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秦云东并不在中安市警局。
此时的他正坐在位于省城的省厅会议室内。
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十余人,除了主持会议的省厅常务副厅长外,还有来自全省刑侦、法医、毒物化验等领域的着名专家。
投影幕布上正展示着前市委书记魏春明厚厚的病历扫描件、各种化验单影像等庞杂资料目录。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正在做鉴定结果的报告:“我们对魏春明同志入院前后所有的医疗记录,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样本的留存数据进行了回溯性分析,并没有发现任何已知的毒物成分。从掌握的医学证据看,无法支持‘中毒’这一结论。临床表现为典型的高血压引发的急性脑干梗死,影像学特征和病程发展都符合心脑血管意外的规律。”
老专家还有特别之处,他们为了慎重起见,特意邀请国内顶尖毒理实验室协助调查,得出的结论和省厅一致。
另一位负责痕迹检验的专家接着汇报,他们对魏书记发病前一周内可能接触的所有物品、场所进行了地毯式复查。
复查范围包括魏春明的办公室、家里、常去的活动室、专车等环境,饮用水、茶叶、服用的常规降压药,也都经过反复检测,同样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注射针孔、粉末残留、特殊气味源。
因此痕迹检验组也得出结论,从物理痕迹上,没有找到任何指向蓄意投毒的证据。
随着两位专家报告结束,会议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有人就此提出疑问,既然魏春明可以排除中毒和外力作用,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欧阳元的指控不实。
要么是他为了立功赎罪在撒谎,要么是把丁苗雨威胁他的话当真。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秦云东。
只要秦云东对结论认可,魏春明疑似中毒的案子就可以终结调查。
秦云东想了想,身体前倾打开了麦克风开关:
“各位专家辛苦了,我代表省处置组向同志们这一周来夜以继日的工作表达慰问。我相信专家们严谨的专业能力,按说我应该同意终止调查,但根据逻辑推理,我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啊。”
秦云东握着手里的笔轻轻点了点手边的材料。
他介绍了中安市全面推行土地证券化融资的过程,以及天域公司案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而关键推动者就是魏春明。
之前有人猜测,魏春明的高血压是因为在会议上和佟阳发生了激烈争吵导致。
也有人揣测,魏春明肯定在大搞基础建设工程中捞取了巨额好处才会心虚导致血压升高住院。
但是,其中有些疑点无法解释。
其一,魏春明一直很注意保养,多年的健康检查都显示他的血压血脂维持在正常水平。
魏春明和佟阳不合已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两人经常在各种会议上相互攻讦,怎么可能因为一次吵架而突然患上高血压。
经过处置组和省纪委的核实,基本排除了魏春明存在经济问题,那又何来魏春明是担心被处置组追查而血压升高入院抢救?
况且,魏春明生病的时间点非常诡异。
就在秦云东出任处置组的组长,正要赶赴中安市的时候,魏春明突然血压升高到脑梗昏迷,这似乎太过巧合。
“正是因为有以上疑点,魏春明的病情无法自圆其说。但只要先假定魏春明是中毒,那么很多疑点就能得到完美解释。因为魏春明在中安市金融创新中的重要位置,掌握了大量非常重要的线索,可以让几十家投行和投行后面的势力违法乱纪的问题被揭开,所以有人迫不及待要让他闭嘴。”
秦云东环视在座的众人,诚恳地请大家对他的推测做出批评指正。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
秦云东虽然没有证据,但他怀疑的逻辑肯定是成立的,想要给秦云东合理的解释非常困难。
“秦书记,诸位,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位龙都来的国安系统老专家陈淮,缓缓放下手中的保温杯。
他突然要发言,全场的人不由都坐直了身子,用崇敬的目光看向陈淮。
陈淮已经七十多岁,作为国内顶级的毒物化验专家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一直作为国安部门的顾问,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年轻专家学者,因此备受行业内的尊重。
这次陈淮来省城,原本是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正好赶上了魏春明案子研讨,于是受省厅邀请列席会议。
“我因为对此案不熟悉,所以一直旁听没有发言,现在就秦书记提出的疑点,发表一下我不成熟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陈淮先谦虚地说了开场白,接着才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纯粹的刑事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角度看,省厅的结论很严谨,毫无瑕疵。但是从秦书记的逻辑学观点看,的确无法进行合理解释。那么,是不是存在一种可能性,有些不为人知的技术超越了现有医学鉴定技术呢?”
陈淮摘掉老花镜,用镜布慢慢擦拭。
众人都诧异地看着他,但似乎都认可陈淮提出的假设。
“我参与或了解过一些……‘悬案’。某些身份特殊的人物突然患病或死亡,临床表现均是疾病所为,但发病时机、背景又存在诸多不合常理的疑点。只不过动用一切手段检测,就是找不到毒理证据。”
陈淮随口举了几个例子,让在座的人都脊背发凉。
他们也听说过这些看似巧合的突然离世,导致无法继续侦办的案件,现在和魏春明的案子比较,的确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我也有秦书记类似的想法,假定悬案中的死者是死于他杀,逻辑就能完美自洽。于是我也做出过推论,会不会有人研发出一种技术,利用基因片段、神经递质、放射性元素,甚至是某种高段位的生物武器杀人,可以实现不留痕迹地消失在人体内或自然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