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远眺城墙,目光锐利:“乙支文德想拖到冬天?朕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他转头看向李靖和众将,“诸位,攻城器械准备如何?”
尉迟敬德洪声道:“陛下,抛石机、巢车、云梯、攻城槌均已准备大半,工匠日夜赶工,三日内便可集结于城下,听候号令!”
“好!”李世民颔首,“李靖,攻城方略,可已拟定?”
李靖躬身:“陛下,臣与敬德、知节等已初步议定。我军兵力占优,可采取‘围三阙一’之策,主力猛攻西、南两门,另派一军佯攻东门,独留北门。
如此,既可集中兵力,亦可给守军一线‘生路’,动摇其死战之心。
同时,以抛石机日夜不停轰击城墙、城楼,压制守军;以巢车俯瞰城内,指引攻击;以步兵轮番附城,消耗其兵力精力。另遣精锐,尝试挖掘地道,或寻找城墙薄弱之处。”
“嗯,”李世民仔细听着,补充道,“可令军中工匠,赶制更多‘飞云梯’和‘木驴’,减少士卒攀城时的伤亡。
攻城之时,朕当亲临前线,为三军擂鼓助威!”
“陛下万金之躯……”有文臣试图劝阻。
“不必多言!”李世民断然道,“前隋之耻,需朕与将士同甘共苦,方能洗刷!朕意已决!”
皇帝亲临前线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
三日转瞬即逝。
辽东城下,唐军连营数十里,气势恢宏。
数以百计的巨大抛石机被推至阵前,如同一个个狰狞的巨兽。
高耸的巢车如同移动的望楼,上面站满了手持强弓硬弩的唐军射手。
无数步兵方阵肃立,刀枪如林,甲胄映日,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乙支文德站在西城门楼上,望着城外无边无际的唐军阵营和那密密麻麻的攻城器械,手心不禁沁出冷汗。
他知道,考验的时刻到了。他回头,对守城将士嘶声高呼:“将士们!高句丽的存亡,在此一战!身后便是家园父母,已无退路!唯有死战,方有生机!撑到冬天,胜利必属于我们!”
守军们看着城下恐怖的军容,虽然恐惧,但在将领的鼓动和严酷的军法下,也只能握紧手中的武器,发出参差不齐的呐喊。
李世民立于中军特地搭建的高台之上,深吸一口气,猛地挥下手中的令旗!
“咚!咚!咚!咚!”
震天动地的战鼓声骤然响起,如同雷鸣,敲响了辽东城攻坚战的序幕!
“吼吼吼!”二十五万唐军齐声怒吼,声浪如同海啸,冲击着辽东城的城墙,也冲击着每一个守军的心脏。
下一刻,数百架抛石机同时激发,巨大的石块带着凄厉的破空声,如同陨石雨般砸向辽东城的城墙和城头!
与此同时,唐军步兵如同决堤的洪流,扛着云梯,推着木驴、攻城槌,在箭雨的掩护下,向着城墙发起了第一波汹涌的冲击!
第一波石雨带着毁灭性的力量狠狠砸在城墙和城楼上!
有的巨石直接命中城垛,瞬间将垛口连同后面的守军砸得粉碎,碎石和血肉四处飞溅!
有的砸在城墙主体,发出沉闷如雷的巨响,留下触目惊心的凹坑和蛛网般的裂痕!
更有越过城头的巨石落入城内,砸毁房屋,引起一片恐慌和惨叫。
城墙在颤抖,守军的心也在颤抖。
“稳住!躲避巨石!弓弩手准备!”乙支文德声嘶力竭地呐喊,自己却屹立在相对安全的城楼观察口,紧盯着城下涌来的唐军步兵洪流。
就在抛石机进行压制性射击的同时,唐军步兵的先锋已经冲过了被部分填平的护城河地段,抵达了城墙之下!
“放箭!扔滚木礌石!”高句丽军官们挥舞着战刀,厉声下令。
刹那间,城墙上箭如雨下,密集的箭矢带着死亡的尖啸倾泻而下。
同时,巨大的滚木和沉重的礌石被守军奋力推下城墙,沿着墙面轰隆隆地翻滚、砸落!
“举盾!”唐军校尉们高声怒吼。
冲在最前面的唐军重步兵立刻将巨大的盾牌举起,结成紧密的盾阵。箭矢叮叮当当地打在盾牌上,但沉重的滚木礌石却带来了恐怖的杀伤。
一根滚木砸下,往往能连人带盾砸翻一片,骨骼碎裂声令人牙酸;一块礌石落下,便能将下方的唐军砸成肉泥。鲜血瞬间染红了城墙根部的土地,惨叫声此起彼伏。
但这并不能阻止唐军的冲锋!后续的步兵悍不畏死地踏着同伴的尸体和血泊,将一架架高大的云梯靠上了城墙!
更有士兵推动着底部覆盖生牛皮的“木驴”,抵挡着箭矢和较小的石块,掩护着扛着沙袋的同伴冲向城门,试图填塞门洞或让攻城槌靠近。
“钩拒!快用钩拒推开云梯!”乙支文德看得分明,大声命令。
守军使用长长的叉竿(钩拒),奋力顶住靠上城墙的云梯顶端,数十人一齐发力,呼喝着将几架云梯推得向外倒去。
云梯上的唐军士卒惨叫着从半空摔落,非死即伤。
然而,云梯实在太多!唐军显然做了充分准备,云梯前端带有铁钩,一旦牢牢钩住城垛,极难推开。
“火油!倒火油!”守军将领见状,立刻改变策略。
一锅锅滚烫的火油被抬上城头,朝着云梯和下方聚集的唐军泼洒下去!紧接着,火箭射下!
“轰!”烈焰瞬间升腾!云梯变成了巨大的火炬,攀附其上的唐军士兵浑身着火,发出凄厉的哀嚎,如同火人般坠落。
城墙下也化作一片火海,被火油淋到的唐军在火焰中翻滚挣扎,空气中弥漫开皮肉焦糊的可怕气味。
战场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
中军高台之上,李世民看着前方惨烈的战况,拳头紧紧握住,指节发白。
但他脸色沉静,唯有眼神深处燃烧着炽热的火焰。他亲自走到战鼓前,从鼓手手中接过鼓槌。
“咚!咚!咚!咚!”天子亲自擂动的战鼓,声音似乎更加雄浑,更加震撼人心!
“陛下!是陛下在为我们擂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