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所谓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在得知老魏帝驾崩的消息后,薛云很快便将吕望柳何召入了行宫书房。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如今终于出现吕望口中的契机,他自然要招他们前来商议一番。
“回将军,依下官之见,从楚王调兵遣将的安排便能看出,楚王确实有意吞并伪朝,但最后彼此是否会爆发大战,这要取决于伪朝内斗的结果。”
吕望如今在薛云面前都变得愈发恭敬,以往还会自称老夫,现在则必言下官。
事实上他也只是比薛云晚一步知晓了伪朝的情况。
身为世家子弟,又曾入朝当过官,更与长明教聂陵暗中有所往来。
所以他比一般人都要了解伪朝,更确切的说是扶持伪朝的南方世家们。
南方世家兴于六百年前,鼎盛于前朝时期。
前朝崩裂之际,南方世家便曾扶持过一个名为大吴的南方政权。
后来大魏太祖灭吴,为了削弱南方世家的影响力不断实行打压政策。
但随着大魏国势渐衰,南方世家都再次死灰复燃,并且利用长明教重新构建了他们在南方的影响力。
问题是南方世家也并非铁板一块,彼此内部同样存在着激烈的争斗倾轧。
大魏当年能顺利灭吴的关键原因之一便是南方世家内斗惨烈,后期上台执政的南方世家动不动便血腥清洗政敌势力。
结果有能力的文官武将都在清洗中一一丧命,无怪乎大魏最后能轻易灭了大吴。
随着老魏帝的驾崩,南方世家都不可避免会在继承人的选择展开激烈的争斗。
因为谁家支持的继承人上位,谁家便能掌握最大的权力。
如果这场内斗顺利解决还好,一旦不顺利的话,楚王肯定会趁机灭掉伪朝。
“柳何你呢?你怎么看?”
薛云微微颔首,旋即目光落在了愈发沉稳的柳何身上。
“回将军,卑职不清楚楚王是否会与伪朝爆发战争,但卑职却认为能趁着这个机会扩充军队秣兵厉马,随时做好万全准备。”
柳何沉吟了片刻道。
“你觉得眼下应该扩充多少兵马?”
薛云还是认可柳何的思路。
“两万人,而且这些人里最好都从中原来的难民里挑选里。”
柳何似乎早有准备,直接报出了一个精准的数字。
“好,那么扩军一事便交给你来处理,最后把推荐的都尉校尉名单交给我。”
薛云当场大手一挥答应了下来。
考虑到未来迟早要率军前往攻略京城,为了避免幽都府陷入兵力空虚的情况。
扩军都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早一天扩军,士卒都能得到更多的训练。
只是贸然扩军无疑会引发其他势力的警惕。
尤其是毗邻的东海城,两府之战败给楚王后,东海城如今的神经都相当敏感。
一旦薛云扩军,东海城肯定会想着是否冲着自己来的。
但如果拿楚王与伪朝的事情为借口进行扩军,至少东海城还能勉强接受。
“吕长史,如果楚王与东海城最后爆发大战,你觉得东海城会作何反应?”
说完扩军的事情,薛云都突然话锋一转,目光都落向了更了解各方势力的吕望身上。
“东海城一定会趁机洗刷两府之战败给楚王的耻辱。”
吕望一副信誓旦旦地模样道。
“为何如此笃定?”
薛云同样认为楚王与伪朝展开大战后,东海城不可能无动于衷。
但他却不像吕望一样深信东海城会出兵攻打楚王。
“两府之战败给楚王后,东海城内部都出现了动摇,一些人对东海城的未来都丧失了信心,所以无论是稳住内部局势,还是为了洗刷耻辱,东海城都必须出兵,并且必须要赢回来才行。”
消息灵通的吕望自然知晓东海城如今的情况。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东海城与北境有一点很像。
那就是彼此都不能输。
北境的建立是在薛云一直胜利的基础上,而东海城的建立更为复杂,甚至连名义上的统治者都有宗门背景,宛如一群乌合之众的组成。
愈是乌合之众,愈是经不起失败。
唯有一直赢下去才能维系彼此间脆弱的组织关系。
“但楚王与伪朝开战后,对于东海城不可能没有防备,更何况两线作战乃是兵家大忌,楚王不可能不知道这点。”
薛云摸了摸下巴道。
“如果楚王向东海城主动求和,甚至临时结盟了呢?”
