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沉吟片刻,谨慎答道:
“大人明鉴。末将以为,处置降卒,首要在于‘甄别’与‘分化’。可推行‘散卒归田’之策,对愿卸甲归田者,发给少许钱粮路引,令其返乡与家人团聚。此举既可示我仁义,又能消弭营中冗员,减少粮草消耗与潜在骚动。”
他稍作停顿,见林川微微点头,便继续道:
“至于愿留营效命者,则万不可再沿用旧制。当打散其原有营伍编制,拆散同乡、同袍之私谊纽带,再以镰刀军老营弟兄为骨干,与之混编重组。同时,需严明号令,统一法度,无论是新卒老兵,赏罚升迁皆依同一军规,使其渐知唯有忠于我军,方有前程,方能渐生归属之心。”
“很好!”林川点点头,“那军官呢?该如何处置?”
韩明抱拳道:“至于其中各级军官……此为新军成败之关键。万不可因其旧职而轻授权柄。必须逐一考核,察其材武,观其心志。可暂且留用,以观后效,真正要职,必待其立下功劳、证明确无二心之后,方可量才擢用。如此,方能去芜存菁,稳扎稳打。”
林川听罢,脸上露出笑容,抚掌道:
“韩将军思虑周详,深得我心!既如此,一事不烦二主,这整编新军的重任,就交由韩将军全权负责,如何?”
韩明一时没明白他的意思,以为只是让他从旁协助甄别安抚,便拱手道:“末将定当竭尽全力,辅助大人及各位将军完成整编……”
林川笑着打断他:“韩将军误会了。我的意思是,我打算从镰刀军老营中抽调一批精锐作为骨干,与将军旧部并编练成一支全新的‘霍州营’。一切操典、号令、乃至思想,皆需破旧立新,从头开始。而这支新军的主将人选,我思来想去,非韩将军你莫属。”
“什……什么?新军?由末将统领?”
韩明闻言,猛地抬起头。
他万万没想到,林川竟会作出如此安排!
让他这个降将……来当新军主帅?
林川将他的神情尽收眼底,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
“韩将军不必惊疑。我知你素来爱兵如子,在旧部中威望甚高。由你来统领整编后的新军,旧部人心易安,整编事宜亦可事半功倍。此乃稳定大局、最快形成战力之上策。”
他站起身,走到韩明面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林川既敢将新军托付于你,便信得过你韩明的为人,也信得过我军法度之严明、信念之凝聚。怎么,韩将军莫非是怕了?不敢接下这副重担?”
韩明望着林川坦荡的目光,心中翻江倒海。
这突如其来的重托,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压力,更有一股难以言喻的知遇之感。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波澜,退后一步,向着林川一揖到地:
“大人……大人如此信重,推心置腹!韩明……岂是畏首畏尾之辈?纵使肝脑涂地,亦必为大人练出一支忠勇可用的新军!”
这一刻,韩明才真正意识到,眼前这位年轻的统帅,其心胸与魄力,远非西梁王可比。
……
林川的决定很快便化作了行动。
镰刀军霍州营的整编事宜,在韩明受命的次日便如火如荼地展开。
城西的原西梁军大营,顿时热闹开来。
这次整编,并非林川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他思谋已久的一次重要军事改革尝试。
眼下实际控制的城池和地盘越来越大,依靠青州卫的精兵政策已然捉襟见肘。
青州卫的建设思路,是以铁林谷最先进的火器营为核心优势,辅以骁骑、重甲、强弩、陌刀为骨干力量,旨在打造一支装备精良、能够在正面战场上摧枯拉朽的无敌之师。
然而,打造这样一支军队,对财力、物力、兵源素质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铁林谷不知砸下了多少真金白银,才勉强支撑起青州卫的架子。
如今地盘扩大,若处处都以青州卫的标准来建军,且不说财力能否跟上,合格兵员的选拔就是一大难题。各地日常的戍守、巡逻、清剿小股匪患等任务,若都动用青州卫这等杀器,无异于牛刀杀鸡,巨大的浪费。
“精兵路线,是我们的刀刃,必须保持锋利,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林川在核心将领参加的小范围会议上,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我们现在不仅需要一把锋利的刀,还需要足够坚韧的盾牌和灵活的长矛来守护日益扩大的疆域。成立霍州营,就是一次新的尝试。”
霍州营的定位,将不同于青州卫。
它不再追求极致的装备和单兵战力,而是要成为一支成本可控、易于扩充、忠诚可靠、能够有效执行区域防卫和辅助作战任务的基干力量。
“其一,兵源以归降的西梁汉军为基础,混编部分青州卫和镰刀军老兵作为骨干和教官。这样既能快速成军,又能通过老兵传播信念。”
“其二,装备以常规刀盾、长枪、弓箭为主,逐批次更换装备。优先保证成本和生产速度,形成规模优势。”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训练大纲和思想灌输,必须完全沿袭镰刀军的军魂!”
“我们要让霍州营的每一个士兵都明白,他们为何而战!不是为了某个王爷的野心,而是为了守护他们自己的家园,为了让父母妻儿能安居乐业!军队的纪律、荣誉感、对百姓的秋毫无犯,这些我们立军的根本,丝毫都不能打折扣!”
“这思想灌输与纪律约束,需得力之人持之以恒。”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将重任交给韩将军。他熟悉旧部,等新军训练一段时日,他便能知晓我军与其他军队之根本不同。由他开始,逐步贯彻新军之魂,再合适不过!”
……
“发放路费、去留自愿”政策,经过反复宣讲,在近万名西梁降卒中产生了显着效果。
最终,约有近两千名心念故土或心灰意冷的士卒选择领取盘缠,踏上了归乡之路。
而选择留下来的,则有八千余人。
这个数字,超出了林川的预期,也带来了更大的整编压力。
八千多名心思各异的降卒,如何将其有效转化为一支可靠的力量?
核心,就在于骨干的植入。
林川对此早有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