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的经历让他明白,老百姓的力量不可小觑。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舟,也能翻船。如果百姓活不下去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当年老朱就是靠这股力量推翻旧朝、建立明朝的。他知道创业维艰,所以特别担心这种动荡再发生。因此,他对老百姓向来很照顾。
不过,就算如此,朱雄英也清楚,大明百姓的日子其实也没好到哪去。皇帝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完全是两码事。在老百姓心里,只要能安心种地就满足了。至于朝廷嘛,在普通人看来,少管点事就是好事。
但对朝廷来说,这根本不可能。明朝刚成立时,北边游牧民族的威胁一直很大。为了长久安定,朝廷不得不常年派兵驻守边境。
打仗就得花钱,而这些钱全压在地方上,老百姓负担很重。即使现在国家富强了,朝廷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这些年朝廷一直在对外扩张,打仗需要大量粮草和人力,这些都得靠百姓供给。虽然明朝打赢了不少仗,也赚了些外快,但这些钱最后都进了国库,与普通百姓无关。
可以说,朝廷越强大,百姓的压力就越大。权力越大,对地方的控制就越严,老百姓受的压迫也就越深。要是朝廷能力稍弱些,情况或许还好一点。
天下的百姓啊,其实也没比以前差太多。
朱雄英对朝廷慢慢熟悉后才发现,原来朝廷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以前大家觉得皇帝很早就得起床,六点开早会,两小时后大臣们再去上班。可实际上呢?
听这说法时,朱雄英挺惊讶。心想:皇帝和大臣们原来这么累啊!做皇帝也不容易,还是当王爷舒服,什么都不用管。
可真接触老朱后,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皇帝确实要早起上朝,但上完朝还能回去补觉。毕竟皇帝没什么固定工作时间,想怎么安排都行。
而且啊,并不是每天都要上朝。就算是历史上最勤快的老朱,也不是天天上朝。要是皇帝不想上,就能歇一天。甚至有些皇帝一个月都没几回上朝,上朝次数就更少了。
很多人以为古代上朝就像学校开会一样,其实不是。朝廷不是讨论问题的地方,而是公布结果的地方。朝廷得到消息后,会让几个信得过的大臣商量,定下来后再公开宣布。
电视剧里那种大臣突然提议的事,现实中基本没有。
突然有人上奏,这种情况很少见。朝廷本来就有递奏折的规矩,就算有些大臣有问题,也能通过奏折解决,不会在早朝时突然开口。
历史上要是真有人像电视剧里那样随便提问题,结局一般都不好。毕竟朝堂上有那么多大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是都拿出来讨论,早朝根本开不完。
大家都挺讨厌这种拖堂的。朱雄英虽然一直在外面,但对朝廷的事也略知一二。按规定,大臣想在早朝发言要先向皇帝申请,得到允许才行。
其实早朝只是走过场,提议和解决方案早就定好了,只是走个形式说一下。正常情况下没人会真的讨论这些。再说,站在后面的臣子根本听不清皇帝说什么。
朱雄英明白后才意识到,很多事不过是做做样子,大家根本不知道皇帝具体说了什么。
可尽管如此,这些人还是装出一副听得特别认真的模样。
毕竟,在朱雄英第一次经历这样正常情况时,也是一头雾水。
他完全蒙了。
为什么呢?
因为朱雄英发现,有些大臣不停地点头。
好像在赞同皇帝说的话一样。
但皇帝根本就没说什么重要的内容。
等到他明白真相后,
就觉得那个场景真是搞笑至极。
实际上,这个时代根本没有普通话这种说法。
就连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也没普及普通话,只是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把中原全盘统一了。
这样一来,大家用同一种文字交流就容易多了。
然而,
华夏各地的语言却没统一。
不少来自不同地方的大臣说话口音很重,
其他人根本听不懂。
在朝堂上没法写纸条交流。
那些大臣说的话旁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如果让他们公开讲话,
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正因为如此,
古代朝廷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
有的大臣经常上朝,
却还不太认识皇帝。
因为低级官员只能站在最后面,
连皇帝长什么样都看不见。
很多时候朝会就走个形式而已。
所以一些大臣即使来了好多次早朝,
还是认不出皇帝是谁。
如今临安皇宫门口也差不多是这个状况。
很多人都不认识赵椹。
一是过去没人有机会接近皇帝,
二是赵椹一直待在深宫里,
更别提跟大臣们见面了。
今天他突然现身,
对临安城里的百姓来说挺新鲜的。
甚至有点不可思议。
现在竟然看到皇帝和宰相当面对峙了。
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有点期待。
以往皇帝被严密保护着,
老百姓根本没机会见到皇帝。
在临安城里,谁也没见过皇帝和大臣当众争吵的场面。过去皇帝出宫时,那些黑云都的侍卫总是密密麻麻地围着,老百姓根本看不见皇帝长什么样。
可现在完全不同了,黑云都的人少了很多,还分成两拨,保护皇帝的侍卫也不多了,大家都能站在远处看热闹。
赵基和贾似道正面对面站着,城里好多百姓和一些官员听说后都跑来看,围在外面指指点点。有人说:“皇帝到底会怎么做?这事真让人期待啊!”
