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缓缓驶动,朝着周府的方向而去。
徐青玉总觉得二丫这名字和她的翠丫有的一拼,随口喊着也别扭,便问她:“你要不要…换个名字?”
二丫一听就知道表姐要为自己取名,立刻喜上眉梢:“表姐有文化又认字,你帮我取一个吧!”
二丫不喜欢自己的名字。
村里叫二丫的就有好几个。
还各个都比她长得好看。
村里人问她是哪个二丫,大家一般都说是长得最丑的那个。
她早就求过父母改名,可爹娘却笑话她一个名字而已,改来改去作甚。
徐青玉略一思索,瞥见马车外飞速掠过的光景,随口说道:“你叫‘秋意’如何?”
二丫虽不认字,也不懂这名字的深意,却觉得听着格外雅致,当即点头应下:“好!表姐取得好,以后我就叫秋意!”
从舅舅家到周府不过半日车程,秋意敏锐地发现,越靠近城里,徐青玉的神色就越淡然,以及冷意。
她心里暗自琢磨:表姐虽然在外面打理生意,可终究还是周家的奴才,有本事的人都不愿意低人一等,表姐大概也是这般心思吧?
秋意这辈子没出过山沟沟,没见过什么大人物,在她眼里,自家表姐就是最尊贵体面的人——
虽说名义上是周家奴才,可她的吃穿用度、说话做事,哪点像普通丫头?
再听说表姐如今在青州做大生意,能替主家掌管生意的奴才,必然和寻常奴婢不一样。
徐青玉对这个表妹倒是越发满意。
在王家时,秋意还叽叽喳喳、热情周到,可自从上了马车,她明显满肚子疑问,却始终没开口乱问,倒是个沉得住气的。
徐青玉本不想回周家,可锦衣夜行的滋味有些难受。
她还得去看看前主母沈玉莲过得好不好,也不知道沈玉莲有没有发现自己的枕边人和琴音的私情——
若是没发现,她还得做好人好事让沈玉莲发现呢。
可不能叫旧主被身边人蒙蔽了。
能怎么办?
她就是太善良了——
两个时辰后,马车便抵达周家。
门房自然认得徐青玉。
她如今是周府的名人,更是奴仆们的楷模。周家奴仆私下里都在议论,做奴才能做到徐青玉那份儿上才算是本事呢!
门房一看见她,立刻笑着迎上来:“青玉姑娘!”
一边忙不迭地派人去通知主家,一边打量着徐青玉身后的秋意。秋意本想往徐青玉身后躲,但又想着不能给表姐丢人,因而一挺胸膛任君打量。
不出片刻,严氏就带着人匆匆赶了过来。
按规矩,徐青玉不过是旧仆,回来探望旧主,严氏本不必亲自跑这一趟。
可自从傅闻山从她这里要走徐青玉的卖身契,又经周显明点拨后,严氏隐约察觉,傅闻山和徐青玉的关系或许不一般;
再加上徐青玉救过周家两口人的命,她本就不好端主人架子,更不要提她是真心喜欢这个机灵的丫头。
一见面,严氏就亲热地拉着徐青玉的手,笑着说道:“哎哟,今儿一早就听见喜鹊在院子里喳喳叫,原来是你这丫头回来了!”
秋意没见过这般大场面,一时怯了场,只下意识后退半步,躲在徐青玉身后悄悄打量众人。
目光扫过人群,却见表姐被围在中间,如众星捧月般瞩目,应对起来却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秋意心中对这位表姐的好奇愈发浓重。
从前只听母亲说,这位表姐很是能干,与寻常奴才不同,她那时还将信将疑。
可今日亲眼一见,心里便跟明镜似的——
哪家仆人回府,能惊动当家夫人呢?
按照惯例,徐青玉回周府,头一件事便是去拜见田氏。
田氏正生着病,听闻下人来报徐青玉回来了,脸上顿时添了几分光彩,忙让人伺候着梳洗一番,这才撑着身子坐起来。
可就这片刻功夫,周家的少爷小姐们竟全都涌到了冰心堂,这阵仗不可谓不大。
徐青玉啊。
那可是整个周府的名人呢。
徐青玉规规矩矩给田氏磕了三个头,问过安后,才将周贤托带的信交到田氏手上。
田氏一向挂念儿子,此刻也顾不上众人在场,当即拆开信,眯着眼睛一目十行地看完,随后脸上泛起浓浓的笑意。
周贤做事向来谨慎,即便给母亲的家信,也没提半句“岁办”的事,反倒通篇是夸奖徐青玉的话。
田氏将信倒扣在桌上,笑盈盈拉过徐青玉的手:“早知道你是个能干的,却没料到竟这般能干!老二来信,字里行间把你夸得跟朵花儿似的。他说你带着尺素楼,研究出一种叫‘天晓色’的布料,如今在整个青州城都风靡得很呢。”
后面的话,田氏没再多说,倒是一旁的周三小姐周慧兰先惊道:“天晓色?”她檀口微张,“天晓色竟然是青玉姐姐你想出来的?”
徐青玉笑着摆手:“三小姐过誉。这都是托老爷和尺素楼工匠们的福,哪能算我的功劳?不过是老爷提携,他当着老夫人的面这般夸我,是为我挣脸面呢,可不能全当真。”
周慧兰笑着打趣:“我知道你一向谦虚。不过那天晓色,不光在青州家喻户晓,就连我在通州城也听闺中好友提起过。说那布料能随天色变化而变化。”
见众人都望来,周三小姐捂嘴笑,“只要提前将画绘在天晓色这布料上,等到下雨天沾了雨水,那画作才会慢慢显示。若是遇上阳光和风,画上的景致又会慢慢消失。这是真的吗?”
众人听周慧兰这么一说,都来了兴致,纷纷看向徐青玉。
徐青玉笑着点头:“确有此事,不过说到底也只是些障眼法罢了。那画作的颜料是特制的,遇水才会显色,故而营造出随天色变化的错觉。”
一旁的周显明也来了兴致,“我还听说,熊大人为尺素楼作了一幅《烟锁池塘柳》,拍出了惊天价格。如今‘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的下联让不少同窗好友争相琢磨,倒难住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