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的战云正浓,辽军的铁骑与力羯苍穹的锐卒正开始对峙起来,刀剑未鸣,杀气已漫过蜀道。
而千里之外的大周都城建康,暮雨潇潇中,太傅楚随的府邸深处,聚集起来了朝堂中的楚家党的官员们,密谋着一件事。
偏厅内烛火如豆,映着楚随那张布满忧色却难掩锋芒的脸。
他端坐于上首,指间摩挲着一枚精美的核桃,目光缓缓扫过厅内十余心腹……有掌管吏部选官的侍郎,有统领京营兵力的校尉,还有能自由出入内宫的内侍省总管。
这些人,是他在上位后,一步一步提拔起来的“楚家羽翼”,也是他今日谋事的底气。
“诸位可知,如今巴蜀烽烟再起,北方段豪虎视眈眈,荆州江陵王杨杰拥兵自重,我大周已是危如累卵?”
楚随率先开口,声音压得极低,却像一块巨石砸在众人心上:“可这危局的根由,不在外患,而在朝堂……在那位端坐龙椅的陛下,杨文熙!”
他猛地攥紧核桃,指节泛白,语气里添了几分痛心疾首:“陛下痴傻多年,连批阅奏疏都需内侍念诵,遇着外邦使节来访,竟当庭抢夺贡品,笑闹不止,这是何等有辱国格!”
“诸位回想,当初天下大乱,先有贾后专权乱政,后有八王争权相杀,再到李宋兵变祸乱中原,哪一件不是因陛下失德、无法掌控朝局而起?”
“若陛下是个心智健全的君主,能辨忠奸、掌权柄,我大周何至于落到今日这般,只剩半壁江山的境地!”
这番话,字字句句都戳中了众人的心事。
其实作为皇帝,杨文熙,是不合格的,但是作为一个人,他其实是蛮不错的,他没有下达任何一个,祸国殃民的命令。
另一方面,那些事情,其实和杨文熙的关系不大,若是贾念芙不杀太子,八王也就没有作乱的理由了。
此刻听楚随的话,让人忍不住低叹,有人悄悄点头,众人还是认可楚随的话,毕竟总不能说,这天下的混乱和他们这群名士有关系吧?
楚随见状,知道时机已到,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话锋陡然一转:“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不可有失德之君。”
“为保大周社稷,为护我等身家性命,我意已决……另立新帝,择一位聪慧仁厚、能承天命的君主,扶他登基,重振朝纲!”
“另立新帝?”
有人低呼出声,虽早从楚随的话里听出端倪,可真当他说出口,还是让人心头发颤。
换帝是灭族的险事,一步踏错,便是满门抄斩的下场。
厅内顿时陷入沉默,有人低头捻着袖角,有人悄悄与身旁人交换眼神,显然都在权衡利弊。
楚随也不催促,只是将目光投向坐在左手第一位的胡渊。胡渊是当朝太尉,虽在朝堂上位列“二号”,可比起手握重兵的北方李黎、荆州杨杰,终究是“文臣太尉”,无实权兵权,因此对楚随愈发依赖,成了其势力中最核心的“干将”。
楚随微微颔首,语气带着几分期许与试探:“胡太尉,你心思缜密,且说说你的高见。”
胡渊立刻起身,对着楚随躬身一礼,随即转身面向众人,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太傅所言,正是为大周社稷着想,臣深以为然!”
“当今陛下失德,难承天命,立新帝势在必行。”
“而纵观宗室子弟,唯有皇长子杨昌,可当此任!”
“杨昌?”
这话一出,厅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
众人皆清楚,杨昌虽是杨文熙的儿子,却是楚随的亲外孙,今年才刚满八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童。
让一个八岁稚子登基,与让痴傻的杨文熙继续当皇帝,有何区别?不过是换了个“傀儡”罢了。
可没人敢把这话说出口。他们看着胡渊一脸“大义凛然”的模样,再看向楚随嘴角那抹若有似无的浅笑,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楚随要的,从来不是“聪慧的新帝”,而是一个能被他牢牢掌控的“幼帝”。
杨昌年幼,登基后必然需要“太傅监国”,到时候楚随便可名正言顺地总揽朝政,任免官员、调遣兵马,全由他一人说了算。
更重要的是,杨文熙虽痴傻,却仍有几分本能的“帝王警觉”,宫内还有一批老臣念着先帝恩情,还有欧阳通在临走之前的布置,暗中继任他,与楚随处处作对。
唯有除掉杨文熙,扶杨昌登基,楚随才能彻底扫清障碍,真正成为大周朝堂的“无冕之君”。
“杨昌公子虽年幼,却是陛下嫡脉,名正言顺。”胡渊像是没看见众人眼中的疑虑,继续说道:“且公子自幼在太傅府中长大,由太傅亲自教导,聪慧过人,三岁能诵诗,五岁能写字,日后必是英明君主。”
后面的这些话,众人都是嗤之以鼻,三岁能读诗,五岁能写字,你说是就是咯?
“如今先让太傅监国,待公子成年亲政,我大周必能重回盛世!”
这番话,算是把楚随的心思摆到了明面上……扶外孙登基,自己才能怎知意义上的扫清中央障碍,彻底监国。
厅内众人对视一眼,心中已有了盘算:跟着楚随干,若事成,便是“定策元勋”,加官进爵、世代荣华唾手可得,若失败,便是谋逆重罪,满门抄斩。
可他们都是楚随的人,早已绑在一条船上,根本没有退路。
另一方面,这建康朝廷内,还有谁能和楚随作对呢?宫中基本上都是楚随的人,其实做这个事情,是必然成功的。
一名内侍总管率先躬身:“老奴愿听太傅差遣,必能打通内宫关节,为新帝登基铺路!”
“末将也愿率京营将士,护卫太傅与新帝!”京营校尉紧随其后。
众人纷纷表态,厅内的犹豫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楚随看着眼前的场景,嘴角的笑意终于彻底绽开。
他站起身,举起案上的酒杯,对着众人说道:“诸位与我同心,必能成此大业!”
“待新帝登基,我必奏请陛下,论功行赏,让诸位与我一同,共掌大周江山!”
众人齐齐举杯,酒杯碰撞的轻响,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
没人注意到,楚随眼底深处,那一闪而过的、对至高权力的贪婪……这场以“救国”为名的密谋,从始至终,都是他为自己编织的权欲棋局。而痴傻的杨文熙、年幼的杨昌,不过是他棋局中的两枚棋子,随时可以被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