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初定,百废待兴,不同以往的西军体系,作为一个国家,早日进入轨道开始运转,已经刻不容缓。
仅仅半个月之后,刘錡再次聚集重臣,召开了一次大朝会,气氛与以往任何一次都截然不同。
勤政殿内,文武百官肃立,每个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御阶下那幅巨大的木屏风之上。
屏风上用图表的形式,清晰地勾勒出了新朝中枢官制的架构图。
皇帝二字居于最顶层,其下“政事院”、“军机院”、“督察院”三足鼎立,之下又各自分列着十数个标注清晰的方框:文选司、度支司、刑律司、工建司……
皇帝刘錡端坐御座之上,目光越过屏风,又缓缓扫过阶下众臣。
他没有急于开口,也没有制止大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而是先让众臣好好的看个仔细,看个明白。
不一会,殿内便慢慢安静下来。
刘錡缓缓起身,走到屏风一侧,刘贵立刻躬身将一份以明黄绶带系着的诏书呈上。
刘錡并未立即宣读,而是先定下了基调。
“前朝之弊,在于权责不清,叠床架屋,效率低下。更有宦官弄权,内外隔绝之祸!”
他的声音略微提高,“故,新制之要,在于三字:分、专、督!”
“分,即军政分离,各司其职。政事院总揽民政,军机院执掌兵马,督察院独立监察。三院并立,互不统属,直归于朕!”
“专,即打破六部笼统之弊,设专业之司,如臂使指。文选掌铨衡,度支掌钱粮,工建掌营造……务求人尽其才,事尽其功!”
“督,即督察院独立审计监察,确保权不为私,法不阿贵!”
言毕,殿中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整个权力格局的洗牌。
“此乃《新定官制诏》!”刘錡展开诏书,开始了至关重要的人事任命。
“政事院,总揽国政,乃新制核心。兹任命——”刘錡目光投向文臣班列首位,“辅国公李椿年,领政事院,总摄全局!”
李椿年出列谢恩。
“军机院,执掌干戈,国之屏障。兹任命——镇国公李孝忠,领军机院!”
李孝忠大步出列:“臣,必效死力!”
“督察院,肃清吏治,国之纪纲。兹任命——成国公常同,领督察院!”
常同肃然出列:“老臣……领旨,必鞠躬尽瘁,不负圣恩!”
三院主官既定,新朝的权力骨架已然耸立。
接下来,是对各专业司局的主官任命……
为革除前朝官僚体系臃肿、职责不清的积弊,新朝皇帝刘錡推行了深刻的官制改革,确立了以“三院分权统领,各专业司局垂直执行,监督机构独立运作” 为核心原则的崭新体系。
该体系旨在实现从决策到执行的扁平、高效与专业化管理。
国家最高权力由三个平行机构分掌,它们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稳固的决策核心:
政事院:为最高行政决策机构,由宰相领导,总揽全国一切民政、经济、文化、司法与工程建设等政务,是皇帝的行政总枢。所有专业执行司局均由其直辖。
军机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执掌国家战略决策、将帅任免、边防、军事情报及调兵符令,确保军权集中。与政事院分立,实现严格的“军政分离”。
督察院:为最高监察与立法监督机构,独立行使职权,负责弹劾百官、巡察地方、审议政令得失,并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审计,是制衡行政与军事权力的关键力量。
此顶层设计权责清晰,尽可能从根源上避免权臣一手遮天。
而在政事院之下,则精心设置了十余个专业执行司,彻底打破传统“六部九卿”的职能笼统划分,按现代专业分工理念,实现精细化、扁平化管理。
各司长官直接对政事院负责,减少中间层级,提升效率。
文选司:负责文官的考核、选拔与调动,为国之根本。
勋赏司:掌管文官的爵位、勋官、封赠等荣誉授予事宜。
度支司:核心财政机构,负责国家预算、税收征管与会计审计。
仓廪司:管理全国粮仓、战略物资储备及漕运网络。
市舶司:为新设专业机构,专职负责海外贸易、海关征税与商税管理。
刑律司:负责法律的修订、解释与重大案件的复核。
巡检司:负责京畿及要地治安、要犯缉捕。
工建司:主管一切官方建筑、道路、城墙等土木工程。
水务司:专职水利工程的规划、修建与河防治理。
礼典司:掌管国家级的典礼、祭祀仪式。
学政司:负责科举考试、官学体系管理与社会教化。
外务司:处理一切对外邦交、藩属往来及民族事务。
驿传司:管理覆盖全国的驿站系统,保障公文传递与官员往来的效率。
此外,宗室司负责皇族事务,内务司由专业人员负责宫廷供应与仪仗,彻底废除宦官制度。
这套体系的运作流程简洁高效,其核心优势在于:
扁平化:皇帝 - 院 - 司三级结构,指令传达路径短,决策效率高。
专业化:每个司局职能单一明确,解决了传统部门职能交叉、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权责清晰:从顶层到执行层,权责边界分明,从根本上杜绝了推诿扯皮。
强效制衡:三大院并立,督察院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形成了稳固的权力制衡格局。
皇帝决策后,政务指令通过政事院下达至各专业司局执行;军事命令由军机院直达作战单元;督察院则独立地对全过程进行监督。
此套官制体系,标志着新朝在制度建设上迈入了注重专业、效率与制衡的新阶段。
当最重要的几个职位任命完毕,刘錡话锋微微一转,目光落在了班次较为靠后,却一直静立沉思的范烨身上。
“新制初立,千头万绪,未免会有所错漏,尤需贤才参赞……雍定侯范烨。”
“臣在。”范烨应声出列,躬身行礼。
“新制运行,章程细则,乃至各方协调,非有洞明世事、心思缜密者不可。”
“朕特设殿前机要司,命你为机要司参赞,秩同副相,协调各院司,审议新政细则,一众事宜可直奏于朕!”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泛起一阵细微的波澜!
“秩同副相”、“协调各院司”、“可直奏于朕”!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赋予范烨的权力之大,超乎想象。
他虽然只是侯爵,官职也只是“参赞”,但实际权限,已然超越了大多数公爵,成为新朝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
这正是“雍定侯”封号的深意体现——其地位不在于官职高低,而在于其所参与事务的根源性与重要性,以及皇帝的直接授权。
李椿年垂眸不语,常同目光微闪,却都未发一言。
他们深知,这是皇帝在用另一种方式,确保新制的推行能绕过可能的阻力,直达天听。
“臣,范烨,领旨谢恩!必竭尽驽钝,以报陛下!”范烨的声音依旧平静,但微微颤抖的指尖透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刘錡的任命极具匠心,将爵位、功勋与新职司完美结合。
人事任命已毕,刘錡重回御座,语气转为沉肃:
“诸卿,新朝新制,尔等做得好,便是新朝功臣,青史留名;若有差池,或存私心……”他略作停顿,目光如电,“督察院可不是虚设!”
“朕要的,是一个高效、廉洁、强盛的新朝!望诸卿与朕同心同德,共襄盛举!”
“臣等谨遵圣谕!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再次响起,比以往更多了几分敬畏。
朝会结束,百官散去。
阳光洒在崭新的宫墙上,也照在那些刚刚被授予重任的臣子脸上。
大臣们三三两两并肩而行,低声交换着看法。范烨则被几位同僚围住,既有道贺,也有探询……
刘錡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望着臣子们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新制的蓝图已经铺开,权力棋子也已落位。接下来,便是看这群大臣们,能否在这套他精心设计的框架内,真正打造出一个太平盛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