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的快马,不仅送来了皇帝的密旨,也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下巨石,将吴铭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大同天花疫情被成功控制、一种名为“牛痘”的奇法能预防痘疮的消息,伴随着皇帝的关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明官场和民间传播开来。
吴铭不敢有丝毫怠慢,几乎是不眠不休,将自己关于牛痘的理论依据(尽量包装成古籍逸闻和自身推断)、试验过程、数据记录(包括试种人数、反应情况、成功率)、推广方法、注意事项等等,事无巨细,写成了一份极其详尽的报告,连同精心保存的少量痘苗样本,再次通过加急驿道,火速送往京师。
接下来,便是焦灼的等待。他知道,这份报告抵达京城后,必将引发更大的震动。是福是祸,难以预料。
然而,他预想中的朝堂争论或者新的风波并未立刻到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份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的旨意:
“陛下口谕:大同知事吴铭,防疫有功,朕心甚慰。着即卸任大同现职,即刻返京述职,不得延误。钦此。”
没有升迁,没有赏赐,甚至没有明确下一步安排,只是让他立刻回京。
这反而让吴铭更加忐忑。帝王心术,深不可测。朱元璋此举,是何用意?是保护,是审查,还是另有安排?
周知府和王通判等人倒是纷纷前来道贺,言语间满是羡慕:“吴知事简在帝心,此番回京,必当大用!”但他们眼中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毕竟这位吴知事做事太过出格,福祸难料。
吴铭收拾好简单的行装,心中感慨万千。在大同这段时间,虽然艰苦,却无比充实。他在这里推行了新政,经历了战火,战胜了瘟疫,收获了民心,也……结识了那个至关重要的人。
临行前,他去向徐妙锦告别。
经过这番生死与共,两人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普通的男女之防,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亲近和默契。
“要回京了?”徐妙锦似乎早已料到,神色平静,只是眼底深处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嗯,陛下召见。”吴铭点点头,“大同这边,后续的接种和防疫,就要多劳烦徐小姐和各位郎中了。”
“分内之事。”徐妙锦轻声道,“京中局势复杂,不比大同。你……凡事多加小心。”她的关心含蓄而克制,却真挚动人。
吴铭心中温暖,笑道:“放心,我可是经历过天花和鞑子刀箭的人,命硬得很。倒是你,一个姑娘家,在这边陲之地,要多保重。等我回京见了陛下,或许……”
他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眼神中的意味,徐妙锦读懂了。她微微颔首,脸颊泛起一丝红晕,低下头去。
没有更多的言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再次踏上返京的路途,心情与来时已截然不同。少了彷徨不安,多了几分沉甸甸的责任和期待。沿途官员似乎也听到了风声,对他的态度恭敬了许多。
一路无话。抵达京师后,吴铭甚至没来得及回原来的住处看看,便被直接引到了皇城。
这一次,不是在谨身殿偏殿,而是在更为私密的乾清宫暖阁。
内侍引他入内。暖阁内烧着地龙,温暖如春。朱元璋并未坐在御案后,而是穿着一身常服,与马皇后一同坐在床上,似乎在闲话家常,气氛显得比朝堂上温和许多。
但吴铭丝毫不敢大意,上前恭敬行礼:“臣吴铭,奉旨觐见,叩见陛下,皇后娘娘!”
“起来吧。”朱元璋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比以往平和了些,“赐座。”
一个小太监搬来个绣墩。吴铭谢恩,小心地坐了半个屁股。
马皇后率先开口,语气慈和:“吴知事,你在大同的事情,陛下和咱都知道了。以牛痘防治天花,活人无数,真是功德无量的善举。快跟咱们仔细说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又是如何想到这法的?”
