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从全息投影框边缘收回,指尖残留的凉意被掌心体温迅速吞没。她转身离开观察区,脚步没有停顿,走廊灯光随着她的移动一节节亮起。科研室的门在身后合拢,密封锁扣发出轻微的吸气声。
八分钟后,她推开舆情指挥中心的金属门。主控屏上滚动着城市社交平台的实时数据流,情绪热力图呈现出一片淡黄,表面平静。但她一眼就捕捉到三处异常跳动的红点,集中在财经与科技板块的交界区域。
“调出过去十二小时所有提及‘技术组织’和‘市场干预’的原始帖文。”她的声音不高,但整个操作区立刻安静下来。
一名分析师快速响应,将十几条匿名发言投射到侧屏。措辞都很克制:“听说某机构在背后操控数据?”“公益项目真的能脱离资本影响吗?”没有直接指控,也没有具体名称,但关键词组合与联盟近期行动高度重合。
林晚走到主控台前,手指在触控面板上划过,将这些信息源的时间轴并列排列。它们分散在不同平台,发布时间相差不超过七分钟,传播路径却呈现出相似的跳跃模式——先由小号发布,再通过几个中等影响力账号二次加工,最后流入公共讨论区。
这不是自然发酵。
“追踪初始节点的技术特征。”她下达指令,“查设备指纹、Ip跳转路径、内容生成逻辑。”
技术人员立即接入溯源系统。林晚站在屏幕前,目光扫过团队成员的脸。一名主分析师眉头微皱,正在比对历史行为模型。她走近,在他抬头的瞬间凝视其双眼。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他的思维正锁定在一个熟悉的水军操作模板上:分阶段释放模糊质疑,诱导第三方媒体跟进,最后由权威渠道“被动澄清”,完成舆论定调。这种手法曾在五年前一场资本围猎中出现过,而那次事件的背后推手,正是赵铭掌控的旧势力网络。
林晚收回视线,心跳没有加快,呼吸依旧平稳。她已经确认,这不是偶然噪音。
“标记所有关联账号,建立黑名单预控机制。”她低声说,“但不要封禁,也不要反向曝光。”
分析师有些迟疑:“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形成认知惯性。”
“我们不是放任。”林晚的手指轻点桌面,“是在等他们暴露更多。”
她转向另一名成员:“准备一条内部消息,只在可信的小范围渠道流出。内容是——‘联盟内部对样本来源合法性存在分歧’。”
“这会不会……”那人刚开口。
“会被人利用?”林晚接上话,“就是要让他们利用。”
命令逐级传达下去。技术组开始模拟可信度评估模型,公关组调整信息发布节奏,网络安全员则启动境外Ip监控协议。整个指挥中心进入低频运转状态,没有喧哗,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指令确认音。
两小时十七分后,警报轻响。
一个未登记在案的境外Ip账号,在某专业论坛首次引用了那条“内部分歧”的说法,并附带一段伪造的会议记录截图。发布时间距离信息流出仅一百零三分钟,远超正常信息传播延迟。
“抓到了。”主分析师低声说。
林晚走回主控台,调出该账号的历史活动记录。它曾在三年前短暂活跃于一场针对科研机构的抹黑战役中,随后沉寂。如今重新上线,使用的仍是同一套加密跳转服务,节点位置分布在已清除的两个旧据点周边。
她打开地图界面,将三个异常信号源的位置标出。三点连成的区域,恰好覆盖了云都西南角一处废弃数据中心的辐射范围。那里曾是赵铭早期布局的信息中转站,两年前被官方查封,但地下光纤网络从未彻底切断。
林晚在终端上输入指令,将这份分析报告加密上传至调查小组待阅目录。她没有立即申请实地排查,而是继续盯着屏幕,观察那个境外账号的后续动作。
它没有停止。
十分钟内,又在两个行业社群转发相同内容,语气更加笃定,甚至加入了“知情人士透露”这样的引导词。每一次转发都精准避开自动审查机制,利用语义模糊地带扩大影响。
“他们在测试反应阈值。”林晚说。
旁边的公关负责人点头:“只要我们不动,他们就会加大投入。”
“那就让他们加。”林晚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再放一条消息出去——这次说‘部分核心成员质疑样本真实性’,用更强烈的措辞。”
“风险太大。”对方提醒,“万一被截获,可能动摇外界信任。”
“真正的信任不会因为几句话动摇。”林晚的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而且,我们现在要的不是防御,是引蛇出洞。”
新指令下发后,她回到自己的指挥位,调出联盟内部通讯日志。过去二十四小时内,所有涉及样本讨论的加密频道均无异常访问记录,说明敌方尚未渗透进核心系统。但他们能如此迅速地捕捉并利用虚假信息,意味着监听网络依然存在,且运作高效。
她闭了闭眼,精神略有疲惫,但意识清醒。今天第二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的机会还未动用,她留着应对突发状况。
时间推进到晚上九点四十三分,新的异常出现。
一个从未露面的本地账号,在某个高校技术论坛发帖:“听说那个所谓的‘关键技术样本’,其实只是普通民用设备改装?”帖子下方很快有人回复:“不止,据说还能远程触发群体心理波动。”
林晚睁开眼,目光锁定这条评论。
这不是他们设计的诱导内容。
这是对方主动抛出的新方向——把样本定义为心理操控工具。
她立即调取该账号注册信息。使用临时邮箱,绑定虚拟身份,登录设备为公共网吧终端。典型的单次任务型马甲号。
但问题在于,这个说法太过精准。
它直指样本最核心的潜在功能,甚至用了“心理波动”这样专业的表述。普通水军不可能掌握这种细节。
除非,他们内部有知情人泄露。
林晚的手指停在通讯键上方,却没有按下。现在还不能惊动任何人。她需要确认,这到底是试探,还是已经渗入的信号。
她转头看向技术主管:“把刚才那个境外Ip的所有交互记录导出来,重点看有没有与本地号码的间接关联。”
“已经在做了。”对方头也不抬,“发现一次通过第三方缓存服务器的间接握手,时间是二十分钟前。”
林晚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眼神渐冷。
对方不仅在监听,还在与境内节点保持联络。
她拿起加密笔,在工作板上写下三个坐标:废弃数据中心、网吧所在街区、境外Ip跳转终点。三者之间,必然存在一条未被发现的传输链路。
她的指尖再次贴上屏幕边缘,像在确认某种存在。
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数据仍在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