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窗外的天空还泛着一层淡淡的青灰色,远处的楼宇轮廓在薄雾里若隐若现,连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麻雀都还没睡醒,整个城市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
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一翻身就看到了叠放在床头柜上的那套工作服 —— 大姐昨天特意给他留下的,亮黄色的反光马甲平铺在上面,布料摸起来厚实又挺括,旁边还放着一顶同色系的帽子,帽檐边缘绣着小小的 “环卫” 字样,虽然简单,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规整。
我麻利地穿上马甲,拉上拉链,又把帽子戴在头上,对着镜子照了照。
镜子里的自己像是换了个人,原本随意的穿着被这套亮眼的环卫服取代,黄色的马甲在清晨昏暗的光线下格外醒目,尤其是肩膀和袖口处的反光条,哪怕只是微弱的晨光洒在上面,都能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我抬手拽了拽衣角,心里竟莫名生出一丝新奇的感觉,原本以为环卫服会显得笨拙,可真穿在身上,反而觉得精神了不少,仿佛这身衣服自带一种让人提起劲来的力量。
收拾妥当后,我轻手轻脚地走出房门,生怕打扰到还在熟睡的邻居。
刚下到一楼,就看到大姐已经推着电动车在单元门口等着了。大姐也穿着同样的橙黄色环卫服,手里拿着一把扫帚,看到我下来,笑着挥了挥手:“小王,来得挺早啊,看你穿这身衣服,还挺合身!”
我快步走过去,目光不自觉地望向街道。
此时,天色已经渐渐亮了些,马路上已经有了零星的环卫工身影,他们分散在不同的路段,有的弯腰清扫着路面上的落叶和垃圾,扫帚划过地面发出 “沙沙” 的声响,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清晰;
有的则推着垃圾车,将路边垃圾桶里的垃圾仔细地分类倒进车里,动作娴熟又麻利。
那一片片整齐的橙黄色,像是给清冷的街道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从街头延伸到街尾,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缓缓流动的橙色溪流,又像是清晨时分天边泛起的橙黄色霞光,一点点点亮了这座还未完全苏醒的城市。
“别看了,咱们也该开工了。” 大姐的声音拉回了我的思绪,她从电动车的储物格里拿出一把新的扫帚和一个簸箕递给我,“今天咱们负责前面那条商业街,早上人少,得赶紧把昨晚留下的垃圾清干净,不然等会儿上班的、买菜的人多了,就不好打扫了。”
我接过扫帚,跟着大姐往商业街走去。越往前走,越能感受到环卫工工作的不易。
路边的垃圾桶里塞满了各种垃圾,有的袋子破了,里面的果皮、纸屑散落在地上,散发出淡淡的异味;
还有的墙角、电线杆上,贴着一张张五颜六色的野广告,像是城市皮肤上难看的疤痕。
大姐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刮刀,对着电线杆上的一张野广告轻轻刮了起来:“这些野广告最麻烦了,粘得特别牢,得一点一点刮,不然留在上面多影响市容。”
我看着大姐的动作,也拿起扫帚开始清扫路面。刚扫了没一会儿,他的额头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原来看似简单的清扫工作,做起来一点都不轻松,不仅要把路面上的垃圾扫干净,还要注意不能把灰尘扬起来影响路人,遇到卡在砖缝里的小石子,还得弯腰用手抠出来。
我不禁想起之前看到的那些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想起平日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场景,原来这份看似寻常的整洁,背后是无数环卫工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
“其实啊,光靠我们这些保洁员,想把城市环境一直保持好,还是有点难。”
大姐一边刮着野广告,一边跟我聊着天,“你看有时候刚扫干净的路面,转眼就有人扔个烟头、丢个塑料袋;
有的人为了图方便,还会把垃圾随手扔在垃圾桶外面。
城市是大家的家,要想让咱们住得舒服,提高生活环境,还得靠所有市民一起努力,大家都多注意点,不随手扔垃圾,看到垃圾顺手捡一捡,咱们的城市才能一直这么干净漂亮。”
我听着大姐的话,心里深有感触。我抬头望向远处,此时太阳已经升了起来,金色的阳光洒在街道上,洒在那些忙碌的橙黄色身影上,让那抹颜色显得更加温暖耀眼。
马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家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容。
我握紧了手里的扫帚,继续认真地清扫着路面,我知道,从穿上这身环卫服的那一刻起,我也成了守护这座城市美丽的一份子,而这份责任,值得他用心去承担。
