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经文
经文说:心是君主之官,精神意识活动由此产生。
又说:心位于肺管的下方,膈膜的上方,附着在脊柱的第五椎骨处,它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在耳开窍,又说在舌开窍。
又说:(心所属的)这条经脉血少气多。
《难经》说:心重十二两,里面有七个乳头状突起和三根毫毛,容纳精汁三合,主要功能是藏神。
张介宾说:心的形状尖而圆,像莲花蕊,里面有孔窍,数量多少不一,用来引导先天真气,下面没有通透的孔窍,上面与舌相通,共有四条脉络,以连通四脏,心的外面有赤黄色的脂膜包裹,这就是心包络,心的下方有膈膜,与脊柱、胁部周围相互依托,遮蔽浊气,使浊气不能向上熏蒸心肺,这就是所说的膻中。
心经循行经文
手少阴心经的经脉,起始于心脏,出来后连属于与心脏相联系的脉络,向下穿过横膈,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连接到眼球连系脑部的脉络;它的直行经脉,又从心系返行向上到达肺部,向下从腋下穿出,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至肘窝内侧,沿着前臂内侧后缘,到达掌后豌豆骨的尖端,进入手掌内侧后缘,沿着小指内侧到达末端。
心经循行歌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注释】手少阴心经的经脉,起始于心脏,出来后连属于与心脏相联系的脉络,从心系向下穿过横膈,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向上行,挟着咽喉,连接到眼球连系脑部的脉络;它的直行经脉,又从心系返行向上通向肺部,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向下从腋下穿出,这里是极泉穴。从极泉穴沿着上臂内侧后缘(下行),是青灵穴。从青灵穴向下到肘内侧,沿着前臂内侧后缘(下行),是少海穴。从少海穴下行到掌后锐骨的尖端,依次是灵道、通里、阴郄、神门等穴位。从神门穴进入手掌内侧后缘,是少府穴。从少府穴沿着小指内侧,到达末端,是少冲穴,在这里结束,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心经穴歌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译文】手少阴心经从极泉穴开始,接下来是青灵穴、少海穴,之后是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再往下是神门穴,接着是少府穴,最后到小指侧边的少冲穴。
心经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动引胸,青灵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端五分,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郄腕后内半寸,神门掌后锐骨隆,少府小指本节末,小指内侧取少冲。
【注释】极泉穴,位置在腋下内侧的筋肉之间,动脉连着胸腔,这就是它的位置。从极泉穴向下行到肘部,在肘上三寸的地方,伸肘抬臂时取穴,是青灵穴。从青灵穴向下行至肘内侧边缘,在尺骨鹰嘴后方大骨的外上方,距离肘端五分,肘内侧横纹的尽头,屈肘时朝向头部取穴,是少海穴。从少海穴向下行至掌后一寸五分处,是灵道穴。从灵道穴向下行五分,沿着腕侧外侧、腕后一寸的凹陷中,是通里穴。从通里穴向内行五分,在掌后横纹的脉中、腕后五分处,是阴郄穴。从阴郄穴行至掌后锐骨端的凹陷中,是神门穴。从神门穴行至手小指本节的末端,外侧的骨缝凹陷中,是少府穴。从少府穴行至小指内侧,靠近指甲角像韭菜叶宽的地方,是少冲穴。
小肠经文
经文说:小肠是受盛之官,负责容纳食物并进一步消化,使精微物质得以化生,糟粕得以排出。
又说:小肠后面附着在脊柱上,前面附着在肚脐处,向上向左回旋重叠,共有十六个弯曲,直径二寸半,周长八分多一点,长度为三丈二尺。能容纳谷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多。
又说:小肠的上口在肚脐上方二寸靠近脊柱的位置,水谷由此进入;再向下一寸,向外附着在肚脐处,是水分穴,这里是小肠的下口,到此处便分离清浊,水液渗入膀胱,糟粕流入大肠。
又说:这一经脉多血少气。
《难经》说:小肠重二斤十四两。
小肠经循行经文
