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节愍太子庙乐章之四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送文舞出迎武舞入
邕邕阐化凭文德,赫赫宣威藉武功。
既执羽旄先拂吹,还持玉戚更挥空。
以下是这首诗的生僻字注音、注释和译文:
生僻字注音
? 邕:yong
? 阐:chǎn
? 旄:máo
? 戚:qi
注释
? 邕邕:和乐的样子。
? 阐化:阐扬教化。
? 文德:指以文教礼乐等治理国家的德政。
?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
? 宣威:宣扬威力。
? 羽旄:古时的一种军旗,旗杆上装饰着羽毛。
? 拂吹:轻轻吹起,这里指演奏乐器。
? 玉戚:玉制的斧形兵器,这里是舞者的道具。
译文
和乐地阐扬教化依靠文德,显耀盛大的宣扬威力凭借武功。舞者们手持羽旄先演奏起乐器,接着又手持玉戚向空中挥舞。
在历史的漫漫长卷中,唐代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而在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里,祭祀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传统,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对国家命运的祈愿,以其庄严肃穆的仪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唐代社会精神信仰的重要基石。《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送文舞出迎武舞入》这首诗,犹如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祭祀现场的大门,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领略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治国理念以及祭祀仪式的庄重神圣。
“邕邕阐化凭文德,赫赫宣威藉武功”,诗篇开篇,便以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唐代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邕邕阐化凭文德”,“邕邕”一词,本意为和谐、美好的声音,在这里,它象征着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而这种和谐的实现,依靠的正是文德的力量。在唐代,儒家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文德代表着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化、礼仪规范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通过推行文德,统治者希望能够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社会风气变得淳朴善良,人们之间和睦相处,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赫赫宣威藉武功”,“赫赫”形容声威盛大、气势磅礴,而国家的威严和安全,则离不开强大的武功作为支撑。武功,涵盖了军事力量的建设、战争的指挥以及边境的防御等方面。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强大的武功是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国家的实力和威严。此联通过对文德与武功的简洁而有力的描绘,清晰地展现了唐代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这种理念不仅体现了唐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也为唐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既执羽旄先拂吹,还持玉戚更挥空”,诗人的笔触由此转向祭祀仪式现场的舞蹈表演,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既执羽旄先拂吹”,在祭祀仪式中,文舞的舞者们手持用羽毛装饰的旗帜,身姿轻盈,动作优雅。他们首先进行拂动的动作,那轻柔的拂动,仿佛是在传播着文德的教化,如春风拂面,温和而又有力。羽毛旗帜在风中轻轻飘动,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象征着文德的潜移默化和深远影响。“还持玉戚更挥空”,紧接着,武舞的舞者们登场,他们手持玉制的兵器,动作刚劲有力,气势恢宏。玉戚在空中挥舞,划出一道道凌厉的弧线,仿佛是在展示着武功的威严与力量。这些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感,他们的眼神坚定而自信,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国家的强大和不可侵犯。通过对这些具体舞蹈动作的细腻描写,诗人将文德与武功的象征意义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祭祀仪式中那庄重而神圣的舞蹈表演。这种对文德与武功的象征性动作的描绘,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理念的崇敬之情,也进一步凸显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神圣,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祭祀在唐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