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玛利亚”号行程生变,如同一盆冷水浇在陈晓头上,提醒他任何计划都可能出现意外。海路撤离暂时受阻,他必须启动备用方案,而这也促使他决定,将“高桥晓”的终幕提前上演。
时机已然成熟。塞班岛失陷的冲击波尚未完全消化,莱特湾的惨败又像一记闷棍,梅机关内部弥漫着等死的绝望,连濑川哲也脸上那惯常的温和面具都出现了裂痕,眼神深处是难以掩饰的焦虑和疲惫。这种集体性的崩溃,为他实施那个大胆的“假死”计划提供了完美的土壤。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假死”计划,在他脑中已盘旋多日。
他需要一个舞台,一个远离上海核心区域、便于操作、且能让“高桥晓”合理且壮烈消失的地点。
他选中了浙西山区那个名为“石塘镇”的偏僻据点——一个早期建立的、用于监视游击队的辅助情报站,设施简陋,位置孤立,易守难攻……也易被包围。最重要的是,那里存放着少量非核心但数量可观的过往档案,具备被“转移保护”的价值。
现在,缺的就是一个理由,一个能让他的“忠诚”建议被采纳的理由。
这时,一份关于“优化战时档案管理与应急处置”的模糊通知下发到各部门,要求各单位审视核心资产在“非常时期”的安全。陈晓看着这份官样文章,内心冷笑:真是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
他花了整整两天,闭门炮制了一份极其“严谨”、“富有远见”的报告,题为《关于应对当前严峻局势,实施核心人员与关键档案战略分散隐蔽之可行性初探》。
报告开篇,首先“沉痛”地分析了当前局势之“艰难”与上海作为“风暴中心”之“风险”,引据(他精心筛选过的)近期美军轰炸频率增加、市内秩序出现“不稳定苗头”等“客观事实”。接着,他笔锋一转,进入“忠诚献策”环节:
“……为确保帝国情报中枢之延续,避免在最终之战略调整阶段陷入被动,乃至出现核心人员与珍贵档案玉石俱焚之最坏情况,属下斗胆建议:即刻启动应急预案,筛选绝对忠诚可靠之核心骨干,携带最紧要之档案、通讯设备及必要生存物资,秘密转移至一处预先选定、隐蔽安全、具备基本自持能力之备用据点。”
他重点推荐了“石塘镇”,列举了其“位置偏僻,不易被盟军重点关照”、“有一定防御基础,可依托地形进行短期固守”、“远离主要交通线,利于保密”等“优势”,并“贴心”地附上了该据点早期建设图纸及周边地形分析。
报告的结论部分,他写得“慷慨激昂”又“充满忧患意识”:
“此举非为退缩,实为延续帝国情报血脉之必要举措!是为在最终胜利到来之前,保存最珍贵之火种!纵使上海局势有变,我等仍可在彼处效忠天皇,为帝国未来之复兴保留一线基石!望长官以帝国百年计,乾坤独断!”
通篇报告,没有一句“失败”,却处处暗示着失败的必然;没有一句“逃亡”,却把“战略转移”包装成了最高形式的“忠诚”。
他把这份裹着厚厚“忠诚”糖衣的报告亲自送到濑川哲也办公室时,脸上是恰到好处的凝重与一种近乎殉道者的坚定。
濑川这些日子明显苍老了许多,眼袋深重,那副圆框眼镜后的温和早已被疲惫和焦虑取代。他仔细翻阅着报告,手指在“石塘镇”几个字上停留了很久。
会议室里烟雾弥漫,气氛压抑得能憋死人。陈晓的“战略分散隐蔽”方案被正式提上讨论日程。
“转移?”行动队的山口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声音尖利,“这分明是动摇军心!是变相的逃亡!帝国军人,当与阵地共存亡!把核心人员和档案撤走,留下的人怎么看?外界怎么看?这会让皇军颜面扫地!”
陈晓内心吐槽:颜面?都快亡国了还要什么颜面?你们那点面子,比得上实实在在留条后路重要吗?哦,对我而言,是留条生路。
面上,他平静地反驳:“山口中佐,此言差矣。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此乃古训。我们现在要保存的,是帝国情报工作的精华,是未来可能的希望。在上海坐等最终时刻,是尽忠;转移至安全处所,以图将来,亦是尽忠,而且是更艰难、更需要魄力的尽忠!”
他巧妙地将问题拔高到战略层面,避开了“逃亡”这个敏感词。
负责通讯的课长忧心忡忡:“石塘镇那边通讯条件很差,转移过去,我们很可能就成了聋子、瞎子……”
“正因如此,才更显安全。”陈晓立刻接话,“盟军的监听和定位技术日益先进,上海目标太大。转移到偏僻之处,虽然短期内通讯受限,但安全性大增。我们可以携带最新式的便携电台和密码机,建立备用通讯网络。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制手段。”
后勤主管则哭丧着脸:“现在物资这么紧张,汽油、粮食都管控得厉害,这么大一支队伍和物资转移,怎么瞒得过外界?动静太大了!”
“所以需要精简化、秘密化。”陈晓早有准备,“人员必须是最核心、最可靠的,不超过百人。档案只带真正绝密的。物资提前以小批量、多批次的方式,利用现有运输渠道秘密前置过去。我们可以利用番号模糊的后勤单位或者……一些特殊的民间渠道。”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濑川一眼,暗示可以利用他之前“搞钱”时建立的那些灰色路径。
内心冷笑:用你们抢来的物资和控制的渠道,帮我自己,搭建最后的舞台,这套流程,我可太熟了。
会场里吵成一团,反对声不小。陈晓并不急躁,他知道关键在于濑川。他观察着濑川的表情,那老狐狸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眼神深邃难测。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小林弘树,忽然清了清嗓子,开口了。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沙哑和疲惫:
“我觉得……高桥君的建议,未必没有道理。”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看向小林。这位曾经的狂热“南进派”,此刻眼神黯淡,仿佛被抽走了魂。
“我们在上海……目标确实太大了。”小林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美国人的炸弹……不知道哪天就会落下来。机关本部一旦被毁,多年的心血就真的完了。去一个隐蔽的地方,保存实力,等待……等待局势变化,或许……是更理智的选择。”
他的表态,出乎陈晓的意料。看来,连小林这种死硬分子,也被现实的铁拳打醒了。
濑川的目光在小林和陈晓脸上扫过,又看了看那些反对者,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好了。”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高桥君的提议,虽有风险,但……值得考虑。”濑川缓缓道,“局势艰难,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法。保存核心,确有必要。”
他看向陈晓:“人员名单,由你和我亲自拟定。档案筛选,你负责初选,我最终审核。转移路线和前置物资安排,由你全权负责,动用一切必要资源,但要绝对保密。”
“嗨!属下必定周密安排,万无一失!”陈晓起身,沉声应道,脸上是无可挑剔的专注与服从。内心却是一片冰凉的嘲讽:万无一失?当然,我的剧本里,可不能有意外。
“此事,仅限于在场诸位知晓。”濑川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人,“若有任何风声泄露,军法从事!”
会议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中结束。
他的“忠诚”建议,被采纳了。敌人正一步步配合他,搭建起埋葬“高桥晓”的舞台。
计划,稳步推进。
现在,只等另一位“主角”——军统行动队——登场了。
只是,这出戏的导演和主角都是他,而其他的“演员”和“观众”,会按照他的剧本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