吕望忽然语出惊人。
“嗯?”
薛云闻言一怔,脸色都变得异常凝重起来,这确实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一个结果。
有道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楚王与东海城因为地盘之争才爆发了旷日持久的两府之战。
归根结底无非是利益之争。
但如果楚王愿意割让地盘给东海城换取和平的话,指不定东海城还真会答应下来。
毕竟相较于中原的土地,吞下南方伪朝得到的收益显然更大。
尤其是吞并伪朝后,楚王都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攻打东海城。
吃进去的迟早给会吐出来。
割地求和的名声虽然不好听,但里子面子二选一的话。
换作薛云是楚王的话,他肯定会选择有实质好处的里子。
何况面子还能赚回来,里子可就未必了。
“……我想恐怕还不止如此。”
薛云思索良久后眼睛都不由微微眯起,透出凌冽的寒光。
因为他陡然想到了一个更加可怕的事情。
以退为进,祸水东引。
一旦楚王向东海城割地求和,甚至主动退出中原争霸示弱。
如此一来难保膨胀起来的东海城会把目标转移到北境身上。
毕竟楚王已经退让,且重心都放在了伪朝身上。
那么东海城也能借此机会彻底解决北境这个后顾之忧,未来再与楚王决一死战。
当他把自己的猜想告诉吕望与柳何后,不出意外两人脸色都为之一变。
彼此思来想去,结果却找不出破解的办法。
因为这是赤裸裸的阳谋。
楚王打伪朝,东海城打北境。
各自先解决后顾之忧再进行决战。
相信东海城绝对不会拒绝如此诱惑的提议。
毕竟相较于伪朝而言,北境给予东海城的威胁与压力更大。
若是不能趁着北境还未成长起来前灭掉,未来恐怕都要尾大不掉了。
况且薛云麾下军队的战斗力可是有目共睹的。
戎人,晋王,楚王乃至京城叛军都是薛云的手下败将。
不久前才败给楚王的东海城可不觉得自己能强到哪里去。
眼下想要战胜薛云的唯一办法便是依靠兵力与后勤上的优势。
否则时间拖得遇久,东海城的优势越小。
“传我命令,给我把余贵喊来。”
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薛云第一时间便吩咐贾南把余贵带过来。
没过多久。
余贵匆匆忙忙地赶到了书房。
在看到屋里还有吕望与柳何在,同时感受到气氛上的凝重后,他也知晓有了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将军!”
“从明天起,让你麾下的斥候都乔装打扮一番,然后全部散出去密切关注东海城兵马上的调动情况。”
薛云没有废话直接命令道。
“属下遵命!”
余贵二话不说便领命了下来,也没有询问原因,“不知将军还有其他事情吩咐吗?”
“山民与戎人那边有什么消息吗?”
薛云想了想,还真有事情需要询问。
要知道余贵在山民中派出了大量的斥候探子,这些斥候探子在山民部落扎根下来后,一方面能随时掌握山民戎人的动向,另一方面便是指导帮助山民与戎人作战周旋。
“回将军,山民去岁入冬前照常对周边戎人部族发动了袭击,由于之前获得了将军赠与的大量武器装备,结果导致不少戎人部族损失惨重。
根据斥候回报,各大戎人部族准备在开春后集结兵马深入山林扫荡山民,避免山民危害过甚进一步壮大实力。”
余贵连忙回答道。
“让你的人同样给我盯死了戎人部族,任何有南下的行为都必须第一时间上报。”
薛云手指轻敲了一下桌面。
在他看来,山民对于戎人不过是疥癣之患。
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组织架构前,山民都无法在实质上威胁到戎人的安危,只能通过骚扰游击的方式对抗戎人。
如果戎人集结大军进山扫荡,山民是一点反抗之力都没有。
但薛云统治下的北境却不一样。
对于戎人而言,薛云才是戎人眼里最大的威胁。
一旦薛云的势力继续壮大下去,薛云是真有能力组织大军屠灭戎人。
如果东海城有意谋夺北境的话,必然会派人联系戎人一起出兵攻打北境。
而薛云要防的正是这点。
“是!”
