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站在主控区边缘,指尖在终端上滑动,调出市场监控界面。六小时前发布的《用户满意度调查原始数据包》已累计下载超过两万次,三家权威媒体的专题报道陆续上线,标题统一指向“技术透明化”与“服务可追溯性”。她目光扫过舆情曲线,负面话题热度首次出现下降拐点。
她没有松懈。
手指轻点,切换至法务追踪面板。五个标记为红色的账号仍在活跃,转发内容不断嵌套新话术,试图将“联盟操控市场”的标签钉死。Ip溯源显示这些账号通过境外代理跳转,注册信息全部伪造,但行为模式存在高度一致性——每轮攻击都集中在整点前后五分钟内集中爆发,且首发账号总在同一条暗网论坛留下加密回执。
林晚打开通讯器,接通市场团队负责人。“把最近三次攻击的时间节点和传播路径整理出来,发给技术组做关联分析。”她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落在频道里,“另外,联系公证处,今天之内完成五起名誉侵权案的证据保全。”
挂断后,她转身走向指挥台侧面的大屏。屏幕上正滚动播放“透明日”专题的筹备进度:直播脚本已定稿,系统后台开放权限设置完毕,受邀公众代表名单确认率97%。唯一延迟的是安保协议签署——两家合作机构临时提出要增加第三方监督环节。
她盯着那条未完成项,眼神微沉。
三分钟后,她拨通其中一家机构法务负责人的专线。电话接通瞬间,她便直入主题:“贵方提出的监督方案,流程上需要额外四十八小时审批。但我们明天上午十点必须启动直播。如果因此推迟,舆论窗口期一过,你们过去半年接入我们平台的惠民项目也会被连带质疑。”
对方沉默两秒,语气略显犹豫:“我们也担心……万一过程中出现数据泄露?”
林晚语速不变:“你们接入的是脱敏接口,所有操作留痕可查。倒是现在退缩,才会让人觉得心虚。”
通话结束三十秒后,系统提示收到新的电子签章文件。
她将文件归档,随即转向传播组的工作流界面。视频剪辑已完成初版,展示内容包括社区养老系统运行实录、低收入家庭医疗补贴发放记录、偏远地区远程诊疗接诊量统计。画面朴实,没有修饰性的旁白,只有真实数据滚动浮现。
她看了一遍,点头认可。
此时,主控区另一侧传来轻微响动。一名市场专员快步走来,手里拿着平板:“刚发现有个新话题上了热搜预榜,叫‘联盟删帖铁证’,配图是我们昨天封禁的一个造谣账号页面,说我们打压言论自由。”
林晚接过平板,放大图片。截图经过处理,刻意裁去了该账号此前发布的十余条煽动性言论,只保留封禁通知那一栏。
“来源账号查了吗?”她问。
“是个人博主,粉丝不到八千,但背后有三个百万级营销号已经开始转发。”
林晚放下平板,直接拨通公关组长的通讯。“马上发布澄清声明,附上该账号完整发言记录和举报处理日志。同时向平台提交反不实信息申诉,要求标注‘内容片面截取’警示标识。”
她顿了顿,“再补一句:欢迎任何媒体或公众人士申请调阅我们的审核日志。只要实名登记,我们当场提供查询权限。”
专员愣了一下:“真的谁都行?”
“任何人都可以。”林晚看着大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他们怕真相,我们不怕。”
指令逐一下达,各小组迅速响应。法务组提交了第一份诉讼材料;公关组的澄清声明十五分钟内发布;传播组调整了直播开场环节,加入“公众质询时间”。整个市场链条开始高效运转。
林晚退回指挥位,目光再次落回舆情图谱。十分钟前还呈锯齿状攀升的负面声量线,此刻已趋于平缓,并随着权威报道的扩散缓缓下行。两个小时前高居榜首的恶意话题,排名持续下滑。
但她知道,这只是表象。
真正的较量不在明面。
她调出后台流量监测模块,重点查看那些未被主流平台收录的小型论坛和社群。在那里,新的叙述框架正在成型——不再是粗暴的“数据造假”,而是更隐晦的“技术垄断”“资源倾斜”。语言更加理性,逻辑更具迷惑性,明显出自专业操盘手之手。
这才是对手真正想打的仗。
她起身走到墙边的操作台前,输入权限密码,调取上一章结尾时调查小组传回的照片。那个新发现的线路接口,朝向确实对准东侧变电站。而根据厂区电力图,该方向恰好能覆盖周边三个主要通信基站的信号盲区。
她盯着照片看了几秒,随即打开加密通讯频道,接通调查小组领队。
“你们拍下的接口编号是多少?”
“c-7-4-9。”
“记住这个编号。”她说,“接下来二十四小时,每隔两小时派人巡查一次,不要靠近,也不要触碰,只确认它有没有被移动或遮挡。如果有任何变动,立刻上报。”
“明白。”
通讯切断后,她回到主控大屏前,将c-7-4-9编号录入风险预警系统,设为一级关注对象。与此同时,她同步将该信息推送给科研组,附言:“请核查该位置是否可能成为外部信号注入点,尤其注意低频段干扰可能性。”
做完这一切,她终于坐下。
大厅灯光偏冷,映在她脸上是一片静色。屏幕上的趋势线继续向下收敛,两条折线如退潮般分离,正向声量逐渐占据主导。有人低声说了一句“稳住了”,引来周围几人点头。
林晚没有回应。
她打开私人终端,翻到一条未发送的草稿。那是她昨晚写下的应急预案——一旦舆论反击见效,立即启动第二阶段反制:公开赵铭名下公司近三年异常交易记录的部分证据链。这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起诉材料,但足够引发监管关注。
她盯着那行文字,迟迟未按发送键。
不是犹豫,而是等待。
时机还没到。
她关闭草稿界面,转而调出市场团队今日所有行动的日志汇总。逐条核对完毕后,她在最后一条记录下方标记“可控”。
就在这时,大屏右下角弹出一条实时警报:某个曾被封禁的造谣账号突然重新上线,发布了一段音频片段,声称掌握“联盟内部会议录音”,内容涉及“人为制造系统故障以博取同情”。
林晚站起身,目光锁定屏幕。
音频尚未传播开,但已有两个中立科技博主转发询问真伪。
她立即接通技术组值班员:“立刻鉴定这段音频的声纹和背景噪声特征。我要知道它是不是拼接的,以及原始录制环境在哪里。”
“是。”
她又拨通公关组:“准备回应模板。如果确认是伪造,两分钟内发布技术鉴定报告;如果是真实片段……”她停顿半秒,“那就说明我们内部有人泄密。”
话音落下,她走向监控墙,手指在玻璃上轻轻划过,停在那个重新上线的账号Id上。
大厅安静下来,只有键盘敲击声持续响起。
五分钟后,技术组回传初步结论:音频背景中存在极细微的电流嗡鸣,频率与联盟总部任何会议室都不匹配,反而接近废弃厂区配电间的老旧变压器。
林晚眼神一凝。
她抓起通讯器,快速拨通调查小组。
“听着,”她声音压低,“马上去c-7-4-9接口所在位置,确认有没有设备正在运行。不要开灯,不要靠近,用热成像仪扫描周围三米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