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爱国看着那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的“大团结”,整个人都懵了,下意识地连连摆手:“不行,不行!逍遥同志,这可使不得!帮赵建国盖房,是我们应该做的,怎么能再要您的钱呢!”200块大团结,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呢。不紧张,那是假的!!!
武逍遥却不容他拒绝,直接将钱塞进了他的手里,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高队长,你收下。这钱,不是我个人的,是组织上对困难同志的关怀。当然了,以后你们村子里面如果还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和我说,我这边,也能尽可能地向上级反映,帮助你们!!!”
“组织上的关怀”这几个字,如同一道金光,瞬间照亮了高爱国的心。他紧紧攥着那沉甸甸的200块钱,手心都在冒汗。他彻底明白了,这位武逍遥同志,不仅枪法如神,为人仗义,更重要的是,他做事滴水不漏,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萨心肠!!!
他不仅解决了赵建国的问题,还用这笔钱,堵住了所有可能非议的嘴,更给高家寨的未来,留下了一条可以随时求助的通路!!!
这一刻,高爱国看着武逍遥的眼神,已经不仅仅是敬佩和感激,更多的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对真正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者的绝对信服。他知道,今天遇到的这个人,将会彻底改变高家寨的命运!!!
当然,武逍遥在这里说“向组织上面反映”这句话,纯属自己胡诌的。毕竟,对于现在的情况,他可是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里是物资极度匮乏的70年代,别说国家层面,就算是城里像他那样的家庭,也都是在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
虽然不像60年代那样有大规模饿死人的惨状,但日子也绝没有好到哪里去,肉、油、布匹,样样都要凭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能见着点油星子就算过节了!??
而这些贫困的山区,情况与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有着七八分的相似,甚至更为艰难。指望组织能拨下专款来给一个“黑五类”盖房子,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他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看得很清楚,高爱国是个实在人,也是个讲原则的基层干部。你让他凭空拿一笔巨款,他会觉得烫手,会觉得欠了人情,甚至会因为这笔钱的来路不明而心生忌惮。但如果,这笔钱有了“名分”,哪怕这个名分是武逍遥临时赋予的,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组织上的关怀”,这五个字,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高爱国心中所有的枷锁!!!
这样一来,高爱国拿着这200块钱,就不再是收受一个陌生人的贿赂或馈赠,而是在执行一项“任务”。他可以心安理得地用这笔钱去购买木料、砖瓦,去给帮忙的村民们结算工分,去给赵小敏的父母重新盖一间像样的房子。他所有的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和正当的理由!!!
武逍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不想让一份善举,变成一份沉重的人情债,压在高爱国的心头。他更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打破这个小村庄原有的秩序和规则。他要的,是润物细无声,是用一种对方能够接受并且舒服的方式,去解决眼前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善良,更是一种高明的智慧。武逍遥看着高爱国那瞬间释然又充满干劲的脸,知道自己这番“胡诌”,值了!!!
再说了,武逍遥的要求也并不高,房子不需要太好,一间最普通的土坯房就可以!!!
土坯房,是这片贫瘠土地上最常见的建筑,可用不了多少昂贵的材料。到时候,让村民们去山坡上取些黏性最好的黄泥,再掺上切碎的稻草或者麦秸增加韧性,用水和匀,填进木制的模子里,用石夯一下下砸实。等太阳晒干,一块块结实的土坯就制成了。剩下的,就是些木料做房梁和门窗,这些在山里就地取材,花不了几个钱!!!
到时候,大家伙齐心协力,夯土为墙,架木为梁,苫草为顶,用不了几天,一间崭新的土坯房就能拔地而起!!!
但就是这样一间看似简陋的土坯房,对于赵晓敏的父母赵建国他们来说,那也是天壤之别!!!
它肯定要比现在他们住的那间牛屋棚要强上不止百倍!那所谓的“家”,不过是生产队废弃的牛棚,四壁是用歪歪扭扭的树枝和茅草扎成的,风一吹就“呼呼”作响,仿佛随时都会散架!!!