清晨的微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城市的街道已悄然苏醒,而环卫工人身上那抹醒目的橙黄色,早已成为街头最早亮起的 “安全信号”。
这件橙黄色的环卫工作服,并非随意选择的色彩,而是凝聚着对生命安全的细致考量。
它的布料上均匀缝制着银色的反光条,这些反光条如同藏在衣物上的 “光的使者”,每当清晨或傍晚的车灯划破昏暗,光线落在反光条上,便会瞬间被高效反射,形成一道道清晰明亮的光带。
这光带在车流中格外耀眼,能第一时间闯入司机的视野,让司机在百米之外就能敏锐地察觉到环卫工人的存在,从而提前减速、避让,为环卫工人的人身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 “光盾”。
倘若将这橙黄色换成蓝色或灰色,情况便会截然不同。
在雾天,弥漫的雾气会对光线产生强烈的散射和吸收作用,蓝色和灰色本身的明度较低,难以穿透浓雾传递视觉信号,很容易与灰蒙蒙的环境融为一体,让司机难以察觉;
到了夜晚,没有了自然光的辅助,蓝色和灰色对车灯光线的反射能力远不及橙黄色,在漆黑的背景下更是显得黯淡无光,如同隐身一般,极大地增加了环卫工人被车辆碰撞的风险。
这背后蕴含着严谨的光学原理:物体对落在其表面的复色光会进行选择性吸收与反射,非透明的环卫工作服会吸收掉部分波长的光,而将橙黄色波长的光反射出来,这些反射光进入人眼,便让我们看到了醒目的橙黄色。
更重要的是,人眼对橙黄色光线的反应远比红色灵敏,红色已接近人眼感光范围的低端,视觉刺激较弱,而橙黄色远离这一低端,波长适中,能更快速、更强烈地刺激视网膜,让人在复杂环境中瞬间捕捉到目标。
虽然黄色是单色光中最亮的,但它的色调过于接近白色,在街头环境中辨识度会大打折扣,远不如橙黄色那般既有亮度又有独特的色彩辨识度,能与周围的建筑、路面、行人衣物等形成鲜明对比,让环卫工人在人群中、车流中清晰可辨,仿佛一道移动的 “安全警示标”,既守护了自身安全,也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姐便是穿着这样一件橙黄色的环卫工作服,领着新同事走向他们的工作地点 —— 城市里繁忙的香港路。
这条路刚刚完成改造修缮,崭新的面貌透着城市发展的活力。
双向六车道的路面宽阔平坦,黑色的沥青路面如同被精心打磨过一般,泛着均匀的光泽,清晰的白色车道线、黄色分隔线整齐地划分着交通区域,指引着车辆有序通行。
道路中间的绿化带是一条精致的 “绿色丝带”,里面栽种着各色矮小的花草植物,粉色的蔷薇、紫色的矮牵牛、黄色的金鸡菊错落有致地绽放,绿叶在花丛间舒展,微风拂过,花草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为这条繁忙的道路增添了几分柔美与生机。
道路两侧分别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红色的防滑路面与机动车道形成鲜明区分,既保障了骑行者的安全,也让道路的交通功能更加完善。
而在自行车道外侧,是两条宽达十几米的大型绿化带,这里堪称城市的 “绿色氧吧”。高大的树木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有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树干粗壮挺拔,浓密的树冠如同撑开的绿色大伞,夏日里能为路人遮挡烈日;
有挺拔秀丽的银杏树,扇形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秋日里便会化作一片金黄,成为街头最美的秋景;
还有开满白色花朵的玉兰花树,春天到来时,硕大的白玉兰在枝头绽放,宛如亭亭玉立的仙子,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这些树木与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搭配在一起,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高大的树木为道路遮挡风沙、净化空气,低矮的植被则进一步美化环境,让香港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充满自然生机的绿色长廊。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路面上,环卫工人的橙黄色身影便会出现在这条路上,他们手持扫帚、推着保洁车,认真地清扫着路面上的垃圾、落叶,为这条繁忙的道路拂去尘埃,守护着它的整洁与美丽。
过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步履匆匆,而那抹醒目的橙黄色,始终在车流与人海中穿梭,既是安全的守护色,也是城市文明与整洁的守护者,与香港路的绿色生机、繁忙活力融为一体,构成了城市清晨最温暖、最动人的画面。
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泛着一层淡淡的鱼肚白,我就已经扛着铁锹、提着编织袋,来到了负责清理的那段路边。
寒风裹着尘土时不时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和碎纸屑,落在早已被岁月刻满痕迹的脸上,带着几分刺骨的凉意。
