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吕宋一个小镇的简陋旅馆里,陈晓终于找到了机会。借口需要冲洗“商业样品照片”,他包下了一家照相馆暗房几个小时。昏红的灯光下,他小心翼翼地冲洗着那几卷冒着巨大风险拍来的胶卷。
当影像逐渐在显影液中清晰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大部分照片因为距离和匆忙显得有些模糊,但关键信息都在!甲米地的舰艇型号、克拉克的机群部署、还有那几张从家属区意外拍到的辅助跑道和疑似雷达站侧面的远景……每一张都价值连城。
他将最重要的底片剪下,用油纸包好,藏进特制的皮鞋鞋跟夹层里。其余的底片和冲洗出的照片,则混杂在一些真正的木材、蕉麻样本照片中,放入公文包。刚做完这一切,中村就敲响了暗房的门。
“高桥先生,上海的电文。”中村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低沉而平稳。
陈晓心里咯噔一下。来了。黑木的“问候”从不迟到。
他迅速收拾好一切,打开门。中村递过来一张抄报纸,上面是译电员译出的日文电文,格式标准,措辞……一如既往地符合黑木的风格。
“高桥副组长:据悉马尼拉商业环境复杂,考察是否顺利?身体可好?盼定期简要汇报进展,以免挂念。另,国内对南洋资源需求日切,望加快评估效率。黑木。”
电文不长,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冰冷的压力。
“商业环境复杂”?这是暗示知道他们遇到了美军检查站甚至更多麻烦?
“身体可好”?这是关心?怕是担心他这颗棋子还没发挥价值就意外折损了吧?
“定期简要汇报”?是催促,更是要求他随时处于监控之下。
“国内需求日切,加快效率”?这才是核心——不耐烦的催促,让他别磨蹭,赶紧拿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回去。
每一句“关切”背后,都藏着审视和鞭子。陈晓甚至能想象出黑木在发出这封电文时,那张刻板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的样子。
他拿着电文,沉吟了片刻。中村安静地站在一旁等待指示。吉田则在走廊尽头晃悠,看似放哨,耳朵却竖得老高。
“看来黑木组长很关心我们的‘商业考察’啊。”陈晓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受到上级关怀的欣慰笑容,语气轻松地对中村说,“回电:谢组长关怀。考察顺利,已接触多家供应商,样品丰富,数据详实。马尼拉天气炎热,但同仁皆努力克服,身体无恙。正整理初步报告,不日将详细汇报。定不负期望,加快进度。高桥。”
他口述的回电,恭敬、积极、乐观,完全符合一个正在努力工作的下属该有的态度,汇报了“进展”(样品丰富),提到了“困难”(天气炎热但已克服),表达了“决心”(加快进度),但对真正的“收获”和遇到的真实危险只字未提,滴水不漏。
中村迅速记下,点了点头:“嗨,我立刻去发报。”
中村转身离开。吉田凑了过来,压低声音:“头儿,黑木组长这是……催我们了?”
陈晓瞥了他一眼,将那份电文折好收起:“上司关心工作进度,很正常。我们也确实该回去了。”他语气平淡,听不出任何情绪。
回到房间,关上门。陈晓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小镇肮脏的街道和远处郁郁葱葱的热带山峦。黑木的电文像一条冰冷的毒蛇,缠绕在脖颈上,虽然没用力,但那滑腻的触感和潜在的威胁,让人不寒而栗。
时间不多了。
黑木的耐心是有限的。国内的催促更是意味着,那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已经加速到一定程度,急需各方面的情报来最终下定决心。
他们必须尽快带着“成果”返回上海。停留越久,风险越大。吉田是个不稳定因素,中村虽然可靠但毕竟是黑木的人,美军经过检查站和家属区事件后,是否会提高警惕也未可知。
而且,他总觉得黑木这封电文,不仅仅是为了催促。或许……也是一种试探?试探他是否遇到了麻烦?是否还完全在掌控之中?
那个冰冷的罗盘,仿佛又在口袋里散发着寒意。
他深吸一口湿热空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慌。必须按照自己的节奏,安全地把这些珍贵情报带回去,并且……在离开前,再送出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份留给未来对手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