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镇的晨雾还未散尽,青娘便带着林小满来到镇东的“老茶馆”。按福源布庄陈掌柜的指点,每日清晨,镇上的织户、布商与乡绅都会来这里喝茶议事,既是社交场合,也是了解当地规矩的最佳去处。茶馆里飘着淡淡的茶香,几张八仙桌旁已坐满了人,谈笑声与算盘声交织在一起,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青娘姑娘,您看那位穿藏青色长衫的老者,是镇上的‘乡老’李伯,”林小满低声道,“陈掌柜说,李伯最懂木渎镇的规矩,不管是生意往来还是邻里纠纷,都得听他的意见;旁边那位留着山羊胡的,是镇西染坊的赵老板,咱们的竞争对手,您可得小心应对。”
青娘点头,目光在茶馆里扫过,最终落在李伯那一桌。她端着两碗刚泡好的碧螺春,带着林小满走过去,恭敬地行了一礼:“李伯您好,晚辈青娘,是苏州青韵染坊流动染队的,刚到木渎镇,特来向您请教当地的规矩,还望您不吝赐教。”
李伯放下茶碗,上下打量着青娘,眼中带着几分审视:“流动染坊?倒是新鲜。你们在其他乡镇做过生意?懂不懂‘拜码头’的规矩?”
“晚辈在在望亭镇做过,”青娘笑着将茶碗递过去,“只是每个乡镇的规矩不同,晚辈不敢贸然行事,特意来请教李伯。若有‘拜码头’的规矩,晚辈定当遵守,绝不敢坏了木渎镇的规矩。”
李伯接过茶碗,呷了一口,脸色缓和了些:“木渎镇不比望亭镇,咱们这里多是散户织户,讲究‘熟人熟路’。外来的生意人想在这里立足,得先‘拜三老’——乡老、里正、商会会长;再‘认三亲’——当地最大的布庄、杂货铺、客栈老板;最后‘守三规’——不哄抬价格、不抢本地人生意、不泄露客户隐私。你们能做到吗?”
青娘连忙点头:“晚辈都能做到!价格方面,咱们流动染坊的定价比苏州城低一成,比木渎镇的染坊低两成,绝不算哄抬价格;客户方面,咱们主要接散户织户的订单,本地染坊做不了的定制订单,咱们才接,绝不抢本地人生意;隐私方面,咱们会妥善保管客户的订单信息,绝不泄露。”
这时,里正与商会会长也走了过来,青娘又一一上前见礼,说明了流动染坊的来意与遵守规矩的承诺。商会会长笑着道:“听说你们在望亭镇的口碑不错,王掌柜还特意给我写了信推荐。只要你们遵守木渎镇的规矩,好好做生意,咱们商会也会支持你们。”
拜完“三老”,青娘又去拜访了陈掌柜推荐的杂货铺老板与客栈老板。杂货铺的吴老板承诺,会以优惠价格给流动染坊提供染料原料;客栈的张老板则说,会给流动染队留最好的房间,还能帮忙照看设备。
“这些都是木渎镇的‘明规矩’,还有些‘暗规矩’,得在生意往来中慢慢学,”陈掌柜找到青娘,低声提醒,“比如给织户染布时,若遇到布面有瑕疵,要提前跟客户说清楚,能染就染,不能染就退回,千万别想着蒙混过关;再比如每月初一十五,镇上的染坊会一起去‘土地庙’上香,你们若有空,也去拜拜,能拉近与本地染坊的关系,减少摩擦。”
青娘将这些规矩一一记在笔记本上,还让林小满整理成“木渎镇规矩手册”,分发给流动染队的每位成员,确保大家都了解并遵守。
下午,青娘带着周老栓去拜访镇西的赵老板。赵老板的染坊是木渎镇最大的,主要接布庄的批量订单,听说流动染坊来了,心里有些不满,态度也比较冷淡:“你们外来的染坊,懂不懂染粗棉布的诀窍?别把客户的布染坏了,砸了木渎镇的招牌。”
周老栓笑着道:“赵老板放心,咱们染粗棉布有三十年经验,知道用温水染色,还会加少量明矾固色,染出来的布不仅颜色鲜亮,还耐洗。若是赵老板不放心,咱们可以当场演示,染一匹布给您看。”
赵老板见周老栓说得自信,便同意让他们演示。周老栓当场调制染料,用迷你锅炉将水温控制在七十度,将一匹粗棉布放入染缸,不到半个时辰,便染出了一匹深褐色的棉布。赵老板接过棉布,仔细查看,发现颜色均匀,布面也没有受损,眼中的不满渐渐消散:“没想到你们流动染坊的手艺还真不错。只是你们的价格比我的染坊低两成,这让我怎么跟客户交代?”
