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复苏后的首个秋日,扎西、巴图、马老与阿古拉三人商量,将聚脉坡集会的日子定为“守脉节”——既是庆祝水脉安稳,也是让各族牧民聚在一起,看看新老守脉者的成果,让小守脉者们正式融入守护的队伍。消息传开后,古柏坡、天鹅滩、月牙泉的乡亲们早早筹备,林砚与苏清寒收到邀请时,手里还握着小卓嘎寄来的手绘邀请函,画着满坡的柏苗和飞舞的天鹅。
守脉节当天,聚脉坡被装点得格外热闹:古柏坡的乡亲们扛来扎着红绸的柏枝,插在坡边;天鹅滩的人带来装满灯芯草绒的香囊,分给大家;月牙泉的乡亲则提着陶罐,倒出沙棘蜜酿,摆在长桌上。坡中央搭起了高台,台上铺着印有脉心石纹路的布,旁边摆着三排脉记本——从最初的“脉记”,到“新苗创承记”,再到孩子们的“小苗微守记”,整整齐齐叠在一起,像一段生长的时光。
仪式开始后,扎西先领着老人们走到台前,举起一本泛黄的旧册子:“这是我阿爷留下的‘守脉残记’,当年只记了几句古柏养护的话,现在咱们的脉记,记满了厚厚一摞,这是守脉的根。”说完,阿古拉、其其格、卓玛捧着新装订的“长脉记”上台,这本脉记把之前所有本子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扉页写着“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是三个年轻人和老人们一起写的。
接下来是“小守脉者晋阶”环节,小卓嘎、小达瓦、小格桑领着小伙伴们走到台前,每人手里捧着小脉记本。马老给每个孩子戴上新的守脉牌——比之前的迷你版大了一圈,刻着完整的柏树、天鹅、沙棘图案。小卓嘎站在台前,捧着小脉记本念:“古柏苗微蔫,浇柏籽露,撒柏叶碎,我试过,苗长得更绿了!”台下响起掌声,小达瓦和小格桑也轮流念了自己的微守记录,声音虽稚嫩,却格外认真。
随后,各族乡亲们围着长桌分享食物,阿古拉教大家辨认柏籽,其其格教孩子们做灯芯草绒香囊,卓玛则给乡亲们倒沙棘蜜酿,说:“这蜜酿里加了晨露,和驱虫浆一个道理,甜又养人。”小守脉者们穿梭在人群中,给长辈递上自己做的小信物——柏叶书签、灯芯草小窝、沙棘果串,乡亲们接过时,都小心翼翼揣进怀里。
夕阳西下时,大家围着篝火坐下,扎西弹起马头琴,巴图唱起守脉的老歌,歌词里加了新的内容:“柏枝抽新芽,灯芯映水洼,沙棘红似霞,守脉的娃,长呀长呀……”孩子们跟着哼唱,手里举着点燃的沙棘枝火把,火把的光映着每个人的脸,也映着坡边插着的柏枝、灯芯草和沙棘枝,像一片跳动的星光。
苏清寒翻开《水脉纪要》,最后一页缓缓浮现出整本书的收官批注,也是对所有守护的总结:“脉在土中,守在人间;一餐一饭是诺,一言一行是承;代代人走,脉脉水流,此为共生,此为长守。”她合上书页,发现书脊处不知何时刻上了细小的纹路,像脉心石上的脉络,也像聚脉坡上大家叠在一起的影子。
离开时,阿古拉三人捧着“长脉记”副本递给他们:“这是咱们所有人的守脉故事,带着它,就知道这里的脉和人,一直好好的。”小守脉者们拉着他们的衣角,塞来装满柏叶、灯芯草绒和沙棘果的小布包:“下次守脉节,一定要来呀!”
车窗外,篝火的光渐渐远去,守脉节的歌声还顺着风飘来,与远处望脉台隐约的光芒呼应。林砚握着苏清寒的手,两人看着手里的“长脉记”和小布包,相视一笑——这场始于水脉净化的旅程,最终长成了代代相传的守护之歌,而这歌声,会和这片土地的水脉一起,永远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