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满手里的钢笔悬在半空,脑子里飞快地转着。
饿的时候疼,吃点东西就好……这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表现。
吐出来的东西是咖啡色的……这是消化道出血的信号!
“我……我怀疑他是十二指肠溃疡,并发了上消化道出血!”她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很好,思路很对。”周逸尘的语气带着鼓励,“那接下来呢?你该做什么?”
“我……”江小满有点紧张,手心都冒汗了,“我……我应该……先让他绝对卧床休息!”
“对,为什么要让他卧床?”周逸尘追问道。
“因为……因为活动会加重出血,还可能让他头晕摔倒!”
“还有呢?”
“还有……禁食、禁水!”江小满的思路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因为吃喝会刺激胃酸分泌,让溃疡面更严重!”
“然后马上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他吸上氧,建立静脉通路,抽血备血,准备输液和输血!”
她一口气说完,感觉自己的心跳都快了不少。
这种感觉太奇妙了,就像是把一堆散乱的珠子,亲手串成了一条线。
周逸尘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非常正确,条理很清晰。”
他看着江小满亮晶晶的眼睛,知道她已经上道了。
江小满被他夸得有点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兴奋。
她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主动问道:“逸尘,那……我们怎么快速判断他出血量多不多?是看他吐了多少吗?”
这个问题,很有水平。
已经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了,而是开始思考临床上的实际问题。
周逸尘心里一动,拿起笔,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几个字:脉搏、血压、面色、神志。
“光看吐出来的量是不准的。有些血,会顺着肠道排出去,变成黑便。所以,要看人。”
“如果他心跳很快,一分钟超过一百二十次,血压往下掉,脸色苍白,手脚冰凉,甚至开始说胡话,那就说明出血量很大,已经休克了,得马上抢救。”
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观察的要点列出来,引导着江小t满自己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
两人一问一答,思维的火花在安静的小院里不断碰撞。
江小满彻底进入了状态,从最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专注,再到现在的举一反三。
她甚至开始追问,不同止血药的作用机制有什么不同,输血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护理记录该怎么写才能突出重点。
周逸尘都一一耐心解答,但更多的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她自己先去思考。
不知不觉,又是一个多小时过去。
搪瓷缸子里的水早就凉透了。
江小满的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多出了很多她自己的思考和箭头标注。
这时,周逸尘的脑海里,一道清晰的提示音终于响起。
【教学熟练度+28】
周逸尘心里长出了一口气。
果然是这样。
他看着对面那个一脸求知欲,眼睛里闪着光的姑娘,彻底明白了。
真正的教学,不是把一桶水灌满。
而是点燃一把火。
引导,永远比灌输更有力量。
找到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周逸尘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按部就班,却又格外充实。
白天,周逸尘在医院里忙碌,查房,写病历,和康健民一起琢磨疑难杂症。
他不再仅仅是自己看懂,而是习惯性的,用最简单的话,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康健民听。
康健民听得是连连点头,直说周逸尘讲东西透彻,比看医书还明白。
晚上回到小院,就是他和江小满的专属课堂。
只不过,这课堂的形式彻底变了。
不再是周逸尘一个人说,江小满一个人记。
更多的时候,是周逸尘抛出一个真实的病例,让江小满先说自己的判断和处理思路。
江小满一开始还磕磕巴巴,漏洞百出。
但在周逸尘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她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考虑问题也越来越周全。
从一个只会被动执行医嘱的小护士,她开始真正地用脑子去思考,去理解每一个操作背后的道理。
周逸尘的各项技能,就在这平静如水的日子里,稳步提升。
这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主任李志国突然把内科所有不当班的医生都叫到了办公室。
连隔壁办公室的钱伟他们几个年轻医生也一起叫了过来。
大家还有点纳闷,不知道是什么事。
李志国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院里开了个会,王院长强调,要提高咱们的诊疗水平,不能满足于按部就班,要多思考,多总结。”
他说着,目光在屋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了周逸尘身上。
“正好,今天组织一次科内小讲座,咱们不定什么大题目,就聊聊‘个体化治疗’这个事。”
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个题目有点虚,不好讲。
“周逸尘。”李志国直接点了名。
周逸尘站了起来。
“你来开个头,就结合咱们科里最近的几个病人,随便聊聊,你是怎么理解这个‘个体化治疗’的。”
办公室里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集中到了周逸尘身上。
连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站到了门口的王德发院长,都饶有兴致地看着他。
这等于是当堂抽查,还是主任和院长都在场的大场面。
要是换个年轻医生,腿肚子可能都开始转筋了。
周逸尘却很平静,连一丝紧张都看不出来。
他点了点头,从容不迫地开了口。
“主任,各位老师,那我就随便说说我的想法。”
“要说个体化治疗,我觉得不是什么高深的大理论,其实就是一句话:看人下菜碟。”
这个比喻一出来,办公室里几个年轻医生都忍不住笑了一下,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就拿前两天五床那个胃溃疡的病人来说,”周逸尘没有讲任何空话,直接从病例入手,“按常规,咱们用西咪替丁抑酸,效果很好。”
“但是那个病人,他还有个老毛病,就是肝功能不太好。西咪替丁虽然效果好,但对肝脏的负担也大。”
“后来咱们讨论了,给他换成了雷尼替丁,药效稍微温和一点,但对肝脏的影响小很多。”
“病人的胃疼也控制住了,复查肝功能,指标也没上去。这就是个体化。”
他顿了顿,又看向钱伟。
“还有上次钱伟管的那个肺炎病人,用青霉素效果不好,体温一直反反复复。后来咱们仔细问了病史,发现他可能是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换了红霉素,第二天体温就下来了。”
“这也不是说青霉素不好,只是不适合他那个‘个体’。”
周逸尘的声音不疾不徐,条理清晰。
他没有引用任何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说的全都是科里医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病例。
他把这些看似零散的案例串联起来,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把“个体化治疗”这个核心理念给剥了出来。
讲得生动,透彻,让人一听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