吴铭知道,真正的“答辩”开始了。而且这次是董事长和董事长夫人一起面试。
他深吸一口气,将应对策略在心中过了一遍:突出实践和结果,弱化理论来源;强调陛下圣明指引,归功于上;保持谦逊,不贪功自傲。
于是他再次将那些准备好的说辞,用更口语化、更生动的方式娓娓道来。从如何发现疫情、如何心急如焚、如何偶然想起古籍记载(再次模糊处理)、如何冒险试种(略去了徐妙锦的关键作用,只称有医者协助),到如何推广、如何见效……
他讲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特别是描绘疫情惨状和百姓得救后的欣喜时,情真意切,连马皇后都听得眼眶微红,连连念佛。
朱元璋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目光锐利地审视着吴铭,似乎在判断他话中的真伪和水分。
“照你这么说,这牛痘之法,果真万无一失?种了之后就绝不会再得天花?”朱元璋突然插问,问题直指核心。
吴铭谨慎答道:“回陛下,据臣观察试行,确是如此。但仍需更长时日、更多案例验证。且此法关键在于痘苗取得和接种手法,若操作不当,或痘苗不纯,亦可能无效甚至引发其他问题。故需制定严格章程,培训专业人手。”
“嗯。”朱元璋点点头,对这个不绝对化的回答似乎还算满意,“你倒是谨慎。不像有些人,有了点功劳就吹破天。”
他话锋一转:“咱听说,你在大同,不光搞了这个牛痘,还弄了什么毛纺合作社、市易区?甚至还在城墙上指手画脚,跟老四(朱棣)大谈什么边策?”
吴铭心中一惊,背后瞬间冒出冷汗。皇帝的消息太灵通了!果然什么事都瞒不过他!
他赶紧起身:“臣惶恐!臣只是见边地民生困苦,军政不易,遂竭尽驽钝,尝试做些微末改进,以期不负圣恩,绝无僭越之心!至于与燕王殿下奏对,乃是殿下垂询,臣不敢不答,所言皆是粗浅陋见,妄议军国,请陛下治罪!”
朱元璋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哈哈一笑,对马皇后道:“你看看这小子,滑头得很!有功的地方使劲说,惹祸的地方就赶紧请罪!”
马皇后也笑了:“重八,我看吴知事是个做实事的性子,虽然年轻冒失了点儿,但心思是好的,也确有能力。”
朱元璋收敛笑容,对吴铭道:“行了,坐下吧。你的罪过,咱以后慢慢算。你的功劳,咱也记着。你弄的那个毛纺、市易,还有跟老四说的那些,虽然步子迈得大了点,但细想起来,倒也不是全无道理。尤其是这牛痘……”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此乃惠泽万民、稳固国本的大功!咱大明每年因天花而死、而残者不知凡几!若此法果真能推广全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吴铭心中狂喜,知道最关键的时刻来了。
果然,朱元璋下一句便道:“吴铭听旨!”
“臣在!”吴铭立刻跪倒在地。
“着你暂入太医院协理牛痘推广事,赐金牌一面,可便宜行事,各地官府需全力配合!给咱尽快拟定个周全的章程出来,先在直隶试行,然后推广全国!务必给咱把这件大事办妥帖了!”
“臣领旨!谢陛下隆恩!”吴铭激动地叩首。太医院协理虽然品级可能不高,但“便宜行事”的金牌和皇帝的全力支持,才是真正的尚方宝剑!
“还有,”朱元璋补充道,“你那个大同知事的缺,咱给你留着。等这事了了,你还得给咱回大同去!那边的事儿,才刚开了个头,别想撂挑子!”
“臣遵旨!”吴铭心中一定,看来老板还是认可他在边地的工作的。
马皇后也温言道:“吴知事,此事关乎亿万百姓福祉,望你尽心尽力。若有难处,可直接呈报陛下,或也可入宫来寻咱。”
这简直是天大的信任和恩宠!
“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吴铭再次叩首。
退出乾清宫,吴铭感觉自己的脚步都有些发飘。阳光照在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上,格外明媚。
简在帝心!
这四个字的分量,他此刻才有了真切的体会。
虽然前路必然还有无数挑战和阻碍,但有了皇帝和皇后的明确支持,他推行牛痘、乃至实现更多想法的底气,顿时足了很多。
内心oS:「国家级医疗改革项目,立项成功!甲方爸爸资金(支持)到位,资源(金牌)到位!接下来,就是大干一场了!」
他握紧了拳头,眼中充满了斗志。
新的舞台,已经为他搭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