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风霜尚未从青鸾的眉宇间完全褪去,她便已踏着长安城庆祝北伐大捷的欢腾声浪,悄然回到了这座熟悉的宫阙。她没有惊动太多人,只循着宫中少数人才知的路径,先行入宫觐见父皇。
在两仪殿的侧殿,父女相见。李世民看着一身风尘仆仆却眼神愈发清亮锐利的女儿,威严的目光中流露出难得的温情与复杂。他没有多问她在北疆的具体行踪,只是仔细端详着她,确认她安然无恙,然后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一切尽在不言中。他对她在幕后所做的一切心知肚明,那份默许与骄傲,深藏于帝王深沉的眼眸之后。
“回来就好,”李世民声音温和,“长安正值多事之秋,你在朕身边,朕心亦安。”
青鸾盈盈一拜,语气带着对父亲的敬爱,也保持着自身独有的超然:“劳父皇挂心,儿臣一切安好。北疆大局初定,李司空与薛将军居功至伟,儿臣不过是恰逢其会,略尽绵力。”她巧妙地将功劳归于明面上的将帅,这是“墨羽”一贯的行事风格,也是她与父皇之间的默契。
离开两仪殿,青鸾并未立刻回到自己昔日在宫中的居所(虽晋阳公主已“薨逝”,但李世民仍为她保留了一处僻静宫苑)。她习惯性地通过“墨羽”自身那隐秘而高效的渠道,了解她离开这段时间长安,尤其是宫闱内的动向。北伐大捷的细节与封赏议论自然是重点,但一条夹杂在诸多信息中、看似并不起眼的情报,却引起了她的注意。
情报提及,东宫武才人近况堪忧,太子妃王氏对其打压甚剧,芷兰轩形同冷宫,份例用度屡被克扣,处境艰难。
武媚……
青鸾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数年前在宫中曾有过短暂交集的少女。彼时的武媚,虽已初露锋芒,眼神灵动带着不甘人下的倔强,但终究还带着几分青涩与彷徨。她记得兄长李治提起武媚时,那复杂难言的神情;更记得先生东方墨那看似淡然,实则深切的关注与那句“此女不凡,命运多舛,若得机遇,或可凤鸣九天”的评价。
先生的目光,从未看错人。
青鸾微微蹙起了秀眉。她深知宫廷倾轧的残酷,尤其是一个失去圣宠、又无强大母族依靠的才人,在太子妃刻意针对下,会面临何等境遇。那绝非仅仅是清苦,而是关乎尊严,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她信步走在宫苑之间,初春的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在她墨色的劲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耳边是远处隐隐传来的、因北伐大捷而举行的庆典乐声,眼前却是情报中描述的、那位于东宫偏僻角落、被寒意与孤寂笼罩的芷兰轩。这强烈的对比,让她心中生出一丝难以言喻的滞闷。
她并非悲天悯人的性子,江湖与暗线的历练让她见惯了生死与不公。但武媚不同。她不仅仅是后宫无数妃嫔中的一个,她是被先生东方墨另眼相看、认为身负“天道变数”之人,也是兄长李治心中一抹难以割舍的复杂情愫所系。更重要的,在青鸾(李明达)看来,武媚身上有一种与她自身相似的、不愿被命运随意摆布的韧性。
“打压甚剧,形同冷宫……”青鸾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清澈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冷意。太子妃王氏的手段,她略有耳闻,骄横善妒,容不得人。只是没想到,会做到如此地步。
她停下脚步,望向东宫的方向。那片殿宇在春日下显得恢弘而宁静,但其内里的波澜,却足以吞噬一个弱质女子所有的希望。
“看来,需得去东宫走一遭了。”青鸾心中暗道。并非全然为了武媚,也为了解开兄长心中对先生力量的疑窦,更为了……亲眼看看,这位被先生誉为“或可凤鸣九天”的女子,在经历了这般风霜摧折后,是否依旧保持着那份不凡的心志。
鸾影归京,宫阙依旧,但一些微妙的涟漪,已因她的归来,开始悄然荡开。北伐的荣耀属于朝堂和军队,而这深宫之内的幽兰,是否也能等来属于她的一线生机?青鸾的脚步,不自觉地变得坚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