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承诺的设备和人员在一周内精准抵达苏黎世。微能量场监测设备是原型机,精度远超市面同类产品,需要专人调试。而那位交叉学科研究员,是一位名叫伊莎贝尔的年轻法国女性,瘦削,沉默,眼神却如同精密仪器般冷静,她在非线性物理和生物电磁学领域的造诣令人惊叹。
有了伊莎贝尔的加入和顶级设备的支撑,林微光的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她不再独自在克莱因教授的理论迷宫中摸索,而是与伊莎贝尔组成了一个高效的二人攻坚小组。伊莎贝尔负责将克莱因教授那些抽象的“场论”转化为可计算的数学模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和量化“场”与简单生物体(最初是植物和培养的细胞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林微光则专注于“翻译”,将伊莎贝尔的数学模型和实验数据,与她脑海中的建筑空间、材料特性进行对接。她开始绘制一种全新的建筑节点图——不再是传统的梁柱管线,而是“场强分布图”、“谐振频率区间”和“能量流导向”。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失败。最初的几次实验,要么无法检测到有效的场相互作用,要么场强失控,对实验样本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伊莎贝尔一遍遍调整着模型参数,林微光则不断修改着建筑空间的构想,试图找到那个能让“场”温和而有效地存在的“甜蜜点”。
克莱因教授偶尔会过来,看着他们忙碌,既不指导,也不评价,只是偶尔会盯着某个异常数据点出神,然后喃喃自语一句“有趣”,便又背着手离开。他的存在,像是一个定海神针,确保他们的探索没有偏离“场协同”的核心轨道。
压力巨大,进展却如同蜗牛爬行。林微光常常和伊莎贝尔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屏幕上流淌着复杂的数据,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仪器散热的味道。她们之间的交流简洁到几乎只剩公式和代号,却有一种基于绝对专业的默契在无声中建立。
这天深夜,一次针对特定频率微能量场对植物叶绿素活性影响的实验正在进行。监测屏幕上,代表场强的曲线平稳,代表植物生理反应的信号却依旧微弱,近乎基线噪音。
伊莎贝尔推了推眼镜,语气平淡:“参数空间已遍历百分之七十,响应阈值依旧低于理论预测最小值。建议调整场源结构设计。”
林微光盯着屏幕,眉头紧锁。场源结构对应着她设想的建筑表皮材料构型。调整,意味着可能又要推翻重来。
就在这时,她的加密通讯器震动,是周景明发来的信息,语气带着一丝罕见的急促:
「林小姐,刚获悉,‘环球生态’联合一家日本财团,宣布启动‘生命茧房’项目,主打‘生物亲和性居住环境’,概念描述与‘普罗米修斯’初期方向有部分重叠。对方聘请了mIt媒体实验室的前首席科学家作为顾问。」
林微光的心猛地一沉。苏氏果然没有放弃,而且行动如此之快!他们或许没有掌握“场协同”的核心,但显然在更传统的生物传感与环境交互领域加快了步伐,试图抢占概念和市场的先机。
伊莎贝尔察觉到她瞬间的凝滞,投来询问的目光。
林微光将信息简要告知。
伊莎贝尔听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重新将目光投向屏幕上的数据流,冷静地说:“那么,我们需要更快。”
她的反应如此平静,反而让林微光焦灼的心绪安定下来。是的,慌乱无用,唯有更快地拿出无可争议的成果。
就在这时,监测屏幕上,一条原本近乎平直的生理反应曲线,突然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但清晰可辨的脉冲式凸起!虽然幅度很小,持续时间极短,但它的形态与施加的微能量场变化周期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等等!”林微光几乎是扑到屏幕前,“放大那个区域!伊莎贝尔,回放场前数据!”
伊莎贝尔手指飞快操作,将数据流同步比对。
没错!在那个特定时刻,由于设备的一个微小波动,场强短暂地偏离了预设值,落入了一个他们尚未系统测试的、非常狭窄的参数区间。而就在这个瞬间,植物的生理信号给出了回应!
“这个区间……”伊莎贝尔迅速调出模型,进行反推计算,“场强的梯度变化率是关键!不是绝对强度,是变化的速度!”
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发现!他们一直在追求稳定的场强,却忽略了“变化”本身可能才是引发协同效应的钥匙!
希望的火花骤然迸现!
两人立刻围绕这个新发现,重新设计实验方案,调整场源模拟参数。时间在高度专注中飞速流逝,窗外天色悄然泛白。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高窗,洒在布满草稿纸和仪器的工作台上时,新一轮实验的数据开始稳定输出。屏幕上,那条代表生理反应的曲线,不再是无力的基线,而是跟随着精心调制的、动态变化的微能量场,清晰地、有节奏地起伏着!
虽然响应幅度依然需要优化,但这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他们第一次真正观测并量化了基于“场协同效应”的生命体与非生命能量场之间的互动!
林微光和伊莎贝尔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抑制的激动和疲惫的兴奋。
“成功了……”林微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却又被巨大的成就感填满。
她立刻将初步实验数据和结论整理成加密报告,发送给了陆时砚和周景明。在报告末尾,她附加了一句:
「已发现关键参数区间,证实场动态变化为协同效应触发核心。‘普罗米修斯’路径可行性,得到初步验证。」
发送成功后,她靠在冰凉的实验台边,望着窗外被朝阳染成金色的湖面。
场的初鸣,虽然微弱,却真切地响起了。
这声音,穿透了苏黎世的晨雾,也必将,穿透未来商业与科技竞争的硝烟。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但有了这第一声回响,她就有信心,让这“场”的共鸣,最终响彻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