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裹着田埂,踩上去软乎乎的,鞋边沾着的泥都带着潮气。苏瑶蹲在水稻田中间,指尖轻轻捏着刚冒头的稻穗——只有拇指粗,颜色发浅黄,不像往年孕穗期那样油亮深绿。她扒开稻叶往根部看,茎秆也比去年细些,风一吹就晃,心里顿时沉了沉:孕穗期是稻子长力气的时候,养分跟不上,秋收时穗子肯定填不饱。
“苏瑶,你蹲这儿干啥?脸皱得跟包子似的。”身后传来二柱子的声音,他扛着锄头,裤脚卷到膝盖,沾着的露水顺着小腿往下滴,“我刚去西边田转了圈,好几垄稻子都跟你手里这棵一样,蔫头耷脑的,是不是缺肥了?”
苏瑶直起身,揉了揉蹲麻的膝盖,把稻穗轻轻放回稻丛里:“肯定缺,孕穗期要氮要钾,咱春天施的底肥早被吸光了。”她从口袋里掏出个磨破边角的本子,翻到记满字迹的那页,纸页上还沾着去年的稻壳碎屑,“我之前在县图书馆查过,尿素补氮快,磷酸二氢钾能壮秆,再兑上灵泉水,说不定能让稻子吸得更快,还不烧根。”
二柱子凑过去,眼睛盯着本子上的“5:3:2”发愣:“这仨数是啥意思?你这字写得跟蚂蚁爬似的,我也认不全。”苏瑶被他逗笑,把本子揣回口袋:“就是 5斤尿素、3斤磷酸二氢钾、2斤灵泉水,混在一起做成叶面肥,往稻叶上喷,比往土里埋肥省劲儿,还见效快。”
正说着,张婶提着竹篮从田埂那头走过来,篮子里的玉米饼还冒着热气,香味飘得老远:“我在村口就听见你们说话,是不是稻子出问题了?”她把篮子往田埂上一放,伸手摸了摸稻穗,“这穗子是太瘦了,得赶紧补肥。要不要去镇上买?我家抽屉里还有几十块钱,先拿去用。”
苏瑶赶紧摆手:“婶子不用,村里农资库里还有存货,就是得麻烦你挨家喊喊,明天一早来田里帮忙配肥喷肥,人多快些。”张婶立马点头,又拿起个玉米饼塞给苏瑶:“先垫垫肚子,从早上忙到现在,肯定饿坏了。”苏瑶接过饼,咬了一口,甜丝丝的玉米香裹着热气,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也暖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田埂上就聚满了人。男人们扛着喷雾器,女人们提着水桶,连村里的老支书都来了,手里还攥着个旧搪瓷缸。苏瑶把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搬到石头上,又拎来几桶刚从泉眼挑来的灵泉水,桶沿还挂着水珠:“大家听我说,先把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倒进桶里,用灵泉水化开,再兑井水,比例千万别错,多了烧叶,少了没用。”
二柱子力气大,自告奋勇搬肥料,他把尿素袋子扛在肩上,往每个水桶里舀:“苏瑶你放心,我数着勺子呢,一勺不多一勺不少!”张婶则拿着根长木棍,在桶里搅得飞快,白色的肥料颗粒很快就化了,水面上泛起一层细小的泡沫,沾在木棍上亮晶晶的。
苏瑶拿着个小勺子,挨桶检查。走到第三桶时,她皱了皱眉,舀了点肥液在手里搓了搓:“这桶浓了,再加点井水,不然喷在叶上会烧出斑。”又走到第五桶,她往里面补了半勺磷酸二氢钾:“这桶稀了,钾不够,稻秆长不壮,刮风容易倒。”大家都跟着学,没一会儿就配好了十几桶肥。
开始喷肥时,苏瑶特意演示了一遍:“喷头要对着稻叶背面,那里气孔多,好吸收,别喷到稻穗上,刚冒的穗子嫩,沾到肥会枯。”她背着喷雾器,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踩在稻垄之间的空地上,生怕踩坏稻苗。阳光慢慢爬上来,照在稻叶上的肥液珠上,泛着细碎的光,像撒了层碎玻璃。
二柱子喷得太急,肥液溅到了稻穗上。苏瑶赶紧喊住他:“慢点儿!你这跟救火似的,穗子都被你溅着了!”二柱子赶紧放慢速度,喷头往下压了压,嘴里念叨着:“这稻子比我家娃还精贵,一点都不能马虎。”旁边的人都笑了,田埂上的气氛也松快起来。
等所有田都喷完肥,太阳已经快落山了。苏瑶掏出本子,蹲在田埂上记:“八月五日,十亩稻田喷施叶面肥,尿素:磷酸二氢钾:灵泉水= 5:3:2,下周同一时间再喷一次。”她写完,把本子揣回口袋,又走到稻丛边,轻轻摸了摸稻叶——肥液已经被吸收了大半,叶子看起来精神了些。
