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立刻欢呼起来,掌声、欢呼声雷鸣般地响彻云城。
许多百姓端出热腾腾的馒头、粥,送到每个士兵的手中;
有的百姓拿出自家织的布,想给士兵们做衣服;
还有许多的孩子围在士兵的队伍旁,喊着“将军好”、“士兵好”。
谢照君望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温暖无比。
他转过头对副将说:“传令下去,所有士兵不得扰民,明日,扎营在城门外,帮助云城百姓开垦荒地、推广新粮种。”
“是!”副将去了。
这些天,谢照君忙于安民,造册,遣人接管政务。
他走遍了云城的大街小巷,敲开百姓的家门,问这问那。
“谢将军,俺家的地在河边上,每年都遭水淹,没法种粮食,能帮俺们修条排水沟吗?”一个大汉问。
谢照君点点头:“放心,很快就会派人来,修条防洪渠,再修几条灌溉渠,让你的地能种上高产的新粮种。”
“谢将军,俺儿子在西北当兵,能让他回来,帮俺们种新粮种吗?”
一位老婆婆哭着问。
谢照君握着她的手:“老夫人,我会派人和西北驻军联系,只要你儿子愿意,就能回来,我们还会给他传授新技术。”
百姓们的需求,谢照君都记了下来,派人去落实。
消息很快传遍了云城,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动到军营帮忙,有的帮着搭帐篷,有的帮着运粮米,还有人帮着画云城地图,标出哪里需要修水利。
漠城也是一样顺利接收。漠城百姓因为多年被蛊毒困扰,对大渝的军队更是欢迎——他们听说,大渝有个凌清寒大夫,能解一切蛊毒,还会带来抗蛊的新药。
谢照君在云城忙活着,便收到了束雪容的书信,说明日便会带着新粮种和医馆学员们来到云城。
谢照君连忙命人收拾出一处大院,作为新政推广的办公地,又命人准备好新粮种的试种土地,等着束雪容过来。
第二日一早,谢照君便领着百姓们,来到了城外,迎候束雪容。
看到迎面而来的马车队伍,百姓们欢呼起来:“谢夫人来了!谢夫人来了!”
束雪容从马车上下来,望着一旁夹道欢迎的百姓,她心里暖暖的:“谢照君,辛苦你了。”
谢照君快步走上前,握住了她的手:“雪容,你来了。”
束雪容笑道:“辛苦你了,照君。看来,云城的百姓们已经接纳我们了。”
谢照君牵着她的手,领着她进了云城:“我已经准备好了试种的土地,等着你的新粮种呢。”
百姓们跟在他们的身后,呼啸着,簇拥着,阳光照在他们身上,一张张笑脸充满了希望。
云城的惠民医馆,设在了云城正中的旧宅里。
束雪容领着医馆学员们,刚把草药搬进去,便有百姓赶来了。
“谢夫人,俺娘咳嗽半个月了,吃了好多药都不好,您能帮俺娘看看吗?”
一个年轻汉子扶着老妇人,焦急地问。
“老夫人这是风寒咳嗽,我给你开个方子,抓回来熬着喝,三天就好了。”
束雪容扶老妇人坐下,给她把脉,看了看她的舌苔,然后拿起笔开药方。
“金银花五钱,紫苏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加水熬煮,一天喝两次。”
李丫记在心里,等老夫人回去后,赶紧按照夫人的药方,替她抓药,并告诉老夫人怎么熬药。
老妇人接过药,激动地哭了:
“谢夫人,您真是活菩萨!俺们有病以前都是靠偏方,很多人都是病死了,现在有了谢夫人的医馆,俺们以后都不怕病了!”
“老夫人,您客气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医馆从今天开始,每天都会有人开门,不管什么病,都能来我们这里看,不收钱。”
束雪容笑道。
消息很快传遍云城,老百姓都找束雪容看病,有个孩子脑袋发烧,有个老人关节痛,有个妇女生不出孩子。
束雪容和李丫她们忙不过来,从早上忙到晚上,连饭都顾不得吃。
这天晚上,束雪容刚送走最后一个病人,谢照君就来了,他看着她疲惫的样子,心疼地埋怨道:“累坏了吧?我让厨房做了你爱吃的桂花糕,快尝尝吧!”
束雪容接过桂花糕,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忽然间她觉得不累了,靠在谢照君怀里:
“虽然累,但是很开心,今天为止,我们一共看了五十多个病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大夫,他们的眼神里,满是感激。”
“我知道。”
谢照君抱着她,拍着她的背,
“试验田里种了新粮种,都发苗了,长得很好,大家看了,从来没见过这么绿油油的禾苗。”
“真的?我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束雪容陪着谢照君,来到了城外的试验田里,绿油油的新粮种苗苗,整整齐齐的,迎着阳光茁壮地成长着。
田埂上,老百姓们围在一起,小声地议论着:
“这就是新粮种?长得比以前的麦子壮多了!”
“谢将军说,这种新粮种,一亩可以比以前多三成的产量,要是真的,俺们就可以吃饱饭了!”
束雪容走进田里,蹲下身子,仔细瞧着苗苗的长势:
“照君,你看,苗苗的根系很发达,只要浇好水,施好肥,肯定可以大丰收。”
谢照君点头:“我已经吩咐了农官,每天到田里来看看,教给大家怎么种,等这批粮种熟了,就推广到云城的每个村子里。”
老百姓们听到这话,兴奋地欢呼起来:“谢谢谢夫人!谢谢谢将军!俺们以后不用饿肚子了!”
几个老农,拿着自家最好的麦穗,走到束雪容的面前:“谢夫人,这是俺们今年最好的麦穗,送给你,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新粮种,带来了希望!”
束雪容接过麦穗,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等新粮种种出来了,丰收了,我们还要在云城修惠民粮仓,存好粮食,以后再也不怕饥荒了。”
老百姓们的掌声再次响起,回荡在试验田的上空。
——
西北质子拓跋烈来到京城那日,天上下着小雨。
这个十岁的孩子,穿着锦袍,手微微颤抖,眼里尽是惊恐。
新皇将他带到太和殿,接待质子的是太和殿的常任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