小肠手太阳经脉,起于小指的末端,沿着手掌外侧向上行,经过腕部,出于尺骨茎突中间,一直向上沿着前臂骨的下缘,穿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向上沿着上臂外侧的后缘,经过肩部的骨缝,绕着肩胛骨,在肩上交叉,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咽喉下行,穿过横膈,到达胃部,再向下属于小肠。它的一条支脉,从锁骨上窝沿着颈部向上延伸至脸颊,到达眼外角,再折回进入耳中。另一条支脉,从脸颊分出,向上行至眼眶下的颧骨部位,到达眼内角,斜着联络颧骨部。
小肠经循行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注释】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从小指内侧靠近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处起始,沿着小指末端的少泽穴出发,顺着手掌外侧经过前谷穴、后溪穴;从后溪穴向上行至手腕,到达腕骨穴;从腕骨穴穿出腕部的骨缝,进入阳谷穴、养老穴。从养老穴径直向上,沿着前臂骨的下缘(尺骨内侧)运行,到达支正穴。从支正穴穿出肘部内侧两筋(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到达小海穴。从小海穴向上沿着上臂外侧后缘运行,穿出肩部的骨缝(肩贞穴处),绕过肩胛骨,经过臑穴上行至肩部,到达天宗穴。从天宗穴继续前行,经过秉风穴、曲垣穴等穴位,从肩中俞穴进入锁骨上窝(缺盆穴),分支向内行散,联络心脏,沿着咽喉向下穿过横膈,抵达胃部,最终归属小肠。它的一条支脉,从锁骨上窝(缺盆穴)沿着颈部上行,进入天窗穴、天容穴,向上行至脸颊的颧髎穴,到达眼外角,再折回进入耳中,汇聚于听宫穴。另一条支脉从脸颊部位向上行至颧骨处,抵达鼻子,再延伸至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于小指设,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译文】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从位于小指末端的少泽穴开始,依次有前谷、后溪,在腕骨附近排列着腕骨穴;接着是阳谷、养老穴;随后是支正、小海穴,上行至肩部的肩贞穴;再依次为臑俞、天宗、秉风穴;继续上行有曲垣、肩外俞、肩中俞;沿着颈部有天窗、天容穴。手太阳小肠经共有十九个穴位,还包括位于面部的颧髎穴,最终止于听宫穴。
小肠经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本节前外侧。节后横纹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阳谷锐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养老。支正外侧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肩端后陷中,臑俞肩臑骨陷考(肩臑骨陷者,下胛骨上举臂陷中取之也)。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风肩上小髃空(肩上髃骨后,举肩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上胛一寸从(即外肩俞,肩胛上廉,上脊三寸)。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颊动陷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面頄锐骨量(面頄骨下廉锐骨端陷中)。听宫中耳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为小肠手太阳。
