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很愤怒,但也只能愤怒一下。
郑芝龙挂着个大明龙旗,但没有一颗炮弹姓朱。
要是能治郑芝龙的罪,北方根本丢不了。
每年两千万两银子进账,什么天灾平不了?李自成当初也不会下岗单干。
“福建水师叛逃者帮助女真人。”
这几个字将进攻天津卫炮舰的来历讲的清清楚楚,但又似乎没得罪任何人。
昨夜,聚仙楼死了几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为金陵水师准备的统领人选。
连夜就有人把消息送进宫里,所以崇祯后半夜没睡。
好不容易攒了二十几艘炮舰,结果人没了。这里面谁的嫌疑最大,恐怕是那郑家无疑。
但崇祯还是想问一问。
“赵总兵,若是金陵水师成军,你觉得谁最满意?”
来了,昨天夜里的事情,赵辰可是一清二楚。史可法没死,但那个水师统领没了。这件事不是他赵辰干的,那肯定就是郑芝龙干的。
后背还没干,这下又得湿了。
“回陛下,水师成立,拒敌于千里之外,百姓安宁,当然是陛下和万民都满意。”
崇祯手里拿着一卷书,这书有些古朴,应该是上古时某个竹卷孤本。那泛黄的皮色,犹如崇祯神色中的苍凉。
他是皇帝,本应呵护子民,其心也是如此。但不知从何时,万民已经动摇,开始怀疑君父,甚至走到了对立面。
“那你告诉朕!”崇祯的声音忽然冷峻:“谁,最害怕朕的水师成军!”
低着头的赵辰,身体不觉颤了一下,不知是装还是出于真的恐惧。
但赵辰清楚,这个金陵舰队,要说让人畏惧,那还有很多路要走。别说郑芝龙,就算天津水师,也不太把他放在眼里。
可这代表一种态度,代表崇祯在准备防你。
“回陛下,敌人最害怕!”
这个问题,最正确,又是最废话,崇祯很不满意,于是眼神猛的一冷。
“你抬起头来看着朕,然后告诉朕,谁是敌人!”
老脸有啥好看的,你这不是害人吗。
无奈的将脑袋微微抬起,刚刚接触崇祯那阴冷的眼神,赵辰直接把眼神聚在对方鼻尖上,否则说话要结巴。
见赵辰满面的惶恐,崇祯眼睛一眯,一道实质的冷光打向赵辰。
“赵总兵,你回答朕!”
“回,回陛下!”赵辰脑袋里转了十万八千个念头,最后还是没敢说出郑芝龙这三个字,“祸国殃民者,皆是敌人。”
这南京城里,能上台面的人中,绝大多数都知道刺杀史可法几人的幕后,就是那郑家。
毕竟新水师成立,分的就是东南沿海,那可是郑家的地盘。
这么简单的道理,赵辰怎么可能不知道。
崇祯心中的怒火瞬间喷涌,手中的竹卷啪的摔在地上,粉身碎骨!
“你在袒护,你在骗朕!”
欺君之罪,那可是百死不赎。
无论如何,必须立即熄灭对方的怒火。
“臣不是袒护,臣没有证据!”
这一句,却是赵辰来这里说的最大的声的一句。
“需要屁的证据,傻子都能看出来!”崇祯说脏话了,在自誉圣人之地的御书房。
起居注里面,少不了这一笔,但绝不会有郑芝龙三个字。
“陛下息怒!”
“如何息怒?”
“因为他怕了,他畏惧!”
气愤到挥舞袖子的崇祯,胳膊猛然停在半空,一道意外的神色挂在脸庞。
悄然几息,一口长气渐渐呼出,随之而出的,是那无处宣泄的怒火。
他想不到,赵辰居然会这么解释。但听着,好像有一些合理,又有一些让人舒适。
“给赵爱卿抬个凳子。”
老天爷,你这一高一低的,心脏不好得脑溢血。
檀木凳子过来的时候,赵辰不太敢坐,抬头看了眼送凳子的人,居然是王承恩。
一道宽慰的笑容从王承恩脸上,反馈到赵辰眼中,赵辰知道,今天这一关,算是过了。
既如此,坐就坐吧,让皇帝站着和自己说话,那可是未曾想过之事。鬼门关也闯了,算是奖励。
转身回去的王承恩,开始慢慢捡起地上的竹简,崇祯没去看,又重新从书架上拿了一本青皮纸书。
这次赵辰看清楚了,上面写着两个字——离骚。
屈原大夫的忠诚,天下没有一个皇帝不喜欢,包括逼死他本人的嬴政。
莫大的御书房又安静下来,连王承恩捡竹简也没有任何声音。
寂静让人不安,崇祯问话更是句句如走钢丝,赵辰好不矛盾,只好把眼睛看向前方的楠木大柱。
听说这柱子,朱元璋就把手拍在上面骂过人。
想什么呢,骂人?在这里掉了脑袋的也不知凡几!
“赵爱卿!”
声音轻缓了许多,赵辰也逐渐开始习惯这种氛围。
“臣在。”
“吴大总管现在兵锋北平,你觉得胜负如何?”
胜负也和大家没关系,人家吴三桂,就是冲着当皇帝去的。赵辰知道崇祯知道,崇祯也知道赵辰知道,但那是几百万两银子堆起来的关宁军。
换成谁,心里也好过不了,听说皇后为了凑军饷,连自己的陪嫁也捐了。
“吴总管赢不了!”
“赢不了?”崇祯并没有发怒,反而有些平静。
“广宁条约里,明确女真人不得踏过山海关半步。”
其实暗地下的意思,是不准女真人出山海关帮助吴三桂,崇祯门清。
“那又如何?”
“回陛下,关宁军无根之木,腐朽是必然。”
没有补给,是吴三桂最大的掣肘,现在关宁军已经和土匪无异。
“听说潞河两侧,民生凋敝,赵总兵在天津卫,犹如身临其境吧?”
这就扎心了,潞河两侧哪还有什么民生,除了兵,根本没有百姓。
“天津卫兵不足万,勉强为陛下守住几城,保住数万百姓有口饭吃,北方之乱,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是实话,赵辰心也不是铁打的,看着那些百姓亡于兵祸,他能安心?但又能如何呢,不自量力,只能徒增死伤,甚至让心血毁于一旦。
天津卫的情况崇祯知道,大明不仅没有给赵辰一文银子,反而要赵辰每月上供十八万两,还能奢求什么呢?
“告诉朕,此事该如何收场?”
谁也不知道如何收场,赵辰只能实话实说。
“静观其变,以待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