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在终端屏幕上滑动,将那份名为“智能安防系统优化”的合同调至最前。匹配度79%的红色标记依旧醒目,像一道未愈的伤口。她没有立刻驳回审批,也没有直接上报,而是切换到灰鸢系统的后台权限层,输入一串仅限她本人使用的追踪指令。
数据流开始反向溯源。
三分钟不到,屏幕跳出一条关联路径——“智安云服”在过去两周内,曾三次调用城东工业区某废弃变电站的公共电力记录,用途标注为“设备测试”。但该区域早已断网断电,供电局系统里并无任何近期启用备案。
她立即接通调查小组频道。
“查‘智安云服’所有技术人员的出行轨迹,重点是夜间活动范围。”她的声音平稳,“尤其是城东那片老厂区,我要知道他们进出的具体时间和停留时长。”
通讯那头传来轻微的键盘敲击声,几秒后回应:“已经有两人被锁定。过去五天,他们分别在凌晨一点到两点之间进入过两处废弃工厂,一次在红星机械厂西区,另一次在原纺织四厂的北侧仓库。车辆绕开了主干道摄像头。”
林晚目光微凝。
这个时间段,恰好与科研团队发现的服务器上传窗口高度重合。
“把这两个人的社会关系、过往任职单位全部挖一遍。”她说,“另外,派一组人以环保巡查名义去现场看看,不要惊动任何人,只拍外围环境和出入口情况。”
指令下达后,她靠向椅背,闭眼片刻。精神有些发沉,这是第二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后的正常反应。但她不能停。每一次延迟,都可能让对方完成一次数据转移。
半小时后,调查小组传回第一批图像。
画面中的红星机械厂外墙斑驳,铁门锈蚀,杂草几乎淹没台阶。表面看,这里已经荒废多年。可放大局部细节时,问题出现了——围墙角落有一段新翻的土痕,旁边草叶折断的方向一致,像是有人频繁踩踏形成的小径。更远处,一根断裂的电线杆上,残留着一段未拆除的信号线接口,连接方向指向厂房内部。
“这不是自然损毁。”林晚低声说,“那是临时架设的供电或通信线路留下的。”
她重新调出城市基建图,比对这两座工厂的位置。两者相距不到八百米,中间隔着一片拆迁空地,彼此可视。若在这两处设点,完全可以构成一个小型中继网络。
“让他们进去看看里面有没有电力痕迹。”她下令。
这一次,调查小组改用有线探地摄像头,从厂区排水管道缓慢推进。画面起初全是淤泥和碎石,直到深入三十米后,镜头突然扫过一块平整的水泥地面——上面铺着防静电地板,边缘还连着UpS电源箱,指示灯微弱闪烁。
“里面有电。”通讯员语气变了,“而且不是临时接线。配电箱是新的,接地做得很好,适合长时间运行精密设备。”
林晚睁开了眼。
紧接着,第二组无人机画面也传了回来。原本打算低空飞行拍摄屋顶结构,但在距离目标三百米时,信号突然中断。技术人员尝试重启遥控频段,发现多个常用频率都被干扰。
“不是普通屏蔽。”技术员分析,“干扰源集中在2.4G和5.8G波段,针对性很强,应该是专门设置的反侦测装置。”
林晚沉默了几秒,问:“有没有发现人员活动痕迹?”