【注释】少泽穴,位于手小指外侧端,距离指甲角一分的凹陷处,这就是该穴的位置。从少泽穴向上,在手小指外侧第一指节前方的凹陷中,是前谷穴。从前谷穴向上,在手小指第一指节后方,外侧横纹尖端的凹陷中,让手掌向上握拳取穴,是后溪穴。从后溪穴向上,在手掌外侧,手腕前方高骨下方的缝隙凹陷中,是腕骨穴。从腕骨穴向上,在手掌外侧,手腕下方锐骨下的凹陷中,是阳谷穴。从阳谷穴向上,在手腕下方锐骨上方,一处空隙即手腕后方约一寸处的凹陷中,是养老穴。从养老穴向上,在手臂外侧四寸处,是支正穴。从支正穴向上,在肘部外侧大骨边缘,距离肘端五分的凹陷中,让手弯曲靠近头部取穴,是小海穴。从小海穴向上,在肩部弯曲的肩胛骨下方,大骨旁边两骨相接的缝隙处,肩部后端的凹陷中,是肩贞穴。从肩贞穴向上至肩部顶端,上臂靠近肩部的骨头下方,肩胛骨上缘的凹陷中,举起手臂取穴,是臑俞穴。从臑俞穴向上,在肩部骨头下方的凹陷中,是天宗穴。从天宗穴向上,在肩部小肩胛骨处,举起手臂时出现的空隙中,是秉风穴。从秉风穴向上至肩部中央,弯曲的肩胛骨凹陷中,按压时会有明显痛感,是曲垣穴。从曲垣穴向上,在肩胛骨上缘,距离脊柱旁开三寸的凹陷中,是肩外俞穴。从肩外俞穴向上,在肩胛骨内侧边缘,距离脊柱督脉大椎穴旁开二寸的凹陷中,是肩中俞穴。从肩中俞穴向上,在颈部大筋前方弯曲处,脸颊下方能摸到动脉跳动的凹陷中,是天窗穴。从天窗穴向上,在耳朵下方弯曲的脸颊后方,是天容穴。从天容穴向上,在面部颧骨下方边缘,锐骨端的凹陷中,是颧髎穴。
从颧髎穴向上至耳朵中部的耳珠处,是听宫穴。
膀胱经文
经文说:膀胱是州都之官,能储存津液,通过气化作用使津液排出。
又说:膀胱位于第十九椎骨处,在肾脏的下方,大肠的前方,有下口,没有上口。在肚脐上方一寸的水分穴处,是小肠的下口,也就是膀胱的上缘,水液由此从回肠分离出来,随着气机的作用渗透进入膀胱。它的出入都依靠气化功能,若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就会归入大肠,导致泄泻;若排出时气化失常,就会使下窍闭塞,导致小便不通或水肿。这一经脉多血少气。
《难经》说: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宽九寸,能容纳尿液九升九合,入口宽二寸半。
膀胱循行经文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内眼角,向上行至额部,交会于头顶;其中直行的经脉,从头顶深入颅内联络脑,再回出分开下行至项部,沿着肩胛内侧,挟着脊柱,抵达腰部,深入体内沿着脊柱两旁的肌肉联络肾脏,归属膀胱;其中另一支直行的经脉,从腰部向下挟着脊柱,穿过臀部,进入膝盖后弯腿处;它的支脉,从肩胛内侧左右分开向下,穿过肩胛骨,挟着脊柱,向内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与直行经脉在腘窝中会合,再向下穿过小腿肚内侧,出于外踝后方,沿着京骨穴到小趾外侧。
膀胱经循行歌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挟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挟脊过髀枢,臂内后廉腘中合,下贯腨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
【注释】足太阳经脉,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从睛明穴循行到攒竹、曲差、五处等穴,向上行至额部,交会于头顶,再进入承光穴,从承光穴继续循行到通天穴。它的一条支脉,从头顶延伸到耳上角,与足少阳经脉相交会。它的直行经脉,从通天穴向内联络到大杼穴,从大杼穴循行到肩部内侧的风门穴,从风门穴循行到肺俞穴,沿着脊柱两侧下行抵达腰部的厥阴俞穴,从厥阴俞穴继续循行到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穴,向内沿着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从肾俞穴循行到气海俞穴,从腰部向下沿着脊柱两侧到大肠俞穴,从大肠俞穴循行到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另一条支脉则行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它的又一条支脉,再次上行到肩部内侧,从附分穴循行穿过肩胛部的魄户穴,从魄户穴沿着脊柱两侧向内循行到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经过髋关节的秩边穴,从秩边穴沿着大腿外侧后缘下行,经过承扶、浮郄、委阳等穴,向下会合于腘窝中的委中穴,从委中穴循行到合阳穴,从合阳穴向下穿过小腿肚内侧的承筋穴,从承筋穴循行到承山、飞扬、附阳等穴,从附阳穴循行到外踝后方的昆仑穴,从昆仑穴循行到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再循行到京骨穴(也就是本经的京骨穴)。从京骨穴循行到束骨、通谷等穴,一直到小趾外侧的至阴穴而终止,在这里与足少阴经脉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