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薇园的宴席散去,秋日的余晖将宫殿的琉璃瓦染成一片暖金色。然而,关于江夏王女李兰心的议论,却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长安城最顶级的权贵圈层中持续扩散。她那曲《幽兰操》所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琴艺本身,更在于其展现出的那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气度和超凡脱俗的品性。“蕙质兰心”这四个字,不再仅仅是传闻或武媚口中的评价,而是变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深深印入了许多在场者的心中。
晋王李治回到府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李兰心在宴席上的表现,完美印证了武媚的判断,甚至超乎他的预期。这让他对武媚的洞察力愈发佩服,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推行此议的决心。他不再耽搁,连夜将近日所思所想,连同对李兰心其人的观察,精心整理成一份条理清晰的札记。他并未直接提及武媚,而是将“选择和亲公主应重才德,以彰显国威、进行文明教化”的观点,作为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见解,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向父皇进言。
两日后,一次例行的君臣奏对后,李世民见李治似有心事,便随口问起他对近日朝务的看法。李治知道机会来了,他深吸一口气,恭敬地呈上那份札记,然后以一种谨慎而诚恳的态度,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他先从国家大局出发,分析当前与吐蕃和谈的利弊,承认单纯拒绝或简单同意都有不足。然后,他巧妙地引出了“转换思路”的核心——若和亲不可避免,那么其重点不应仅是息兵戈,更应是“布王化”、“扬国威”。他引用汉代细君、解忧公主的旧例,说明一位贤德且有才学的和亲公主所能产生的深远积极影响。
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到了近日在宫宴上引起广泛赞誉的江夏王女李兰心。他并未过度渲染,而是客观描述了其琴艺、谈吐和宠辱不惊的气度,强调此女“性慧心灵,德容言功俱佳,颇有古之贤女风范”。最后,他委婉地提出,若陛下考虑和亲之议,李兰心郡主实乃上佳人选,必能不辱使命,为大唐争光。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座扶手,脸上看不出喜怒。李治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自己的提议大胆而非常规,不知父皇会作何反应。
良久,李世民缓缓开口,目光锐利地看向李治:“治儿,此议……是你自己思量所得?”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李治心头一凛,但早已做好准备,他稳住心神,垂首应道:“回父皇,儿臣近日翻阅史册,又见朝中争议,深感困惑,故而反复思量。前日宫宴,见兰心郡主风姿,更觉此议或可行。儿臣愚见,还请父皇圣裁。”他将功劳归于自己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观察,回答得滴水不漏。
李世民深邃的目光在李治脸上停留片刻,似乎想从中看出些什么。最终,他微微颔首,并未深究,只是淡淡道:“朕知道了。兰心这孩子……确实不错。你的札记,朕会细看。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思量。”
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但父皇没有斥责,反而表示会考虑,这已经让李治大为振奋。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恭敬地行礼告退。
走出两仪殿,李治只觉得秋高气爽,天地开阔。他知道,自己成功地将一颗重要的种子埋入了父皇的心中。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次梅林下的指点。
消息总是传得很快。尽管李治的进言内容属于密议,但“晋王殿下向陛下推崇江夏王女兰心郡主品貌才德”的风声,还是悄然在有限的范围内流传开来。这无疑给原本就备受关注的李兰心更增添了一层特殊的光环,也使得“李兰心”这个名字,与悬而未决的和亲之议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江夏王府一时间门庭若市,多是前来打探或示好的各路人马。
芷兰轩内,武媚自然也通过自己的渠道知晓了这些动向。她正在窗前临摹一幅字帖,听到宫人低声禀报后,执笔的手只是微微一顿,便继续稳稳地落笔,仿佛听到的只是再寻常不过的消息。
然而,在她低垂的眼眸深处,却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微光。李治的行动比她预想的还要快,而且处理得颇为得当,这让她感到一丝欣慰。她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推荐李兰心,既符合国家利益,能解朝廷僵局,又不会引火烧身,因为李兰心本身确实优秀,足以担当此任。同时,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李治对她的信赖和倚重。
她放下笔,看着宣纸上渐干的墨迹,神色平静无波。和亲之事,如同一盘大棋,她只是在不显眼处轻轻落下了一子。这子能否盘活全局,最终还要看执棋者——皇帝陛下的决断。但她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时机成熟,水流自会沿着开凿的渠道前行。
她走到院中,目光掠过墙头,望向远方。秋风送来隐约的桂香,也送来了长安城上空涌动着的、关乎王朝命运的无形波澜。风起于青萍之末,而在这深宫一角,一缕暗香,已然随着这阵风,悄然浮动,预示着更大的变化,即将来临。晋阳公主的忧思,晋王李治的成长,江夏王女的显名,乃至吐蕃赞普的期盼,都在这秋日的长安城中交织、发酵,等待着一锤定音的时刻。而武媚,这位隐藏于幕后的“女中诸葛”,只是静静地等待着,准备着下一着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