但我没多想,弯腰就开始收拾那些散落在路边的杂物,破碎的塑料瓶、废弃的包装袋、枯树枝还有不知被谁丢弃的破旧家具碎片,都得一点点装进编织袋里,再扛到不远处的垃圾清运车上。
这条路不算短,从街头到街尾,一眼望不到头。
每天一开工,我就和其他工友们沿着路边散开,各自埋头干着活。铁锹碰撞地面的 “咚咚” 声、编织袋摩擦的 “沙沙” 声,还有偶尔传来的几声咳嗽,交织成了这段时间里路边最常听到的声音。
我们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把这些杂物彻底清理干净,给来年种植花草腾出地方,让这条路能换上新的模样。
干这活,每天的工资是分男女的,男的九十五元,女的八十五元。刚开始,我觉得能有份活干,每天能拿到这些钱补贴家用,已经挺满足了。
可干活的时候,和那些已经干了挺长时间的工友聊天,才知道原来这活一开始定的工资是每天每人一百二十元。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手里的动作都顿了一下,心里满是疑惑和不解,那这中间差的二十多块钱去哪了?后来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才明白,原来是被包工头给挣去了。
大家说起这事的时候,脸上都带着无奈,却也没人敢真的去找包工头理论,毕竟现在想找份能挣钱的活不容易。
而且这活也不分年龄大小,只要身体还硬朗,能扛得动东西、弯得下腰,能干得来就行。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环顾四周,发现来干这活的人,大多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甚至还有几位已经七十多岁了。
他们的头发都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深深刻着岁月的痕迹,手上也布满了老茧,有的手指因为常年干重活,还微微有些变形。
可就算这样,他们干活的时候却一点都不含糊,拿起工具,动作娴熟又有力,仿佛一点都感觉不到累。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包工头就是抓住了我们这些人的心理。
现在找活难,尤其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很多地方都不愿意要,所以他才敢这样压低工资,觉得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我们心里也清楚,可没办法,为了能多挣点钱,只能忍下来。尤其是到了冬季,农村里没什么农活可干,大家在家里待着也闲不住。
对于我们这些勤快了一辈子的人来说,闲着反而浑身不自在,能出来干点活,挣多少是多少,总比在家里坐着强。
这些钱虽然不多,但多少能给生活补贴一点,买点油盐酱醋,或者给自己添件过冬的衣服,就已经很满足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心里都牵挂着孩子。现在这社会,生活压力太大了,孩子们结婚要花钱,买房要花钱,有了孩子之后,孩子的教育、生活方方面面都得花钱,哪一样都不是小数目。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看着孩子那么辛苦,心里也不好受,总想着能多帮他们分担一点。哪怕每天就挣这几十块钱,日积月累下来,也能给孩子减轻一点负担。
有时候干活累得直不起腰,想着孩子能轻松一点,心里就又有了力气,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
中午休息的时候,大家会找个避风的地方,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午饭。
有的是几个馒头就着咸菜,有的是一碗简单的面条,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天,聊着家里的琐事,聊着孩子的近况,脸上时不时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一想到能为家里出点力,能帮到孩子,再苦再累也都觉得值了。
夕阳西下的时候,一天的活也差不多干完了。我们扛着空工具,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家走,虽然累得浑身酸痛,但手里攥着那几张皱巴巴的工纸,心里却格外踏实。
这条路,我们一天天清理着,不仅是在为来年的花草腾出空间,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的生活,为孩子们的未来,一点点铺就希望。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但只要身体还能干,我们就会一直坚持下去,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家,为身边的人,默默付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