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这天,大姐早早就在家里忙活起来,准备了满满一桌子菜。红烧鱼、糖醋排骨、炖鸡、炸丸子…… 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香气飘得满院子都是。
大姐还特意把大嫂和她的老伴叫过来,说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大姐本就是个热情好客的人,平日里只要她在家,周围邻居听说了,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会往她家里跑。
这不,饭菜刚做好,就有邻居陆陆续续地来串门了。大姐一看,立马笑着招呼:“快进来坐,快进来坐!来,坐下哈点呗,你看这一桌子菜,还有这酒,咱们根本吃不了、哈不了,都帮着哈点,别浪费了!”
邻居们连忙摆手:“不了不了,嫩家里来客了,嫩快哈吧,俺就过来串个门,不打扰嫩们吃饭了。” 说着,在屋里坐了一会儿,聊了几句家常,就识趣地离开了。
要是平时大姐在家,那家里就更热闹了,白天晚上都有人来打扑克,桌子一摆,几个人围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有时候能从早上一直玩到晚上。
今年的团圆饭,还有个特别让人开心的事儿 —— 我的女儿终于可以开车了。
以前过年聚会,我因为要开车,从来都不敢喝酒,多少年来,他都没好好地喝过一次酒。这次不一样了,有女儿当司机,他终于能放心喝了。
大姐一看,立马笑着说:“嫩六舅,这回可好了,有开车的了,你就放开了喝,不用怕,今天咱们好好热闹热闹!”
我一听,也乐了,笑着说:“好!好!今天我领酒,喝白的,一人三碗,少了可不行!”
众人一听,都笑了起来,有人打趣道:“谁敢跟你喝啊,你酒量那么好,一斤都没事,我们可喝不过你!”
我故意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说道:“是的,我能喝,一斤啤酒绝对没事!”
这话一出口,屋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气氛瞬间变得更加热闹了。大姐一边给大家倒酒,一边笑着说:“你可别在这儿吹牛了,赶紧喝吧,菜都要凉了。”
我端起酒杯,跟大嫂、大嫂的老伴还有大姐碰了碰杯,说道:“来,咱们喝一个!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也祝大嫂和大哥往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众人纷纷响应,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白酒入喉,带着一丝辛辣,却也让人心里暖暖的。
大家一边吃着菜,一边聊着天,说着过去一年的趣事,盼着新一年的美好,屋里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满满的都是过年的欢乐与温馨。
童童坐在一旁,虽然话不多,但也跟着大家一起笑,时不时地给长辈们添点茶水,懂事又乖巧。
我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这样的团圆饭,这样的亲情,才是过年最该有的样子啊。
我心里门儿清,自己的酒量算不上顶好,但喝七两白酒肯定没事。每次喝到这个量,脑袋会有点晕乎,脚步也会比平时轻飘些,可脑子却清醒得很,说话、办事一点都不耽误。
也正因如此,在一般场合,我从不会喝多,他总说 “喝酒要留三分清醒,别让人笑话”。
唯独一次 “放卫星” 的经历,让家里人念叨了好些年,那还是大侄子定亲的时候。当时大哥带着一家人去女方家,我作为叔辈也跟着去了。
酒桌上,大哥的亲家一眼就注意到了我—— 一开始我喝了两杯白酒,脸不红、心不跳,后来看到叔伯哥快撑不住了,还主动站起来替他挡酒,一杯接一杯地喝,看上去轻松得很。
这下可勾起了亲家的好胜心,心里总琢磨着 “这小子是不是没喝到位”,非要拉着我再较量较量,想试试他的真实酒量。
我一开始还想推辞,笑着说 “都是一家人,喝开心就行,不用比酒量”,可架不住亲家实在热情,一个劲儿地劝酒,话里话外都透着 “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的意思。
眼看场面就要尴尬,我只好松了口:“行,那咱就少喝点,别喝多了伤身体。”
谁知道亲家早就准备好了,直接拿出二两半的大茶杯,倒得满满当当递过来。我也不含糊,接过杯子,仰头就干了,动作干脆利落。
亲家一看,眼睛都亮了,立马又倒了一杯递过来,我没犹豫,又是一口闷。连着干了三个大茶杯,半斤多白酒下了肚,我才放慢节奏,端着杯子慢慢抿。
大哥的亲家也是个实在人,见我喝得痛快,自己也不甘示弱,跟着一杯接一杯地喝。
可他哪扛得住这么喝,没一会儿就满脸通红,说话都开始打颤。最后酒过三巡,秦家直接趴在桌子底下,起都起不来了。
我一看这架势,心里暗道 “不好”,赶紧找了个借口溜到里屋躺下。
