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阴沉,乌云像厚重的墨汁一样铺满了天空。青娘背着竹制茶箱,站在茶肆门口,最后一次检查行装。阿福和陆砚站在一旁,神色中带着担忧。
“青娘,真的要今天走吗?看样子,今晚要下大雨。”阿福忍不住问道。
青娘抬头望了望天色,点头道:“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抓紧。梅雨断供,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陆砚从袖中取出一个油纸包,递给青娘:“这是雨披和防水油纸,路上用得上。还有,这是我写的‘试茶会流程’,你在路上可以再看看。”
青娘接过,郑重地点头:“多谢陆兄。”
她转身对阿福道:“阿福,店铺就交给你了。记住我交代你的三点,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先记下来,等我回来。”
阿福郑重点头:“青娘放心!我一定守好店。”
二
青娘最后环顾了一眼茶肆,仿佛要将每一个细节都刻进心里。然后,她深吸一口气,迈步走进了阴沉的天色中。
陆砚和阿福一直送到街口。陆砚道:“山路湿滑,务必小心。若遇到危险,先保命,再考虑其他。”
青娘微笑:“我会的。陆兄,试茶会的事,就拜托你了。”
“放心去吧。”陆砚抱拳相送。
阿福在一旁挥手:“青娘,早点回来!”
青娘回头,对他们挥了挥手,便头也不回地向城外走去。
三
出城的路泥泞不堪,青娘的草鞋很快就沾满了泥。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耳边是越来越近的雷声。
走到城外的石桥边,她停下脚步,取出陆砚给的雨披披在身上。雨还没下,但风已经带着湿意扑面而来。她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四
傍晚时分,第一滴雨终于落下。紧接着,雨势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下。青娘将茶箱紧紧抱在怀里,沿着山路快步前行。
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流下,模糊了她的视线。她不得不放慢脚步,小心地避开路上的坑洼和碎石。
就在这时,前方的山坡突然塌下一小块泥土,挡住了去路。青娘皱眉,不得不绕行。她手脚并用,艰难地爬过一段湿滑的斜坡。
五
夜色降临,雨势丝毫没有减弱。青娘的衣服已经完全湿透,手脚也开始发麻。她知道,这样下去不行,必须找个地方避雨。
就在她几乎绝望的时候,前方的树林中出现了一丝微弱的灯光。青娘心中一喜,加快了脚步。
灯光来自一间破旧的山神庙。庙门半掩,里面有一个火堆,一个挑夫模样的男子正坐在火堆旁烤火。
青娘轻轻敲门:“请问,我可以借个地方避雨吗?”
男子抬头,看见青娘浑身湿透的样子,连忙点头:“快进来!外面雨太大了。”
六
青娘走进庙中,脱下湿透的雨披,将茶箱放在干燥的角落。她靠近火堆,双手烤着火,身体渐渐暖和起来。
“姑娘,这么晚了,你一个人在山里走,太危险了。”男子忍不住问道。
青娘微笑:“我是去南山收茶的。路上遇到大雨,只好在这里避一避。”
男子惊讶:“收茶?姑娘懂茶?”
青娘点头:“略懂一些。”
男子笑道:“那太好了!我叫李大壮,是个挑夫。经常帮茶农挑茶下山。你要是不嫌弃,等雨停了,我可以带你一段路。”
青娘喜出望外:“那太好了!多谢李大壮。”
七
雨一直下到深夜。青娘和李大壮聊了很多,从茶的种植聊到山里的风土人情。青娘惊讶地发现,李大壮虽然是个挑夫,却对茶有着独到的见解。
“姑娘,你要收茶,一定要去南山的沈家茶园。那里的茶,是我挑过的最好的。”李大壮认真地说。
青娘心中一动:“你认识沈行舟?”
