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手臂上的伤口不深,但足够触目惊心。医用敷料覆盖下,隐隐透出的血色像一枚突兀的印章,烙在他总是熨帖平整的衬衫袖子上,也烙在了林微光的心上。他拒绝了去医院缝针的建议,只在实验室的急救箱做了简单处理,理由是“没必要浪费时间”。
技术协调会最终还是推迟了。陆时砚用没受伤的手操作电脑,调取监控,联系安保部门,报警,一系列指令下达得冷静清晰,仿佛受伤的不是他自己。但林微光注意到,他敲击键盘时,眉心会因为牵扯到伤口而几不可察地蹙一下。
“是冲我来的。”林微光站在他身边,声音带着压抑的后怕和自责。那人的目标明确,就是她放在工作台上的、那个陆时砚新给她的加密移动硬盘。如果不是他反应快……
“是冲项目来的。”陆时砚纠正她,目光依旧停留在屏幕上滚动的监控画面,“硬盘里有核心概念草图。”他顿了顿,侧头看了她一眼,那眼神深邃,“你也是项目的一部分。”
他的话将她的个人安危与项目绑定,是一种冷酷的逻辑,却也奇异地减轻了她的负罪感。她不再是一个需要被额外保护的累赘,而是项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的安全与项目安全同等重要。
警察很快赶到,做了笔录,拷贝了监控。画面显示那个戴着鸭舌帽的男人是尾随一个持有临时门禁卡的保洁人员混进来的,动作熟练,目标明确,得手后迅速从消防通道离开,避开了大部分摄像头。典型的商业间谍手法。
“我们会全力调查,有进展第第一时间通知陆先生。”带队警官态度恭敬。
陆时砚微微颔首,没有多言。
警察离开后,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夕阳的余晖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将室内染上一层暖金色,却驱不散那股无形的寒意。
“硬盘……”林微光看向那个差点被抢走的移动硬盘,它此刻安静地躺在陆时砚手边。
“数据有云端同步和多重备份,物理损失可控。”陆时砚语气平淡,“但对方的行为升级了。从网络扫描到物理窃取,说明他们很着急,或者……我们触及了他们的核心利益。”
他拿起那个硬盘,在指尖转了转,金属外壳反射着冷光。“苏氏集团旗下有一家规模不小的文化投资公司,最近正在积极接触几家欧洲的博物馆设计团队。他们很可能也想竞标某个类似‘光之博物馆’的政府文化项目。”
林微光瞬间明白了。苏家不仅仅是为了报复她,更是将“光之博物馆”视为了商业竞争的靶子。窃取他们的核心概念,既可以打击陆时砚的项目,又可以为自家团队提供“灵感来源”。
“那我们……”
“加快进度。”陆时砚打断她,眼神锐利如刀,“在对方摸清我们底牌之前,把概念做实,把技术壁垒筑高。”他看了一眼自己手臂上的绷带,语气带着一丝冷冽的嘲讽,“这点小动作,阻挡不了什么。”
他的镇定和决断感染了林微光。恐惧和慌乱渐渐被一种更坚定的东西取代。她走到自己的工作台前,打开电脑,调出最新的概念文件。
“关于‘记忆回廊’的光影叙事逻辑,我有了新的想法。”她看向陆时砚,眼神清亮,不再有丝毫犹豫,“或许我们可以引入一种非线性的触发机制,让参观者自身的移动速度和路径,成为解锁不同记忆片段的‘钥匙’,而不是预设好的固定程序。”
这是一个更大胆,也更复杂的构想。它要求极高的技术支持,但也意味着更难被模仿和窃取。
陆时砚走到她身后,俯身看向屏幕。他靠得很近,清冽的松柏气息混合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将她笼罩。他没有受伤的手臂撑在桌沿,形成一个半包围的空间。林微光能感觉到他呼吸时带起的微弱气流,拂过她的耳廓。
“具体阐述。”他的声音在近处响起,低沉而富有磁性。
林微光定了定神,强迫自己忽略那过于贴近的距离感,将注意力集中在概念上。她开始详细解释如何利用红外感应和压力传感,捕捉参观者的行为数据,如何通过算法实时生成对应的光影变化和音效,营造一种“记忆因你而活”的沉浸式体验。
她讲得投入,手指在触摸屏上快速勾勒着示意图。陆时砚听得专注,偶尔会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或者指出某个技术实现的难点。两人的思维再次高速碰撞,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刚才的惊险,也忘记了彼此之间那微妙的空间距离。