青娘笑着道:“赵老板,咱们可以差异化竞争。您的染坊主要接批量订单,咱们主要接散户织户的零散订单与定制订单,互不冲突。若是您遇到客户有定制需求,自己做不了,还可以介绍给咱们,咱们给您分成,这样既能帮您留住客户,也能让咱们有生意做,双赢不好吗?”
赵老板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这染坊确实做不了定制印花,以后有这样的订单,我就介绍给你们,咱们按三成分成,怎么样?”
青娘当即答应:“没问题!以后咱们就是合作伙伴,相互扶持,一起把木渎镇的染布生意做好。”
晚上,青娘召集流动染队的成员,开了个“规矩学习会”:“咱们在木渎镇做生意,不仅要遵守明规矩,还要懂暗规矩;不仅要跟客户搞好关系,还要跟本地商家、染坊处好关系。只有融入本地,才能长久地做下去。”
周老栓点头道:“青娘说得对!今日跟赵老板打交道,我就学到了不少,比如染粗棉布要根据布的厚度调整染色时间,厚布要多染一刻钟,薄布则少染一刻钟,这些都是木渎镇的染布诀窍,咱们以前在苏州城染丝绸,还真没注意过。”
阿巧也补充道:“我在市集摆摊时,听织户说,木渎镇的人喜欢‘素雅’的颜色,太鲜艳的颜色反而不好卖。以后咱们染布时,可以多推荐浅蓝、浅灰、米黄这些颜色,更符合本地人的喜好。”
林小满则拿出账簿,笑着道:“我今日跟吴老板聊天,学到了‘原料采购规矩’——每月月底采购原料,价格比平时便宜一成;还能赊账,下月月初再付款,这样能减轻咱们的资金压力。”
接下来的几日,流动染队严格遵守木渎镇的规矩,用心做好每一笔生意:遇到布面有瑕疵的,提前跟客户沟通;每月初一十五,去土地庙上香,与本地染坊的老板们交流染布经验;给客户染布时,根据本地人的喜好推荐颜色,还免费提供简单的修补服务。
有一次,一位织户送来一匹有破洞的粗棉布,想染成浅灰色做裤子。青娘让阿巧用针线将破洞修补好,再染色,织户取布时看到破洞没了,感动得连连道谢:“你们不仅染布好,还帮我修补破洞,真是太贴心了!以后我家的布都给你们染!”
渐渐地,流动染坊在木渎镇的口碑越来越好,订单也越来越多。原本有些排斥他们的本地染坊,也开始与他们合作,介绍定制订单;织户们更是把流动染坊当成了“自己人”,有什么需求都愿意跟他们说。
“地方规矩不是束缚,而是融入本地的钥匙,”青娘站在染坊后院,看着忙碌的队员与前来取布的客户,对沈行舟道,“咱们流动染坊要在江湖上经营,就要学会入乡随俗,尊重每个乡镇的规矩,这样才能播撒更多口碑的种子,让流动染坊的名字,在江南的乡镇里扎根生长。”
沈行舟点头:“接下来咱们去甪直镇,也要先了解当地的规矩,做好准备。只有尊重规矩、融入本地,才能把流动染坊的生意做得长久,真正实现‘江湖流动经营’的目标。”
夜色渐深,木渎镇的灯火渐渐亮起,流动染坊的后院还在忙碌着。青娘看着队员们熟练地染布、与客户交流,心中明白,学习地方规矩不仅是为了遵守,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融入本地市场。这第一粒口碑种子,之所以能在木渎镇茁壮成长,正是因为他们尊重并遵守了当地的规矩,用真诚与品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未来,他们还要带着这份经验,去更多的乡镇,播撒更多的口碑种子,让流动染坊的江湖旅程,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