接下来的几天,苏瑶每天都往田里跑。早上天不亮就去看稻叶有没有卷边,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又去看稻穗有没有变绿,傍晚则蹲在田里,用尺子量稻穗的长度。第一天量只有 5厘米,第二天长到 5.5厘米,第三天就到了 6厘米,她本子上的数字一天比一天大,心里的石头也慢慢落了地。
可到了第五天,天突然变了脸。中午还好好的,下午就刮起了风,没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苏瑶正在实验室整理数据,听见外面的雨声,心里一紧,抓起雨衣就往田里跑。雨丝打在脸上,凉飕飕的,她蹲在稻丛边,仔细看稻叶上的肥液——还好,灵泉水让肥液沾得牢,没被雨水冲掉,只是叶尖沾了些泥。
二柱子也披着雨衣跑来了,手里还抱着块塑料布:“要不要把稻子盖起来?别让雨下太多淹了根。”苏瑶摇摇头,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小雨没事,还能帮稻子把肥液往气孔里带带,吸收得更快。”两人站在雨里聊了会儿,直到雨变小了,才一起往村里走。
第七天早上,大家又准时来田里喷肥。这次不用苏瑶多教,每个人都熟练得很:配肥的掌握了比例,喷肥的知道避开稻穗,没一会儿就喷完了半亩田。苏瑶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要是没有这些乡亲帮忙,光靠她一个人,两天也喷不完十亩田。
喷完肥,苏瑶又拿出尺子量稻穗。这次尺子刚碰到穗尖,她就笑了——7厘米,比第一次喷肥前长了 2厘米,稻穗的颜色也变成了深绿,摸起来也比之前硬实些。她在本子上记:“八月十二,第二次喷施叶面肥,稻穗长度 7厘米,无烧叶,叶色正常。”
之后的半个月,苏瑶每周都组织大家喷一次肥。渐渐地,稻穗越来越长,越来越粗,顶端开始冒出细小的稻粒,风一吹,稻田里泛起绿色的波浪,裹着淡淡的稻香味,飘得老远。村里的孩子们放学路过,都要跑到田埂边,踮着脚看稻穗,嘴里喊着:“今年的稻子好壮呀!”
等到稻穗快要变黄的时候,苏瑶蹲在田里,小心翼翼地掰下一个稻穗,数着里面的稻粒。每穗有 170多粒,结实的有 145粒,她算了算,结实率刚好 85%!正高兴着,县农业局的技术员骑着自行车来了,还带着个巴掌大的仪器。
“苏瑶同志,我来看看你们的稻子。”技术员蹲下来,把仪器贴在稻叶上,屏幕上很快跳出一串数字,他笑着说:“养分利用率到 70%了!比普通叶面肥高了 20个百分点,这灵泉水真是个宝贝!”
苏瑶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喊给田埂上的村民,大家都围了过来。二柱子抢着掰了个稻穗,数着稻粒:“这么多结实的,今年肯定能多收不少!”张婶也笑了,手里的篮子晃得厉害,里面的野菜都掉了出来:“还是苏瑶有办法,不然咱这稻子肯定长不好。”
苏瑶摇摇头,把稻穗放回稻丛里:“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是没有大家帮忙喷肥,没有这灵泉水,哪有这么好的收成。”她看着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风一吹,穗子晃来晃去,像在点头。
晚上,苏瑶坐在实验室里,把叶面肥的配比、喷施时间、稻穗长度都整理在本子上,还画了张歪歪扭扭的图,从 5厘米到 9厘米,线条一天比一天高。她把本子放在桌上,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纸页上,把字迹映得清清楚楚。
桌角的搪瓷杯里还剩半杯灵泉水,是下午从泉眼挑来的,清冽冽的。苏瑶端起来喝了一口,冰凉的水滑过喉咙,让她想起刚开始配肥的时候,还担心比例错了烧稻子,担心灵泉水不管用,现在看来,那些担心都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