李大壮点头:“当然认识!他人老实,茶也好。只是今年梅雨长,他家的茶也不多了。”
青娘的心中涌起一股期待。她知道,自己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八
第二天一早,雨终于停了。青娘和李大壮一同上路。雨后的山路更加湿滑,但空气清新,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李大壮一边走一边给青娘介绍沿途的地形和茶农的情况。青娘认真听着,不时在心中记下。
走到一处陡坡,李大壮停下脚步,转身对青娘说:“姑娘,这里是最难走的一段,我来帮你背茶箱。”
青娘摇头:“不用了,我自己来。”
李大壮笑道:“你一个女子,能走到这里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挑夫有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茶是用心做出来的。’你对茶的这份心,我佩服。”
青娘心中一暖,不再推辞:“那多谢了。”
九
中午时分,他们来到了一个小山村。村子里有几户茶农,李大壮熟门熟路地带着青娘来到一户人家门口。
“这是王家,他家的茶也不错。姑娘可以看看。”
青娘点头,走进院子。一位中年妇人迎了出来,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
青娘说明来意后,王妇人取出今年的新茶。青娘认真观察茶叶的外形,又用带来的简易茶具试泡。
茶汤入口甘甜,但香气略显不足。青娘微笑着说:“王婶,您家的茶不错,但不是我想要的高山茶。若您愿意,我可以帮您介绍一些适合的销售渠道。”
王夫人喜出望外:“那太好了!多谢姑娘。”
青娘心中暗暗记下,这也是维护茶农关系的一种方式。
十
离开王婶家后,青娘和李大壮继续上路。一路上,青娘不时停下来,观察路边的茶树。她发现,这里的茶树虽然长势不错,但管理上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李大壮,你觉得,如果茶农们能统一采摘标准,会不会更好?”青娘问道。
李大壮点头:“那当然好!只是大家习惯了自己的做法,要改,不容易。”
青年微笑:“慢慢来。只要让他们看到好处,就会愿意改。”
十一
傍晚时分,他们来到了南山脚下的一个小镇。小镇上有一个茶市,虽然规模不大,但热闹非凡。青娘心中一动,决定在这里停留一晚,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市场情况。
她和李大壮在一家小客栈住下。吃过晚饭,青娘独自来到茶市。茶市上,茶农们正在出售自己的茶叶,买家们则在认真挑选。
青娘一边走一边观察,不时停下来和茶农交流。她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茶叶价格差异很大,有的甚至低得离谱。
“这是怎么回事?”她忍不住问一位茶农。
茶农苦笑:“今年梅雨长,茶叶难卖。有些茶商趁机压价,我们也没办法。”
青娘的眉头皱了起来。她知道,这就是刘掌柜提醒她的风险。
十二
回到客栈,青娘久久不能入睡。她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茶市上的情景。她知道,自己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也许,我可以成立一个‘茶农合作社’,让茶农们抱团取暖。”她在心中思索着,“统一标准,统一销售,这样既能保证品质,又能避免被茶商压价。”
想到这里,她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所有用心做茶的茶农。
十三
第二天一早,青娘告别了李大壮,独自向南山深处走去。她知道,沈行舟的茶园就在前面。
山路蜿蜒向上,两旁是茂密的树林和整齐的茶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照在青娘的脸上,她的眼中充满了期待。
终于,在翻过一个小山丘后,她看到了远处的茶园。沈行舟正站在茶园旁,向她挥手。
“青娘!”沈行舟的声音带着喜悦。
青娘加快了脚步,心中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十四
两人在茶园旁相遇,没有过多的寒暄,只有会心的一笑。
“路上辛苦了。”沈行舟接过青娘的茶箱,关切地说。
青娘微笑:“有你这句话,就不辛苦了。”
沈行舟带着青娘来到茶园旁的小木屋,为她倒了一杯热茶。青娘接过茶,轻轻抿了一口,香气清雅,滋味甘醇。
“这是今年的新茶?”她问道。
沈行舟点头:“是的。你来得正好,有些茶还在萎凋,你可以亲自看看。”
青娘喜出望外:“那太好了!”
十五
下午,青娘和沈行舟一起查看了茶叶的萎凋情况。青娘认真观察每一个细节,不时提出一些建议。沈行舟认真倾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青娘,你对茶的理解,让我佩服。”沈行舟真诚地说。
青年微笑:“我们是合作伙伴,也是朋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沈行舟点头:“对了,我已经和几位茶农谈过,他们也希望能和你合作。你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
青娘惊讶地看着沈行舟,没想到他和自己想到了一起。她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正是我想的!”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已经看到了茶农们抱团取暖的未来。
十六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茶园上,整个茶园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青娘站在茶园旁,望着远处的群山,心中充满了希望。
她知道,这次雨夜启程虽然艰难,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她不仅找到了优质的茶叶,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青娘,明天我带你去见其他茶农。”沈行舟说。
青娘点头:“好。我们一起,把这条路走得更宽。”
十七
夜深了,山里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声和偶尔的风声。青娘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她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这两天的经历——雨夜的艰难、山神庙的温暖、茶市的残酷、茶园的希望……
她知道,自己的商业智慧不仅在于找到好的货源,更在于如何联合更多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青娘,”她在心中轻声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条路,你一定要走下去。”
十八
第二天一早,青娘和沈行舟一起去见了其他几位茶农。青娘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青娘,我们信你!”一位年长的茶农说,“只要能让我们的茶卖个好价钱,我们愿意跟着你干。”
青娘感动地点头:“多谢大家的信任。我们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
就这样,南山茶农合作社的雏形诞生了。青娘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但她有信心,将这条路走得更远。
十九
中午,青娘和沈行舟一起泡了一壶新茶。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雅持久。青娘轻轻啜了一口,眼中满是赞叹:“好茶!”
沈行舟微笑:“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壶茶。”
青娘点头:“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
两人相视一笑,心中都明白,这段因茶结缘的情谊,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二十
傍晚,青娘站在茶园旁,望着远处的群山。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茶树上,整个茶园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她深吸一口气,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她知道,自己的茶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她有信心,有伙伴,有这一片美丽的茶园。
“青娘,”沈行舟走到她身边,轻声说,“谢谢你来到南山。”
青年微笑:“也谢谢你,让我看到了茶的未来。”
两人并肩站在山坡上,静静地看着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只剩下他们和这片美丽的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