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上的警报红光还在闪烁,林晚的手指已经划过控制面板,将南区变电站的信号波动数据导入分析通道。她没有立刻下令追查,而是调出了科研室的实时监控画面。
地下三层,实验室的灯还亮着。科研负责人坐在主控台前,背影僵直,面前是不断跳动的失败提示。他已经连续工作十八小时,系统崩溃三次,反制模块始终无法稳定运行。林晚盯着他的动作,发现他反复调整同一组参数,手法近乎执拗。
她起身,穿过指挥中心,乘电梯下行。走廊灯光冷白,脚步声被地毯吸尽。她在门口停下,从保温箱里取出一杯热饮,推门而入。
“还没休息?”她把杯子放在桌角。
科研负责人抬起头,眼底布满血丝。他摇头:“差一点,但每次到关键节点就断。”
林晚站在他身后,目光扫过满屏的代码流。干扰信号的自适应跳频特性像一道活墙,不断变换频率和强度,现有反制程序只能被动跟随,根本来不及响应。
她凝视对方双眼,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一瞬间,她看到的是无数条交错的信号路径在脑海中炸开,又迅速坍缩。不是计算错误,也不是算力不足——而是方向错了。对方的思维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反复回响:**“我们一直在对抗它的变化,可它为什么会变?谁在告诉它怎么变?”**
林晚收回视线,声音很轻:“你们一直在对抗它的变化,有没有试过让它自己暴露规律?”
科研负责人猛地一怔。
他盯着屏幕,手指停在键盘上,像是被什么击中。几秒后,他猛然调出一个废弃的模拟框架,快速输入指令。“如果……如果我们不拦它,反而放它进来一部分呢?用一段可控的漏洞作为诱饵,让它以为攻击成功,从而暴露完整的跳频逻辑?”
林晚点头:“那就建一个信号场,让它主动露出底牌。”
他立刻召集两名核心工程师,开始重构模型。林晚退回角落,打开通讯终端,向后勤组发出指令:切断非必要系统的电力供应,临时调配三台备用量子计算节点接入研发网。
服务器集群重新启动,运算负载瞬间飙升。新模型需要极高的动态响应能力,旧框架撑不住。一名工程师翻出大学时期的项目资料,提到曾参与过军用混沌信号模拟,但后来因保密协议终止。
林晚再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凝视那名工程师的双眼。
她看到一段模糊的记忆:深夜的实验室,屏幕上滚动着非线性反馈曲线,导师说:“真正的干扰源,从来不怕你模仿它——它怕的是你比它更混乱。”
她转头对科研负责人说:“试试动态混沌建模,把诱饵信号做得比它还 unpredictable。”
对方眼神一亮,立即调取原始代码库,开始整合。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凌晨两点十七分,第一轮模拟启动。
虚拟环境中,新型干扰信号如潮水般涌来,反制模块短暂失守,随即释放出一段紊乱的回应信号。敌方系统果然上当,误判为突破成功,开始加大输出功率,并暴露了完整的跳频序列。
“抓到了!”工程师低吼。
他们立刻提取特征码,嵌入反制算法核心。凌晨四点零九分,首次全负荷测试开始。
屏幕上的进度条缓慢推进,120秒时,干扰强度达到峰值。反制模块成功拦截,并逆向解析出信号源的加密协议结构。主控台响起一声清脆提示音——**“攻防匹配完成”**。
科研负责人靠在椅背上,长长吐出一口气。
但林晚没有放松。她知道,模拟环境和实战仍有差距。最后一次压力测试必须通过。
清晨五点四十分,最终测试开始。系统在第147秒突然出现延迟响应,虽然只慢了0.3秒,但在真实战场上足以导致防御失效。
所有人屏住呼吸。
林晚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启用“心灵洞察之镜”,凝视科研负责人双眼。
她捕捉到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握手环节的校验太多了,它在等确认,可战场不需要确认。”**
她开口:“删掉冗余认证,改用预授权密钥链机制,让系统直接响应。”
团队立刻修改协议层。六点零三分,测试重启。
干扰信号再次来袭,反制模块几乎同步启动,全程无延迟。主屏幕上,“反制成功率:99.8%”字样稳定亮起。
科研负责人摘下眼镜,手微微发抖。他看了眼窗外,天边刚泛起灰白。
助手走过来,低声劝他去休息。他摆摆手,却笑了:“成了就好。”
林晚站在玻璃墙外,看着里面忙碌的身影。她拿起桌上的文件夹,翻开第一页,是《反制模块部署许可书》,落款处已签好名字。
她转身离开实验室,沿原路返回指挥中心。电梯上升过程中,她闭眼靠在墙上,精神有些疲惫,但思路清晰。
回到主控台,她将破解方案上传至共享目录,标记为最高优先级。同时附上一条指令:**“技术防线已成型,准备移交市场团队,启动下一步计划。”**
终端提示音响起,市场组主管回复确认接收。
林晚调出全市信号监测图,南区变电站的异常波动仍在持续,但已不再构成威胁。她标记了几个重点区域,准备下发压制指令。
就在这时,通讯频道弹出一条新消息。
来自科研负责人:
“刚才测试结束前,系统自动记录了一段异常反馈信号。它不属于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编码格式,但……它的响应模式,和昨天那条神秘警告信息高度相似。”
林晚的手指停在键盘上。
她重新调出那段信号波形,与昨日收到的匿名消息并列对比。两者的频率起伏、脉冲间隔、甚至细微的抖动特征,几乎完全一致。
这不是巧合。
对方不仅在监视他们的行动,还在用某种方式直接与系统对话。
她站起身,走到主屏幕前,放大那段信号的解码片段。
在最后一帧数据流中,浮现出一组极短的字符序列。
不是文字,也不是数字。
而是三个连续的、间隔均匀的点。
像是一种节奏。
像是一种敲击。
像是一种……摩斯密码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