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压进纸面,墨迹微微晕开。林晚没有抬手,而是将战术板轻轻推到一旁,目光转向主控台右下角的实时通讯窗口。她按下加密频道键,声音清晰而平稳:“所有人,进入作战会议室,十秒内接通。”
屏幕逐一亮起,科研团队负责人出现在左上角,耳机还没戴稳;市场团队主管正从文件堆里抬头,手指还夹着一页未签的审批单;调查小组的画面有些晃动,背景是昏暗的车内仪表盘灯光。
“我已经确认了对方物资的核心用途。”林晚站在镜头前,身后大屏同步展开三条红色路线,“他们正在通过港口线输送高敏模组,用于升级AI攻击系统。每一次运输完成,我们的防御窗口就会缩小十二小时。”
她调出x光扫描区的结构图,标注出十五秒盲区。“我们不追求全面拦截,只要在下一次通关时制造短暂电力波动,中断扫描流程,就能打乱他们的部署节奏。这个节点一旦被切断,后续模型训练至少延迟七十二小时。”
科研团队负责人皱眉:“断电可以由我们远程触发,但海关系统的备用电源会在三秒内启动。如果反制武器没能及时激活,等于白费。”
林晚点头:“所以我需要你们确保反制程序能在两秒内完成加载。不要求长期运行,只要撑过扫描中断的空档。”
“这风险太大。”那人语气迟疑,“系统还没经过完整压力测试,万一在关键时刻崩溃——”
林晚没等他说完,已开启“心灵洞察之镜”,目光透过屏幕凝视对方双眼。瞬间,她看到他脑海中的画面:实验室里炸裂的电路板,上级问责的会议记录,还有三个月后即将到期的研究经费申请表。
她收回视线,语速不变:“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但这次不是科研验证,是实战应对。程序不需要完美,只需要有效。我会亲自监控整个过程,一旦发现异常,立刻终止。”
那人沉默几秒,最终点头:“我们可以在两小时内完成轻量化部署。”
林晚转向市场团队主管:“你们的任务是从现在开始铺垫舆论基调。发布一份联合声明,主题定为‘维护科技生态安全’,强调任何破坏技术公平流通的行为都将受到公众监督。”
“可如果我们之后采取行动,被人拍到现场画面,会不会被解读成主动挑衅?”对方问。
“所以你要提前定义叙事。”林晚回答,“把我们的角色设定为被动防卫方。声明里不提具体事件,只讲原则。等行动发生时,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他们在阻止违规行为’,而不是‘他们发动了攻击’。”
市场主管快速记下要点:“马上起草文案,半小时内推送初稿给你确认。”
最后,她的视线落在调查小组画面上。“你们已经锁定联络点,接下来要加大监视密度。那个居民巷的一楼窗户,必须二十四小时有人盯守。一旦发现纸条传递、信号发射或人员进出,立即上报。”
“我们现在的位置能看到窗缝。”调查组长低声回应,“但对方很谨慎,每次交接间隔超过二十小时,而且时间不固定。”
“那就等。”林晚说,“他们越是小心,越说明那个点重要。我不需要你们动手,只需要确认他们的调度规律。下次运输前,我会根据情报调整干扰时机。”
会议进行到第七分钟,苏悦从侧门走进指挥中心,手里拿着一份热敏打印的物流排期表。她没说话,只是走到林晚身边,把纸递过去。
林晚扫了一眼,眉头微动。表格显示,港口线最近三次运输都发生在凌晨四点十七分至十九分之间,误差不超过四十秒。这意味着对方有精确的时间控制系统。
她拿起红笔,在日历视图上圈出明天凌晨的时间段。“按照这个节奏,下一次很可能在明早四点十八分左右到达关卡。我们还有二十一个小时准备。”
科研团队负责人突然开口:“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成功中断扫描,对方会不会立刻启用备用通道?环线和隧道线虽然效率低,但也能完成输送。”
“他们会考虑更换路线。”林晚看着地图上的交汇点,“但更换意味着打破原有节奏,增加暴露风险。更重要的是,那个隐蔽联络点的存在说明他们在依赖本地协调。只要我们同时压制信息传递环节,他们很难快速应变。”
她停顿片刻,补充道:“不过,不能排除临时调整的可能性。所以我要求所有单位保持二十四小时待命状态。通讯频道静默开启,任何人不得离岗。一旦监测到路线变更信号,立刻切换预案。”
苏悦低声问:“代号怎么定?”
林晚看向大屏上那三条红线,声音很轻:“叫‘断流’。”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科研团队负责人率先回应:“明白,‘断流’计划启动,反制系统进入热备倒计时。”
市场主管点头:“声明将在一小时内上线,同步推送至合作媒体平台。”
调查组长握紧了方向盘:“我们继续蹲守,有任何动静马上汇报。”
林晚坐回主位,双手交叠放在桌沿。她没有再说话,只是盯着屏幕角落的倒计时数字缓缓跳动。距离预计运输时间还有二十小时五十三分。
她伸手调出联络点周边的街景图,放大那扇塞纸条的窗户。窗帘依旧垂着,但从玻璃反光中,她注意到一角露出的设备轮廓——像是某种小型信号收发装置。
就在这时,调查小组的画面轻微晃动了一下。镜头缓慢移动,对准了巷口拐角处一辆停靠的摩托车。车牌被泥污覆盖,但车尾加装了一个方形金属箱,与普通配送车辆明显不同。
“那辆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林晚问。
“十分钟前。”调查组长压低声音,“一直没发动,也没人靠近。”
林晚迅速调取过去半小时的移动轨迹分析。系统标记出该车曾在夜间绕行港口路线外围,停留时间恰好与上次运输通关时段重合。
她指尖敲了敲桌面,下令:“加强对那辆摩托车的监视。不要靠近,也不要惊动。记录所有靠近它的人。”
苏悦凑近屏幕:“你觉得这是新的联络方式?”
“可能是备用信道。”林晚盯着画面,“也可能是诱饵。不管怎样,我们不能再只盯着那扇窗户了。”
她重新打开作战会议频道:“所有人注意,新增一个观察目标——灰色摩托车,位于联络点东南方向三十米处。任何与它相关的活动都要记录并即时上传。”
科研团队负责人提醒:“如果他们真的换了通信方式,我们的情报获取可能会中断。”
“那就逼他们暴露更多。”林晚说,“只要他们还在运输,就一定会留下痕迹。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步干扰都来得更准一点。”
她关闭通讯界面,转而调出反制武器的操作权限菜单。指纹验证通过后,她在执行层级选项中选择了“手动触发-双人确认”模式。
苏悦看着她:“你打算亲自操作?”
“最后一环必须由我来。”林晚的声音很平静,“他们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但实际上,每一个动作都在告诉我们他们的弱点在哪里。”
她站起身,走到大屏前,手指划过港口路线的终点仓储区。那里仍然没有任何命名标识,只有冰冷的坐标数字。
“明天这个时候,”她说,“这条红线应该会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