也有人笑嘻嘻地说:“嘿,这贾似道以前不是挺横的吗?没想到也有今天,干脆让他死掉算了。”
旁边有人说:“你们不知道,我有个亲戚当初在朝廷做官,就是因为贾似道掌权,最后被他随便找个借口给贬了。那时的贾似道有多厉害啊,跟个小皇帝似的,谁要是敢惹他,全家都可能遭殃。”
提起贾似道,周围的百姓都很愤怒,大家都把生活中的苦日子归咎到他头上。
不少大臣也在人群中,虽然他们平时也不敢轻易招惹贾似道,但现在看到他失势,也跟着一起骂。
还有人说:“其实我只是普通人,贾似道的事跟我没关系,他的结局我也不在乎。”
旁边有人反驳:“你这话不对!贾似道害得咱们大宋现在这样,怎么能说跟他没关系呢?”
当年我们大宋的防线挺稳的,没出什么大事,要不是贾似道瞎折腾,咱们绝不会输,襄阳城也不会丢。那时大宋最富足,只要朝廷安稳,人人都能当上地主、衣食无忧。可就是因为他,军队顶不住蒙古人,后来才连着败。
打仗要花很多粮草钱,这些钱粮哪来的?还不是从咱老百姓身上搜刮的。这些年朝廷老向咱们要钱,弄得现在大家都穷了。
归根结底都是贾似道的错,要是他不任用亲信、迫害忠臣,大宋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很多人都被他坑过。现在看贾似道失势了,那些曾经遭他打压的大臣们,恨不得上去踩两脚。不少人开始对他群起而攻之,纷纷喊着让皇上杀了这个大奸臣。
谁能想到呢?刚开始他还权势滔天,朝中大多是他的党羽。焦山一战,他带着这些人全完了,只他自己逃命去了。如今朝中没人替他说好话,大家都恨他。
这贾似道也太不知好歹啦!他难道没察觉到自己已成了天下公敌?即便他真有起死回生的本事,一直躲着也就罢了,如今还敢露面,分明是找死。
今日这贾似道非死不可!这么多人都在这儿看着,我不信他还能逃得掉,更不信他能再次复活。
贾似道真是坏透了,纵观华夏千年历史,他绝对是头号奸臣。把我们大宋糟蹋成这般模样,无论如何都不能饶他。
最重要的是,他还刺杀了谢太后,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仅凭这一点,我就得把他杀了。
唉,要说这事有点儿尴尬。昨日听说谢太后被贾似道所害时,我恨不得拼上性命也要替她报仇。可今天才明白,原来谢太后竟是如此愚钝,临安最后的希望全靠她,结果她却把这点儿余地都败光了。
虽然这样说有些大逆不道,但我还是同意一个说法:当年明军刚到临安,单看士兵的气势就知道这支队伍不简单。甚至不用看他们打仗,只瞧一眼朱雄英那个皇帝,就能明白明军的实力绝非我朝军队能比。
尽管如此,百姓们提起谢太后时也觉得尴尬,但大家都一致认为贾似道该死。于是现场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
其实这事因谢太后遇害而起,赵椹决心抓住贾似道为太后伸冤,双方就这样对立起来。围观的人也都来了,想看看皇帝怎么处置贾似道。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些人也跟着激动起来,全都想让贾似道去死。
或许吧,在最开始的时候。
贾似道在临安城里做错的事可不少啊!
这时,人群中就传出了一种声音。
也有一些人,看着两边僵持不下的人,一直都没什么动静。
这些看热闹的,也开始有点担心了。
面对蒙古大军的进攻,现在的宋朝已经快撑不住了。
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
不用多久,宋朝就会彻底完蛋。
即便如此,现在的宋朝还在内斗中挣扎。
在蒙古大军攻破襄阳前,宋朝手里还是有几十万大军的。
不过都分散在各地罢了。
总的来说,大致分成了三部分。
一部分驻扎在四川一带,是用来防备蒙古军队绕到背后。
另一部分则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
第三部分嘛,就是宋朝的水军了。
这可是当时号称天下无敌的水军。
但话说回来,中原本来就没什么大的水域。
长江虽然算得上大江大河了,可跟海相比还是差远了。
宋朝虽然有不错的水军实力,但也找不到太多用武之地。
对当时的蒙古帝国来说,这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虽然长江沿岸的宋军根本挡不住蒙古大军,但蒙古人也没什么好办法对付他们。
毕竟,蒙古人的主力部队是骑兵。
然而,这些骑兵到了长江天险面前也束手无策。
以前蒙古人也曾拼尽全力突破了长江防线。
一度打到了长江南岸。
但迎接他们的却是惨烈的失败。
当蒙古军队渡过长江后,
宋朝的大军立刻乘船顺流而下。
瞬间就有无数的军队把蒙古军团团围住。
经历过这件事之后,
蒙古方面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除非能控制长江上游,否则就算占了长江下游再多的地方也没意义。
基于这个思想指导,
蒙古大军开始攻打襄阳城。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
终于攻下了襄阳城。
襄阳城失守后,宋朝的命运也随之转变。
接连几场大战的失利,
让宋朝的军队在战场上几乎全军覆没。
就在朱雄英的大军逼近宋朝之前……
临安城里,黑云都只剩五千多人。别说抵抗,连自保都困难。川蜀虽有驻军,但自身难保,还得守着家门,蒙古军压境,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当初朝廷对边防军本就存疑,连钓鱼城打了胜仗的将领都被陷害。现在连川蜀军都心灰意冷,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