这位埃米尔工程师,从他的作品来看,或许更能理解并实现她的想法。
她不再犹豫,立刻按照联系方式,发出了合作咨询的邮件。
这一次,回复来得稍慢一些。直到第二天中午,她才收到一封措辞谨慎但态度开放的英文回信。埃米尔表示对项目有所耳闻,并对她的设计概念很感兴趣,愿意进行初步会谈。
会谈安排在两天后,在一家传统的阿拉伯咖啡厅。埃米尔·哈立徳是一位四十岁左右、气质沉稳、目光锐利的男士。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针对林微光方案中几个最复杂的结构节点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问题和建议。
林微光发现,与他沟通异常顺畅。他不仅能快速理解她的空间意图,还能从本土建造习惯和材料特性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结构优化方案,甚至弥补了她设计中一些未曾考虑到的、当地特有的环境荷载问题。
“林小姐,你的设计很有勇气,它在尝试与这片土地对话。”会谈结束时,埃米尔看着她,眼神中带着赞赏,“而我认为,结构工程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让它站立起来,更是要让这种对话,以一种最坚定、最优雅的方式进行下去。”
这句话,彻底打动了林微光。她知道,她找到了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离开咖啡厅时,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壮丽的橙红。林微光走在回酒店的路上,虽然身心依旧疲惫,但步伐却前所未有地坚定。
材料危机,结构危机……苏家接连的狠辣手段,非但没有将她击垮,反而阴差阳错地,促使她找到了更优的技术伙伴和更志同道合的结构盟友。
她抬起头,望向这片异域的天空。风沙依旧,但她的眼中已再无迷茫与恐惧。
她知道,在那片看不见的战场上,一直有一道沉默的目光在注视着她,在她每一次即将坠入深渊时,精准地投下绳索。他不拉她,只是将绳索放在她手边,由她自己决定是否抓住,并依靠自己的力量攀爬。
这份无声的援手,比任何直接的庇护,都更让她强大。
竞标的战鼓即将擂响,而她,已装备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