屋顶上更是千疮百孔,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晚上躺在床上,能透过缝隙看到天上的星星。冬天,刺骨的寒风从四面八方灌进来,屋里屋外几乎没有温差,一家人只能蜷缩在薄薄的被子里,瑟瑟发抖,感觉连骨头缝里都结了冰!!!
而新的土坯房,最起码,那厚达半米的土墙,就能挡住绝大部分的寒风,真正做到遮风避雨。屋里会有一扇能关严实的木门,有能透进阳光的窗户。干燥的地面上,不会再有潮湿的霉味和牲畜的粪便味。环境肯定也要强上太多太多!!!
那将不再是一个苟延残喘的栖身之所,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一个能让赵建国夫妇在劳作一天后,安稳睡去的地方;一个能让赵晓敏在寒冷的冬夜,不必再担心父母被冻病的地方。一个能重新燃起他们对生活希望的地方!!!
毕竟,高家寨是背靠着大山的村子,这既是他们贫穷的根源,也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山上的木材、石头,那可是比比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村民们眼中,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就是一座天然的宝库。需要梁木了,就上山去寻那些笔直粗壮的松树;需要石料了,就去山脚的河滩或者裸露的岩层,那里有无数被风雨侵蚀得恰到好处的青石!用来做地基!!!
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商品,而是唾手可得的资源。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点人力物力,再套上生产队里那几头最壮的老牛,将那些木材和石头从山里拉回来而已!!!
至于土坯,那就更简单了,完全可以就地取材。村东头那片黏性极强的黄土地,是祖祖辈辈打土坯、盖房子的“老地方”,那里的土质,是全村公认最好的!!!
再说了,他们高家寨生产大队的仓库里,就专门存放着用来打土坯的木制夯子和模具。那几块被岁月磨得油光发亮的枣木模具,和那个沉甸甸的、需要四个壮汉才能合力提起的石夯,见证了村里每一座新房的诞生!!!
高爱国心里跟明镜似的,只要他一声令下,请几个经验丰富的老手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过来帮忙,和泥、填模、夯土,那绝对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的事情!!!
等一排排土坯在夏日的骄阳下被晒得干透,散发出泥土特有的芬芳,新房的搭建工作就可以立刻开始。夯实地基,垒起墙体,架上梁木,铺上茅草........整个流程,高家寨的村民闭着眼睛都能走一遍!!!
从现在开始算,撑死三到五天,一间崭新的、带着泥土清香的土坯房,就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让赵建国一家,彻底告别那个不见天日的牛棚!!!
之所以必须耐心等待土坯晾干,这其中蕴含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最朴素也最关键的智慧!!!
打土坯的第一步,并非是直接用夯子,而是要用脚。村里的壮汉们会脱掉鞋袜,卷起裤腿,跳进和好的泥潭里,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将脚下的黄泥反复踩踏、揉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搅拌,更是一个用身体去感知泥土的过程,直到每一粒泥土都充分浸润,变得细腻而富有韧性!!!
随后,人们会将铡得短短的稻草,或是粉碎的麦秸,一把把地撒进泥里,再次踩踏均匀。这些看似无用的秸秆,就像是人体的筋骨,能将松散的泥土紧紧地“锁”在一起,极大地增加土坯的粘合力。否则,单纯用泥块夯成的墙,一旦遇到风吹雨打,就会像沙子一样,哗啦啦地碎掉,根本无法承重!!!
当泥料准备妥当,才会被填进木制的模具里。几个壮汉合力提起沉重的石夯,喊着整齐划一的号子,“嘿呦、嘿呦”地一次次砸下。每一次夯击,都伴随着“噗”的一声闷响,将泥料中的空气和多余的水分挤压出来,使其变得无比致密!!!
然而,刚刚用夯子打出来的土坯,虽然形状规整,但里面依然蕴含着大量的水分。它看起来坚实,实则外强中干。如果心急火燎地直接用这种“湿坯”去盖房子,那无异于自掘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