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了青、司两州后,赵剑看着众人,说道:“此番各州调整布局,是纳公与与元浩先生之谋略而定,旨在权衡利弊,避实击虚,尽我军最大之力,护佑一方平安。
诸位若有异议,或困惑之地,尽管直言不讳,天下之事需百家争鸣,方可选准方向,降低决策失误风险,更有利于为民造福。”
刘虞缓缓开口:“将军,李郭二贼素来豺狼心性,若二贼裹挟天子西逃或东窜,雁门军拦截救下圣驾之后……
不知将军以为,这大汉宗庙,还有光复之望否?”
他刻意避开“辅佐”二字,只将话头引向“光复之望”,暗藏试探。
毕竟,他虽心念献帝,但已答应赵剑出仕管理云州政务,不便明说。
赵剑闻言抬头,眸中闪过一丝锐光,却未直接应答,只是沉声道:“大人可知,天下虽乱,人心未死。
天子乃九鼎之尊,纵遭奸佞挟持,亦如暗夜星火,自有忠义之士拱卫。
至于光复之事,天道昭昭,只要天子无恙,自有龙潜之地,待时而动,何愁社稷不兴?”
他话中只字未提“护佑朝廷”,却以“龙潜之地”暗指天子必然会另有安身之所,且未来可期。
接着,他目光坦荡如砥,声如洪钟震彻堂宇:“我雁门军持刀跨马,非为逞匹夫之勇,更非为谋一己之功!
当今天子蒙尘,奸佞当道,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乱臣贼子,而非九五之尊。
若贸然擒王,一则落人口实,谓我等‘以下犯上’,与李郭之流何异?
二则徒增天子危难,寒了天下忠义之心;
三则正中奸佞下怀,令其借‘天子受辱’之名煽动四方,致局势更难收拾。
我之所为,乃存大仁:护天子安危为仁,安天下民心为义。
行光明正大之举:只诛奸佞,不扰圣驾,只讨逆贼,不犯王畿。
如此,方能以顺讨逆,以义制暴,让天下人知我雁门军心向汉室,志在匡扶,而非觊觎权柄。
此心此志,可昭日月!”
刘虞听后微微点点头,心中暗问:赵剑果有忠君之心?自己答应出仕,是不是错了?
不过,赵剑言谈中那份护佑百姓的慷慨淋漓,那种为民厮杀的大义,也多少触动了他。
赵剑知道刘虞的忠君之心,叹息一声:“我赵剑从武之时,就发誓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若再不顾百姓死活,国将不国!”
赵剑此言一出,刘虞心里舒坦了许多,他乃熟读圣贤之人,《荀子·大略》中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没有民,何来君?
赵剑之为,还是心系大汉的!
见其他人没有开口,赵剑继续说出他的部署:“我军虽占据云、凉、青三州之地,然凉州多戈壁、荒漠,耕种面积狭小且土壤贫瘠,灌溉条件差,粮产极低,无法长期供应大规模军队粮食需求。
畜牧业虽为支柱,但受气候波动影响大,且产出多为战马、皮毛,难以直接转化为军粮。
云州四地,雁门地处北疆,气候寒冷,耕地多为山地、坡地,粮产低。
常山、中山、钜鹿虽有一定耕地,但也无法长期支撑军队粮草需求。
青州虽为北方少数具备长期供养军队的潜力区域,但隔冀州,难以大范围调度。
故,占据关中才是最佳之选!
为保关中稳定,调黄忠军团、徐晃军团进驻关中,拱卫大汉百年帝都!”
赵剑宣布后,又与众人细讨了一番各地情况。之后,散会。
会后,赵剑留下沮授、郭缊、黄忠和徐晃,在征北将军府书房,商讨秘事。
赵剑展开上庸地图,说道:“上庸北接秦岭子午道、傥骆道,可直达关中;西连米仓道,贯通汉中;南经汉水支流,衔接荆州房陵、襄阳,是关中、汉中、荆州的陆路捷径。
水路上扼守汉水上游,顺流可直下江汉平原,逆流能抵汉中,是南北水路运输与军事投送的重要节点。
防御上,因其地处秦岭、大巴山交汇处,山地险峻,易守难攻,乃关中屏障,可抵御荆州,防御汉中。
进攻上,可作为突袭跳板,从这里出兵可快速威慑周边,西取汉中、东击襄阳、南扰江汉,又可牵制南阳防线。
上庸作为关中、汉中、荆州交界地带,其归属直接影响三地势力。
谁掌控上庸,谁就获得战略主动权,可避免自身核心区域直接暴露于敌。
故,我对上庸势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