“……这样一来,每个参观者得到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记忆的呈现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与个体生命经验的互动和共鸣。”林微光最后总结道,因为激动,脸颊微微泛红。
陆时砚沉默了片刻,目光落在她刚刚绘制的、充满动态线条的示意图上。
“逻辑成立。”他最终开口,给出了肯定的评价,“技术实现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他直起身,拉开了些许距离,那股迫人的气息稍稍减退。“把详细的需求文档写出来,包括所有的传感器参数、数据流逻辑和期望的光影输出效果。明天上午,我需要看到初稿。”
“好。”林微光毫不犹豫地应下。她知道,这意味着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陆时砚看了看窗外已经完全暗下来的天色,又瞥了一眼自己手臂上的伤。“今天到此为止。我让司机送你回去。”
“不用麻烦,我自己可以……”
“安全第一。”他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从现在起,直到项目进入下一阶段,你的通勤由公司车辆负责。”
这是命令,不是商量。林微光看着他冷硬的侧脸,知道反驳无效,只好点了点头。“……谢谢。”
收拾好东西,实验室的司机已经在楼下等候。是一辆看起来十分普通的黑色轿车,但林微光坐进去后,发现内部经过了明显的加固,司机也是个眼神锐利、身形挺拔的年轻人,不像普通职员。
车子平稳地驶入夜色。林微光靠在椅背上,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她闭上眼睛,脑海中却反复回放着白天陆时砚挡在她身前、手臂被划伤的画面,以及他靠近时,那清冽而令人心安的气息。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耳廓,那里似乎还残留着他呼吸带来的微痒。
回到公寓,她给自己泡了杯浓咖啡,打开电脑开始撰写需求文档。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大脑高速运转,将那些抽象的构想转化为精确的技术语言。她知道,这份文档不仅是项目推进的关键,也是她对陆时砚那份沉默保护的回应——她必须证明,他的受伤是值得的,她的价值,足以匹配他所承担的风险。
深夜,文档初具雏形。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准备休息一下,手机屏幕却亮了起来。是陆时砚发来的加密信息,没有文字,只有一个压缩文件。
她疑惑地点开,里面是一份扫描版的、装订精美的老旧笔记本。扉页上,用钢笔写着清隽有力的字迹:「光与空间的对话笔记——陆明远」。
陆明远?那是陆时砚父亲的名字,一位早已逝去的、传奇般的建筑大师。
林微光的心跳骤然加速。她屏住呼吸,一页页翻看下去。里面是陆父早年关于建筑光学的大量思考、草图、实验记录,很多想法天马行空,甚至有些稚嫩,却充满了未被世俗束缚的灵气和对光最本真的探索欲望。其中一些关于“动态光影”和“观者参与”的零星笔记,竟然与她今天提出的构想有着惊人的神似之处!
这不是一份成熟的设计方案,这是一个天才建筑师思考的“源代码”。
陆时砚把他父亲未曾公开的、最私密的思考笔记,发给了她。
没有附言,没有解释。但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他认可她的方向,他相信她的潜力,甚至……他看到了她与他父亲在某些特质上的共鸣。
林微光握着手机,指尖微微颤抖。一股滚烫的热流从心脏涌向四肢百骸,驱散了所有的疲惫和寒意。
窗外的城市已经沉睡,而她的内心,却亮如白昼。
她重新坐回电脑前,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工作。这一次,她的笔触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
她不仅要写出需求文档,她还要在这份由两代人——父与子,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铺垫的道路上,走出属于“光之博物馆”的、独一无二的光影之路。
夜色深沉,公寓的灯光,再次亮至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