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日志的异常记录在屏幕上定格,林晚的手指悬停在回车键上方。她没有立刻上报这条来自已注销账号的访问痕迹,而是调出权限变更历史,逐条比对操作时间与系统负载波动的关系。
三分钟后,她起身走向科研区。
走廊灯光冷白,脚步声被地毯吸尽。推开实验室门时,内部正陷入一片沉默。主控屏上,波形图剧烈跳动后骤然转红,警报音短促响起又迅速被手动关闭。
“第三次了。”科研负责人摘下眼镜,指尖按压眉心,“耦合阶段还是撑不过十二分钟。”
几名技术人员低头记录数据,没人抬头。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和电路板过热后的微焦气味。
林晚走到观察窗前,目光扫过终端上的参数流。“干扰源模拟强度不够。”她说,“你们用的是标准阈值,但对方的‘节拍器’信号有隐藏脉冲,我们没还原出来。”
负责人抬眼:“可如果我们按那个强度测试,现有设备根本扛不住。”
“那就不是设备的问题。”林晚声音平稳,“是我们的模拟太保守。敌人不会等我们准备好才出手。”
她走近操作台,调出上一轮信号分析结果,将一段被标记为噪声的微小震荡放大。“这里,0.15秒处有个相位偏移,虽然只有千分之三秒的延迟,但它重复出现了七次。这不是误差,是规律。”
负责人盯着那条几乎看不出变化的曲线,眉头越皱越紧。
林晚不再多说,转身面向团队:“现在开始,把反向干扰模块的响应阈值提高两个层级。我知道这会让兼容性报警,但我们要逼系统突破极限。”
有人低声提出异议:“如果主板烧毁,备用件要六小时后才能送达。”
“那就在这六小时内解决问题。”林晚看向负责人,“你相信你的模型能撑住吗?”
他沉默几秒,重新戴上眼镜:“理论上可以。但我们从没在真实环境下验证过高负载下的反馈闭环。”
“现在就是真实环境。”林晚说,“每一分钟都在逼近决战节点。我们不能靠理论安全过日子。”
负责人深吸一口气,点头示意团队重启测试流程。
林晚没有离开。她在角落的记录终端坐下,打开加密界面,开始翻阅过去四十八小时的技术日志。每隔十分钟,她便起身走向不同岗位,看似随意询问进度,实则悄然凝视对方双眼。
第一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她看到一名程序员正反复回忆昨日失误的操作步骤,内心充满自责;第二次,她察觉另一人担忧家中老人独居,注意力难以集中;第三次,她望进负责人眼中——那一瞬,画面闪现的是三年前某次失败项目结项会上的场景,台下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
她收回视线,走到负责人身边,轻声问:“你还记得那次医疗平台宕机吗?”
他一怔:“你怎么知道那件事?”
“我记得。”林晚语气平静,“当时所有人都说是服务器崩溃,但你是唯一坚持认为存在外部诱导的人。最后证明你是对的。”
负责人眼神微动。
“你现在担心的不是技术问题。”她说,“是怕这次再被人当成突破口。”
他没否认,只是握紧了笔。
“没人会把失败归咎于你。”林晚看着屏幕,“因为我们从不定义成功为‘完美运行’。我们要的是让对手误判节奏。哪怕系统只多撑三十秒,也可能是翻盘的关键。”
负责人缓缓吐出一口气,转身对团队下达新指令:“启用b通道独立供电,隔离主网负载。我们跑一次极限压力测试。”
新一轮调试启动。林晚站在观察窗前,注视着数据流逐渐攀升。这一次,波形稳定维持了十五分钟,随后在第十八分钟出现轻微抖动,最终在第二十三分钟彻底崩溃。
警报再次亮起红灯。
“比上次多了十一分钟。”有人低声说。
“还不够。”林晚说,“他们不会给我们二十三分钟的时间窗口。”
她回到终端前,重新梳理所有测试失败的时间点,发现每次中断都发生在反馈延迟超过0.3毫秒之后。这个数值极小,常规系统会自动补偿,但在高强度干扰下,累积误差足以击穿防线。
她起身,再次走向负责人。
这一次,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望着他的眼睛。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短暂的一瞬,她看见他在凌晨两点独自修改算法时,曾注意到某个传感器回传的数据存在反常前置现象,但他以为是采集偏差,未做标记。
林晚开口:“你们有没有试过,把反馈机制反过来?不是等待信号到达再调整,而是在它预计到达前0.3毫秒预启动补偿?”
负责人猛地抬头:“你是说……主动预测延迟?”
“既然我们知道它一定会慢,为什么不提前补上?”
实验室里一片安静。
技术人员迅速调出底层协议,开始重构响应逻辑。新的模型需要重写三段核心代码,两名工程师立刻投入修改。
时间滑向凌晨一点。
第三次全负荷测试准备就绪。
倒计时启动,系统接入模拟攻击链路。波形图起初平稳上升,进入第三阶段后出现小幅震荡,但很快被新机制拉回。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
绿线持续延伸。
十五分钟过去,无人敢松气。
第二十分钟,负责人盯着屏幕边缘的一个子频道读数:“二级缓存温度接近临界值,但仍在可控范围。”
二十五分钟,主控台发出一声短提示音——首个完整循环完成。
三十分钟整,整个实验室有人轻轻呼出一口气。
三十五分钟,林晚仍站在原地,双手交叠置于身前,目光未移。
第四十分钟,系统依旧稳定输出,波形图如呼吸般均匀起伏。
“成了。”有人低声道。
负责人摘下耳机,站起身,环顾四周。团队成员陆续抬头,彼此交换眼神,一种压抑已久的紧张终于裂开缝隙。
林晚拿起通讯器:“主控室,接收最新参数包。‘逆频协议’稳定版本已生成,随时可部署。”
挂断后,她转向负责人:“接下来轮班安排怎么定?”
“我留下。”他说,“至少等到第一轮对外模块更新完成。”
“好。”林晚点头,“我去看看市场组那边的情况。”
她转身走向门口,手刚触到门禁面板,主控台突然传来提示音。
一名技术员查看消息后抬头:“调查小组发来临时报告,说他们在配电间外发现了新的线路接口,样式和我们之前截获的监听装置一致。”
林晚停下脚步。
她走回观察窗前,盯着屏幕上那条平稳运行的绿线,片刻后说道:“通知他们,不要触碰任何设备,只拍照记录位置和编号。”
“还有——”她顿了一下,“让他们查一下,那个接口的朝向是不是对着厂区东侧的变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