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整的中枢指挥中心,晨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操作台上,与巨幕的浅蓝色光芒交织,将“白班模式”的氛围烘托得格外清晰。沈知行站在主操作台旁,指尖轻点巨幕上的住院中心模块——该模块正实时刷新着3例特殊患者的晨间生命体征数据,其中1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血压已从夜班记录的150\/95mmhg降至135\/85mmhg,旁侧自动标注“趋于稳定,需持续监测”。“通知神经科早查房时重点关注这位患者,结合昨晚的用药记录,调整今日的康复方案。”他对林薇吩咐道,声音里带着对双班协同的笃定。
苏晴则翻开“白班诊疗重点手册”,目光落在“科研药物推广后续跟踪”一页:“昨天参与培训的52家外院,今早已有18家提交了靶向药物使用申请,科研中心那边要尽快完成资质审核,确保符合条件的医院能及时拿到药物,不耽误患者治疗。”江晓立刻响应:“已在网络系统中开通‘外院申请绿色通道’,审核流程从3天缩短至1天,量子加密通道会保障申请资料的安全性,不会泄露药物核心数据。”
周明的资金监控屏上,“日间医保报销”数据已突破5000万元,屏幕右侧的“双班资金对比图”显示,白班首小时的报销金额已超过夜班总金额的60%。“按这个增速,上午十点就能突破8亿元,今日12亿元的目标完全能实现。”他调出“门诊缴费通道监控”,“目前15个自助缴费通道全部畅通,人工窗口仅排队2人,没有出现拥堵,符合白班高负荷运转的预期。”
程昱的电力监测屏上,门诊楼ct室的用电负荷开始上升,从清晨的40%增至65%。“已自动调配10%冗余电力至门诊放射科,电压仍稳定在380V±0.0005%,不会影响设备运转。”他指着屏幕上的“双班电力消耗趋势图”,“白班用电高峰主要集中在上午八点至十一点、下午两点至四点,我们已提前制定供电预案,确保科研中心培训室、手术室等重点区域的电力供应不会中断。”
赵磊的物资调度屏上,“白班补给清单”已执行过半:“给儿科门诊送的第2批雾化器已到位,景初医生手术需要的‘脑瘤靶向药物配套植入器’已送至1号手术室,科研中心培训用的药物样本也已清点完毕。”他调出监控画面,“后勤白班组正在给急诊区补充绷带、消毒液等应急耗材,按夜班反馈的‘夜间急诊耗材消耗速度’,这次补给能支撑到傍晚交班。”
八点半,门诊楼迎来早高峰,巨幕上的“实时接诊量”突破6万人次,江晓的网络中心屏显示,挂号系统的并发访问量达3000人次\/秒,但传输延迟仍控制在0.003秒内。“已启动备用服务器,将2%储备算力划拨至挂号系统,确保不会出现卡顿。”她快速操作键盘,“同时开通‘老年患者专属挂号通道’,界面更简洁,操作更方便,目前已有200多位老年患者通过该通道完成挂号。”
此时,景初的“脑瘤靶向药物植入手术”在1号手术室启动,巨幕直播画面中,他手持植入器,在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精准定位肿瘤残腔。“药物植入深度控制在0.9cm,覆盖整个残腔,避免遗漏。”景初对助手说,动作熟练而沉稳,330个科室的年轻医生通过直播学习操作细节,林薇在中枢看着屏幕,轻声对沈知行说:“景初现在的手术精度越来越高,完全能独当一面,白班期间的复杂手术交给他们,咱们也能更专注于中枢的整体调度。”
十点整,科研中心的“外院药物使用答疑会”准时开始,张主任通过量子加密通道与18家申请医院的医生连线,解答他们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款药物对肝肾功能有轻微影响,用药前要让患者做肝肾功能检查,剂量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调整。”张主任耐心讲解,江晓的网络屏显示,答疑会的视频传输稳定,没有出现卡顿或断连,外院医生的提问能实时传达到科研中心。
中午十二点,门诊接诊量突破9万人次,医保报销金额达8.5亿元,周明的资金屏上,“日间资金流水”已超过10亿元。“给各科室的‘白班诊疗资金额度’还剩30%,没有科室出现超支,应急资金仍预留5000万元,应对突发情况足够了。”他对沈知行汇报,同时调出“双班资金汇总表”,“白班资金主要用于门诊诊疗、手术耗材和科研培训,与夜班的急诊资金完全隔离,账目清晰。”
