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蔓月跟着进到屋里,就把自己此行的目的说了出来。
杨大娘还是第一次听见有人说,要请自己去当先生。
怎么听着这么不靠谱呢。
“张小娘子,你办女学是好事,可你真的确定要让我去教她们绣花吗?我可不识字。”
“教她们识字的有其他人,大娘,你只需要教她们绣花就可以。
在教学期间,每个月给您开的工钱是三两银子,等到日后开绣坊,咱们再算分红,每个月给您一成分红。
若是您帮忙管理,每个月再给您分一成分红,您看看怎么样?”
这条件确实很诱人。
她从小就开始学绣花,自己在这方面也很有天赋。
可惜的是,她的女儿并没有遗传到她的天赋,连几个孙女,也是天赋平平。
她心里也很着急,怕自己的技艺失传。
更重要的是她上了岁数,眼睛越来越不好了,不知道还能坚持绣多少年。
可家里的吃穿用度,都是她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自己这些年少绣点刺绣,家里的生活条件已经慢慢下降了。
若是自己以后拿不动针线,还不知道家里会怎么样呢。
若是开一家绣坊,自己能拿到分红,就算家里人再不成器,也不至于会被饿死。
“张小娘子,你不是开酒楼吗,怎么忽然想要开绣坊?”
张蔓月笑着说道:“不瞒您说,能赚钱的我都想干。
家里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不多挣一点,填补不了这份亏空。”
“你先让我想想,我好好想一想。”
在屋外偷偷听她们谈话的大儿媳妇着急了,这还要想什么,直接答应下来就是了。
张老板这么大一个老板,还能骗她们不成。
他们不用出钱,只需要婆婆教别人绣花,就能拿到两成的分红呀,而且还可以自己管绣坊,这是多好的事。
说句难听的,以后她动不了了,把绣坊交给后辈来管,他们都不愁吃喝了。
她用手肘捅了捅自己丈夫,压低声音说道:“娘还犹豫什么,这么好的事她怎么就不答应下来,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大儿子也觉得这是个好事,但他在家里一直听母亲的。
娘要考虑考虑,也是慎重的一种表现。
“娘考虑清楚也是好事,开铺子可不是一件小事。”
大儿媳妇翻了个白眼,“又不用娘出钱,以后就算亏也亏不到咱们头上,要是赚钱了,咱们家可就能跟着享福呢。”
大儿子想想也觉得这话有道理,可他们不能替娘决定呀,一切还是得以娘的意思为主。
谁知道这时候,他媳妇儿推了他一把,“你进去跟娘说,咱们就接下这个生意。
咱们家现在什么光景,你又不是不知道,要是再这样下去,咱们家可都要吃不上饭了。”
屋子里,张蔓月也从各个方面劝杨大娘。
杨大娘沉默了一会儿,问道:“张小娘子,刚刚你说女学还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张蔓月知道她态度松动了,笑着说道:“是呀,女学只收女孩子,我们除了教孩子们读书认字,还教孩子们各种手艺。
像是教孩子们做饭,做糕点,学医术,等孩子们学会了,出来直接就能找活儿干了。
束侑也不贵,一个月就一百文钱,包吃两餐,中午在女学休息。”
杨大娘简直不敢相信有这么好的事,能读书,还能学手艺,关键是束侑还便宜。
一百文钱,估计连孩子的伙食都不够吧。
“我家里有四个孙女,我是不是可以把她们送到女学去?”
“可以呀,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边的先生很细心,也很耐心,肯定会好好教她们读书认字的。”
“我能去看看吗?”
张蔓月求之不得。
她要是去看了实地,张蔓月感觉自己更有信心能说服她。
她驾着车,把杨大娘载到女学去。
刚刚进门,就听见稚嫩的读书声,声声入耳,听得人心振奋。
她们进到里边,看见先生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下边一溜儿都是女孩子。
杨大娘站在窗户旁边看着孩子们念书,仿佛见到自己孙女坐在下边一样,越看越觉得满意。
没过多久,下课钟声敲响了,孩子们跟夫子道别,就去食堂准备吃饭。
张蔓月也带杨大娘去食堂看了看,杨大娘惊讶地发现,居然还有肉吃。
一个月一百文钱的伙食费,居然能有肉吃。
她开这个女学得亏多少钱呀。
孩子们看见张蔓月过来,一个个兴奋地叫着“月月姐”“月月姐姐”,叽叽喳喳,听得张蔓月脑仁都疼了。
“好了好了,大家都吃饭吧,饭菜都快要凉了。”
孩子们嘻嘻哈哈,吃着自己碗里的食物。
张蔓月也打了饭菜,让杨大娘尝尝。
杨大娘跟孩子们坐在一块儿,看见孩子们大口大口吃饭,终于下定决心,她要跟张蔓月合作。
张蔓月自然是高兴的,这也算是她们女学迈出去的一大步。
她把杨大娘送回家之后,去了一趟善堂,把稿子还给嫣红。
嫣红看着她的标注,越看越觉得惊讶,她怎么能想到这么好的主意。
“张小娘子,你说的这个故事,可比我写出来的精彩多了,要是你自己写,肯定比我写得好。”
张蔓月:“你别这样说,还是你写得好些,我只是随便修改。
你要是觉得我提的意见有可取之处,就按照上边说的修改修改。
要是觉得我说的啰嗦,你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就行,不用管我的意见。”
“张小娘子,你提的意见都极好,我就按照你说的改一改,然后给众姐妹看看。”
“那行,我就先去忙活自己的事了。
我已经找到一个刺绣的师父,等我找到地方,你们大家都可以搬过去,好好学习刺绣了。”
嫣红很惊讶,“还要搬走吗?”
张蔓月点头,“善堂收留无家可归的人,既然你们大家有事可做,最好还是搬走,把地方腾出来给有需要的人。”
大家听见她这么说,都没什么意见。
她们并不是觉得这地方有多好,只是自青楼出来之后,就一直住在这个地方,有些习惯了,才不想搬走。
不过张小娘子说得有理,她们不能一直住在这个地方。
张蔓月去看了那个小婴儿,孩子已经好了很多,人醒过来了,会对人笑了,喝奶也喝得香甜。
她放心下来,就去找牙人,拜托他帮忙找地方。
那牙人办事十分尽心,找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一处符合她要求的宅子。
张蔓月带着杨大娘过去看,杨大娘对这个地方也很满意,他们就这么定下来了,先租三年的时间。
把宅子打扫好,姑娘们就搬进来了。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没想到杨大娘却来找张蔓月,打算撂挑子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