“暂时没有。但我们在外围墙根发现了这个。”画面切换,一张特写照片出现——半截嵌入泥土的金属基座,顶端有螺丝孔,形状规整,明显是用来固定某种设备的底座。旁边还有烧焦的电路板残片。
“拆下来送检。”她说,“查它的型号来源,特别是军用或特殊行业使用的通信模块。”
通话刚结束,终端再次震动。
调查小组在纺织四厂外围的灌木丛中,找到了第二个隐藏设备残件。经初步鉴定,两者属于同一批次产品,均为加密无线传输组件,具备远距离跳频功能,常见于高安全等级的信息传输场景。
普通技术服务公司,不需要这种级别的防护。
林晚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了两下,起身走到主控沙盘前。她将两座工厂、变电站、以及“智安云服”办公地点全部标红,并连线形成三角区域。然后叠加近七日的人员流动热力图,发现每晚都有模糊的移动信号在这三地之间循环跳跃,持续时间精确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她忽然想起什么,调出科研团队之前分析出的“天网计划”通信周期记录。
完全一致。
那个系统在前世从未真正上线,但赵铭曾在内部会议上提过一句:为了规避监测,数据上传必须短时、高频、定点,每次不超过十二分钟,间隔至少四小时。
而现在,这个模式正在重现。
她迅速返回终端,命令调查小组暂停进一步深入,改为在外围布设传感器。
“在两个厂区的主要通道附近安装震动感应器,再加一组声波采集装置。”她说,“我不需要你们进去,只要摸清他们的作息规律。什么时候进人,几个人,停留多久,有没有交接动作。”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林晚一直守在主控台前。
数据陆续回传。震动传感器捕捉到两次人员进出,时间分别是凌晨一点零七分和一点五十三分,每次停留约三十五分钟。声波记录则显示,厂房内部有低频运转声,类似服务器散热风扇的持续嗡鸣。
最关键的一条信息出现在凌晨两点整。
两处厂区同时出现短暂的电力负荷上升,持续九分四十七秒,随后恢复正常。而就在这一时段,城西数据中心的那个隐蔽Ip,再次激活并完成了数据上传。
林晚盯着屏幕,指尖微微收紧。
这不是巧合,也不是零散的技术维护。这是一个完整的、隐蔽的、仍在运行的控制系统。他们用废弃工厂做掩护,用伪装企业做跳板,一步步重建着当年的“天网”架构。
她拿起通讯器,准备下令启动渗透计划。
就在这时,调查小组传来新消息。
“我们在红星机械厂西南角的旧值班室附近,发现了一个临时观察点。”通讯员语速加快,“帐篷是防水帆布搭的,里面有简易折叠床和保温杯,杯底还有余温。人刚走不久。”
林晚眼神一动:“有没有留下其他东西?”
“有一个丢弃的饭盒,上面印着连锁快餐店的logo。我们查了附近门店的监控,今天凌晨一点十八分,有两名男子购买了两份套餐,步行前往厂区方向。身形特征与之前锁定的技术人员吻合。”
她立刻调取快餐店监控画面。
两名穿着工装的男人站在柜台前,戴着帽子,低头不语。其中一人右手虎口处有一道细长疤痕,隐约可见。
林晚的心跳慢了一拍。
她见过这道疤。
前世赵铭手下有个技术主管,负责“天网计划”的底层调试。那人从不露面,只通过加密频道联络,代号“枢机”。有一次会议记录外泄,林晚在备份文件里看到过他的手部特写——右手上有一道手术缝合痕,位置与眼前这个人一模一样。
她缓缓放下终端,声音压得很低:“确认他们的身份,我要名字,要背景,要所有能挖到的信息。”
“明白。”
“另外,”她顿了顿,“准备夜间渗透。选两个擅长隐蔽行动的队员,等明天凌晨两点前到位。我不需要他们进核心区域,只要拍摄到内部布局和设备类型。”
“是否携带记录设备?”
“带微型摄像装置,但禁止使用无线传输。所有数据必须物理带回。”
“收到。”
林晚坐回位置,目光落在沙盘上那两座红点闪烁的工厂。它们像沉睡的兽穴,表面寂静,内里却在悄然呼吸。
她打开加密档案,新建一条记录,标题命名为:“城东黑点——初步确认存在非法技术研发行为”。
然后附上所有证据链截图,设定自动归档时间。
终端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她听见自己指甲轻刮桌面的声音。
很轻,但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