下午两点,景行的“皮肤癌术后修复手术”在3号手术室启动,患者是位58岁女性,此前接受过皮肤癌切除手术,此次来做瘢痕修复。巨幕画面中,景行采用科研推广的“分层修复技术”,将患者的瘢痕组织逐层松解,再用可降解缝合膜覆盖,出血量控制在2ml以内。“术后要注意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日晒,两周后来医院拆线。”她对患者家属说,王副院长在旁点头,通过对讲机对中枢汇报:“手术进展顺利,预计1小时后完成。”
下午四点,门诊接诊高峰逐渐回落,林薇开始整理“白班复盘资料”:“截至目前,门诊接诊12万人次,医保报销10.8亿元,完成手术1520台,其中复杂手术32台,均顺利完成;科研中心完成18家外院的药物使用资质审核,答疑会覆盖500多位外院医生;住院中心3例特殊患者的生命体征均稳定,没有出现异常。”她将资料同步至“双班交接台账”,“晚上交班时,会把这些数据详细交给夜班副手团队,确保他们能快速了解白班的诊疗情况。”
傍晚六点,中枢开始逐步从“白班模式”切换至“夜班模式”——巨幕界面从浅蓝色转为深蓝色,13个中心的动态图标旁标注“夜间重点监测项”:住院中心高亮显示“夜间护理时段”,急诊区标注“夜间就诊高峰预警”,科研中心弹出“低温存储区每小时巡检”的提示。超特级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分配数据微调:“核心算力8%(夜班诊疗动态托底,侧重急诊与监护)、储备算力92%”,量子网络速率依旧稳定在“5.0x10? s?1”,顶端提示变为“运行状态:完美(夜班模式)”。
六点半,夜班副手团队准时到岗,陈默带领团队成员来到中枢操作台,与白班团队逐一交接。“住院中心3例特殊患者的日间生命体征数据已同步至夜班系统,科研中心的药物样本冷藏区温度稳定在2-8c,门诊楼的自助挂号机已关闭50%,保留50%供夜间急诊患者使用。”林薇详细介绍白班情况,同时将“双班交接台账”递给陈默,“急诊区的应急耗材已补充完毕,能支撑到明天早晨交班。”
江晓与李然交接网络情况:“白班期间拦截7次外部攻击,Ip已全部封禁,夜班期间要重点监控境外Ip的访问异常,尤其是科研中心的药物数据传输通道。”她调出“夜班网络防御策略”,“已为你们预留1%储备算力,若出现突发网络攻击,可随时启用。”
程昱与张远交接电力情况:“日间重点科室的供电稳定,没有出现波动,夜班期间可降低门诊楼非急诊区域的供电负荷,将电力优先分配给住院中心IcU和急诊手术室。”他指着电力监测屏,“应急电源已充至满电,续航达12小时,若出现供电故障,能及时切换。”
七点整,白班团队有序撤离中枢,夜班团队接管所有操作权限。陈默坐在主操作台旁,调出“夜班诊疗计划”:“通知住院中心夜班护士,每小时记录1次3例特殊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异常及时汇报;让后勤夜班组给急诊区送一批晚餐,医护人员忙了一天,要保证他们能按时吃饭;科研实验室的低温存储区,安排专人每小时去现场巡检一次,与系统数据比对。”
此时,巨幕上的“实时接诊量”已定格在13.5万人次,医保报销金额达12.3亿元,超额完成今日目标。沈知行与苏晴站在中枢门口,看着夜班团队忙碌的身影,轻声说:“白班主诊疗,夜班主守护,双班接力,中枢双模,这样的模式让医院的运转更高效,也让患者的安全更有保障。”苏晴点头,目光扫过巨幕上“夜班模式”的提示:“从清晨到深夜,从明亮到沉稳,明泽的守护从不间断,这就是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夜色渐深,中枢指挥中心的深蓝色光芒与医院各科室楼的灯火遥相呼应,夜班团队在操作台前专注地监控着13个中心的动态,白班团队的付出已化为患者的康复与安心,夜班团队的坚守则将这份守护延续至天明。双班承续,中枢双模,明泽医院在昼夜交替间,始终以最稳妥的姿态,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