他知道这会儿出去,肯定又要被人劝酒,倒不如先躲躲。直到外面散席的动静传进来,他才慢悠悠地起身,到饭桌上扒拉了几口饭垫垫肚子。
后来听家里人说,大哥的亲家是被同行来的人抬着放到车上的,回去后还躺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每次说起这事,我都忍不住笑:“那回真是没办法,为了不让场面冷下来,只能硬着头皮喝,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撑得慌。”
再看酒桌上的其他人,外甥女婿的酒量可就差远了,一瓶啤酒下肚,脸立马红得像煮熟的虾子,连话都说不利索,还不如大姐以前能喝。
说起大姐的酒量,还有段故事 —— 早些年大姐腰不好,听人说酒泡药能治腰疼,就天天坚持喝一点。
没想到时间一长,酒量倒是练出来了,喝三两白酒都面不改色。
可后来大姐查出了心脏病和高血压,女儿吓得赶紧让她把酒戒了,每次看到大姐盯着酒瓶咽口水的样子,女儿都又心疼又无奈:“妈,身体要紧,这酒可不能再碰了。”
大姐自己也知道身体的情况,可有时候看着别人喝酒,还是忍不住念叨:“不喝点白酒,总觉得少点啥,不过瘾。”
即便如此,她也只是嘴上说说,从来不敢真的碰酒杯。
这天的团圆饭,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从家里的琐事聊到村里的变化,从孩子们的学习聊到往后的打算,不知不觉就喝到了下午三点。
酒喝得差不多了,菜也吃得七七八八,大家才慢悠悠地起身,一一跟大姐道谢:“今天可多亏了你,做了这么多好吃的,还让我们喝得这么开心。”
大姐笑着摆手:“都是一家人,谢啥啊,以后常来家里玩。” 送大家到门口时,还不忘叮嘱:“路上慢点,到家了给我报个平安。”
我跟着众人一起往外走,女儿早已把车开了过来。坐进车里,微醺的感觉慢慢上来,可心里却暖烘烘的。
我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村庄,想着刚才酒桌上的欢声笑语,还有家人们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忍不住感叹:这热热闹闹的团圆,才是过年最该有的样子啊。
在山东当地,初三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也是家家户户的头等任务 —— 去丈人家 “出门”。
这规矩透着股子重视劲儿,不管你岁数多大,只要丈人丈母娘还在世,没轮到自己当丈人,就得乖乖提着礼品去丈人家拜年。
要是哪一年没去,街坊邻居见了面都得问一句 “咋没去丈人家啊”,那股子较真劲儿,让你想偷懒都不行。
只有等自己成了丈人,家里盼着女婿上门,才能舒舒服服在家伺候客人,不用再奔波。
我却没这份初三去丈人家的奔波劲儿,倒不是他不想去,实在是丈人家太远了,隔着好几个市县,一来一回得耗上大半天,平日里工作忙,过年也没那么多时间折腾。
所以每到初三,他就成了亲友圈里的 “香饽饽”—— 大姐家、三哥家要是有女婿上门,准会早早打电话叫他去陪客。
以前我基本不在家,都在单位上班,过年也常因为值班或加班没法脱身。
那时候亲友家有客人,这个有事那个没空,他只要能抽出空,就会主动去替他们陪客。
陪客可不是简单地坐着聊天,得陪着客人喝酒、拉家常,让客人感受到主人家的热情,不能冷了场子。
我嘴甜,又会来事,每次陪客都能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的,所以大家都乐意找我。
如今我从单位回来了,事儿反而更多了。
每年初三前后,还没等他主动上门,亲友们的邀约就来了,不是这家叫他去吃饭,就是那家约他去喝酒,一天都不得闲。
为了方便,我早早就把车的后备箱收拾出来,放上几箱啤酒和白酒。这样一来,不管去谁家,都不用临时忙活找礼物,后备箱里现成的酒就能当礼品,既省事又体面。
不过,要想自在地去各家陪客、吃喝,还得有个靠谱的司机。这也是我的小算盘 —— 让刚从外地回来的女儿给自己当司机。
为了让女儿熟练开车,能应对各种路况,女儿一回来,我就拉着她去人少的地方练车。
一开始是空旷的停车场,我坐在副驾驶座上,耐心地教女儿怎么调座椅、怎么看后视镜、怎么控制油门和刹车。
女儿一开始还有些紧张,手心都攥出了汗,我就一边鼓励一边指导:“别怕,慢慢来,把车速放稳,看准前方路况就行。”
等女儿在空旷地方练得差不多了,我又带着她去人多的路上当陪练。菜市场附近的街道、热闹的商业街,哪里人多车多就往哪里去。
遇到堵车,我会教女儿怎么跟车、怎么变道;遇到行人横穿马路,他会提醒女儿提前减速。
有一次,女儿因为紧张差点跟前面的车追尾,我赶紧让她踩刹车,过后也没责备,只是温和地说:“以后遇到情况别慌,先踩刹车,再看后视镜,慢慢来,多练几次就好了。”
女儿也争气,练了没几天,开车就越来越熟练了,不仅能在人多的路上平稳行驶,还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我看在眼里,心里乐开了花,这下初三去各家陪客,再也不用担心喝酒后没法开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