等到余贵领命告退,薛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吕望,“吕长史,你可知聂陵如今身在何方?”
“回将军,请恕下官不知,若是将军想要寻他过来,下官必会想方设法。”
吕望确实不知道聂陵如今的下落,只是想要联系他的方法还是有的。
“好,我希望能尽快联系到他。”
薛云点点头没有并没有多说什么。
事实上他也有办法联系上聂陵,只是自己亲自找和吕望去找完全是两回事。
“下官遵命!”
吕望自然知道薛云为何想要寻找聂陵。
身为长明教的祭酒,他势必会知晓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消息。
即便是他都想向聂陵私下询问些事情。
尤其是伪朝内部的情况。
开春后不久。
伪朝内部的斗争都愈演愈烈,不停有兵马从四地调入都城。
而楚王在边界上集结的兵力也愈来愈多,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了前线。
东海城同样不例外,一直频繁地调兵遣将。
根据常驻幽都府东海城使者的说法。
他们针对的是楚王,没有其他的意思。
为此薛云在扩军后也给了他们同样的回答。
尤其是望北道的鹿门关,不知不觉间已经增派了八千守军。
同时广顺关的都尉暗中都收到了命令。
一旦发现东海城的兵马靠近,立刻率军撤回鹿门关。
小小的广顺关可抵挡不住东海城的大军。
甚至连鹿津渡口方面,薛云都派遣五千兵马前往驻守。
对外宣称自然是锻炼水师打击海盗贼寇。
不怪薛云如此紧张敏感。
万一东海城突然发起进攻,猝不及防下还真可能让对方一波给打到幽都府。
毕竟对方如今集结的兵力都超过了十万,如今仍旧有兵马不停调往中原。
换了谁不担心?
尤其是根据探子的汇报。
面对大军集结的东海城,楚王方面并没有派兵增援中原。
如果还看不出问题的话薛云的脑子都能捐了。
这天。
薛云终于等来了聂陵,而他则是跟着南方来的商贸船队一道来的幽都府。
据他所说,去岁他便已经回到了南方。
因为他们很早前便收到消息,知晓老魏帝的身体已经快不行了。
而老魏帝一死,内部必定生乱,不得不提早做好准备。
果不其然。
老魏帝驾崩后,各大世家便因为继承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即便聂陵不想掺和其中都不得不被迫卷入。
与其说是世家之争,不如说是派系之争。
如今伪朝内部有两大派系,一派主和,一派主战。
主和派只想偏安一隅,不想介入天下各方势力的冲突矛盾。
主战派却认为南方伪朝已经拥有争夺天下的实力,不甘心偏安一隅最后成为他人嫁衣。
由于人心思安的缘故,主和派一直长期占据上风。
只是主战派也不是吃素的,尤其军队不少将领都是主战派的人。
随着斗争的白热化。
聂陵有预感主战派会有过激的行为。
比如发动兵变。
所以得知吕望派人联系自己表示薛云想要见他后,聂陵立刻借此机会赶紧逃离了南方都城。
伪朝内部的情况同样瞒不过楚王,所以这也是他为何一直在边界集结兵力的原因。
一旦主战派发动兵变导致内部剧烈动荡之际,那么便是楚王南下吞并伪朝之时。
伪朝不是没有觉察到楚王的意图,甚至于边界同样增援了数万大军。
更何况伪朝都城汇聚了大量的兵力,即便前线失守,都城依然有足够兵力抵御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