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恒大军踏入司隶地界,沿途那些残存的郡县守军,听闻云中精锐抵达,无异于久旱逢甘霖。
不少地方官吏狼狈不堪,带着仅存的丁点兵卒,仓皇前来拜见,几乎是涕泪横流,哭诉黄巾贼的残暴,恳求陆恒发兵救援。
他们将陆恒的军队视作从天而降的救星,言辞间充满了绝望与期盼。
陆恒安抚了这些地方官员,却并未被他们的慌乱所影响。
他没有选择急匆匆地直扑洛阳,那座被数十万黄巾军围困的帝都,此刻定然是龙潭虎穴。
根据暗卫早已渗透司隶各地传回的情报,以及沿途收集到的讯息,陆恒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决定先从外围着手,清剿盘踞在司隶东部和北部的黄巾分支。
这些分支虽然人数众多,却是黄巾主力在外围的触角与耳目,剪除他们,既能削弱黄巾军的整体声势,也能为后续进军洛阳扫清障碍,更能练兵,并进一步了解黄巾军的作战方式。
帅帐之内,陆恒手指在司隶地图上缓缓移动。
“黄巾主力围困洛阳,其外围必然空虚,但亦有众多分支袭扰州县,充当耳目。”
他抬起头,看向帐下诸将:“我意,将大军分作数部,主动出击,扫荡司隶东、北两面之黄巾。”
命令随即下达。
黄忠领第一军一部,关羽领第二军一部,张辽与凌操亦各领一军,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清剿任务。
这三万大军,并未集中一处,而是化整为零,又能在关键时刻相互策应,如同一张大网,向着那些散布在乡野间的黄巾分支撒去。
云中军特有的精良装备,如大秦铁骑的马铠、玄甲军的坚固甲胄,以及征北军犀利的远程武器,配合上各部将领纯熟的战术指挥,将是这些乌合之众的噩梦。
这些黄巾分支,正如陆恒所料,其构成复杂,多是活不下去的农民被裹挟其中,虽号称数千乃至上万,实则缺乏起码的军事训练,更无严密的组织。
他们凭借一股血勇和人多势众,在地方上或许能逞一时之凶,但在陆恒麾下这些百战精锐面前,便显得不堪一击。
黄忠所部,最先与一股号称五千人的黄巾贼遭遇。
那股黄巾贼占据了一处狭长的山谷,谷口设下简陋的栅栏,自以为万无一失。
黄忠不急于进攻,而是命士卒潜入山谷两侧高地,弓弩手早已引弦待发。
待那股黄巾贼察觉到汉军踪迹,鼓噪着从谷内冲出时,迎接他们的,是漫天呼啸的箭雨。
第一军的弓箭手,皆是百里挑一的好手,箭矢精准而致命。
山谷内,黄巾贼如同被割倒的麦子一般,成片倒下,哭喊声、惨叫声响彻山谷。
不过半个时辰,这股黄巾贼便已溃不成军,残余者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另一边,关羽率领的骑兵,则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上,与一股试图流窜劫掠的黄巾贼迎头撞上。
那青龙偃月刀在关羽手中,仿佛有了生命。
他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刀光闪烁之间,便是人仰马翻。
玄甲军骑兵紧随其后,如一道黑色的铁流,凶猛地切割着黄巾军的阵型。
黄巾贼众哪里见过这等阵势,许多人甚至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只凭着一腔血气,转瞬间便被冲得七零八落,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关羽率军追亡逐北,直至将这股贼寇彻底歼灭。
张辽与凌操所部,亦是捷报频传。
他们率领的军队,不仅作战勇猛,更重要的是军纪严明。
每到一地,秋毫无犯,对于那些被黄巾裹挟的百姓,只要放下武器,便不再追究,甚至还会分发一些粮食。
这与那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黄巾贼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赢得了不少地方百姓的拥护。
许多百姓甚至主动为官军提供黄巾贼的动向。
陆恒亲率中军,坐镇于一处收复的县城之内,居中调度指挥。
他的帅帐,便是整个清剿行动的中枢。
暗卫如同他无形的眼睛和耳朵,不断将最新的情报汇总而来。
黄巾军在各地的分布、大致的数量、头目的名号,甚至一些营地的简陋布置,都渐渐清晰地呈现在陆恒面前的沙盘之上。
他根据这些情报,及时调整各部兵力部署,指挥他们协同作战,避免了被动挨打,也使得清剿效率大大提高。
短短半月时间,陆恒所部,在司隶东部与北部地区,便与大小数十股黄巾分支接战。
凭借着精良的装备、严明的军纪以及高超的战术素养,云中军几乎是摧枯拉朽般,取得了连场大胜。
斩杀的有名有姓的黄巾小帅、渠帅便有数十人,歼灭的黄巾乱兵,据不完全统计,已达三万余众。
数座被黄巾贼占据的县城,重新回到了汉军手中,大批被裹挟的流民得到解救。
一时间,陆恒麾下兵锋所指,黄巾逃窜,“陆”字帅旗在司隶东、北部地区,成为了那些小股黄巾贼闻风丧胆的存在。
看着堆积如山的黄巾贼首级和雪片般飞来的捷报,陆恒脸上并无太多喜色。
他深知,这些不过是开胃小菜。
真正的硬仗,还在洛阳。
他当即下令,将此次清剿的部分黄巾贼首级,以及详细的战报,整理成册,派遣快马,星夜兼程送往洛阳,向朝廷报捷。
一来是表明自己勤王之功,二来,也是要让洛阳城中的某些人看看,他陆恒,和他麾下的云中军,究竟是何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