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长春走出农技站三层红砖小楼的时候。
与此同时,我们的林川同志正坐在赵铁军对面,一言不发。
办公室里的挂钟“咔嗒咔嗒”响着,桌上那杯茶水已经没了热气。
赵铁军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粗壮的手指不停地敲打着桌面。
“咋的了这是?”赵铁军终于按捺不住,瞪起眼珠子,“行不行给句话!哑巴啦?”
林川没好气地瞅了他一眼。
就这一眼,赵铁军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肩膀都塌了下来。
“我说林老弟,”赵铁军腆着脸,又给林川续了杯热茶,“你就当是帮大哥一个忙呗?”他搓着手,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来,“这事儿吧,我左寻思右嘀咕,没你不成!”
“唉——”
林川长长地叹了口气,手指摩挲着那份盖着大红章的任命书。
纸张很新,还带着油墨的味道,上面“红星第二军垦农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也难怪他这么为难。
任谁冷不丁地接到这样一份任命书,都会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
更何况,这份任命来得如此突然。
昨天他还是个普通农民,今天就摇身一变成了副场长。
窗外,几只麻雀叽叽喳喳。
林川的目光穿过窗户,越过重重山峦,落在那片广袤的草场上。
那里是鹿湖的一条分支水系,水草丰美得能掐出水来。
野鸭在芦苇丛中筑巢,鱼群在水下游弋,是开垦新农场再理想不过的宝地。
他摩挲着任命书上鲜红的印章,心里明镜似的。
这副担子重若千钧。
要在这片处女地上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建起一个全新的农场,其中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但更让他心跳加速的是,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二农场,是红星军垦农场即将开拓的另一片天地。
按照规划,它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拥有自己的生产体系和生活区。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二十年里,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时,这片土地或许能成为一方净土,免受那场即将到来的时代风暴的冲击。
想到这里,林川的指尖不自觉地颤抖起来。
“我说大哥啊,你啥都不跟我讲,拿出这张纸就让我接受,你让我咋整?”
林川埋怨一声,“你好歹给我说说,我具体要干啥?”
赵铁军闻言哈哈大笑,粗糙的大手重重拍在林川肩上:“你小子,果然我没猜错。”
他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卷泛黄的规划图,在桌上缓缓展开。
“喏,看好了。”赵铁军用烟斗指着图纸上标红的位置,“这片草场规划面积两万亩,头年要开垦出一千八百亩熟地。”烟斗又往下一划,“这块,给你划了一百亩试验田。”
林川凑近细看,发现图纸上还标注了宿舍区、仓库和农机站的位置。
赵铁军继续道:“第一年指标不高,粮食产量五十万斤,蔬菜自给自足就行。不过……”
他顿了顿,“你得搞个技术示范点出来。”
“技术示范点?”林川一愣,“啥意思?”
赵铁军端起搪瓷缸灌了一大口茶水,抹了抹嘴道:“老弟啊,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为啥选你?就冲你去年搞的三防大赛!”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工作日志,翻到折角的那页:“你看,老廖都给我交代得一清二楚,要不我给你读读?”
“哎呀不用不用不用……”
林川摆手拒绝。
廖长春和赵铁军从来都是穿一条裤子的。
他本来也没有打算瞒着赵铁军。
“实话跟你说,场党委会上讨论人选时,老张还推荐他小舅子呢。”
廖长春嗤笑一声,“就那个连麦子和韭菜都分不清的货色!”
转身从文件柜顶层取下一个牛皮纸档案袋,赵铁军郑重地推到林川面前:“这是具体的开发规划,你拿回去看看,我还是那句话,你最合适!”
“为啥我最合适?”林川接过档案袋,问道。
“我熟悉的人里面,就数你最有想法,干活最踏实。”
赵铁军目光炯炯地看着林川,“你脑子活,遇事不慌,农场要从零到一,困难重重,交给你的话,我放心!”他咧嘴一笑,“当然,你也放心,只要你肯干,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就一条,得给我干出个样子来!”
……
林川回到家中,已是月上柳梢。
他点亮煤油灯,昏黄的光晕在墙上摇曳。
那张任命书静静躺在桌上,鲜红的印章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他给自己倒了碗水,慢慢梳理着思绪。
窗外,夏虫的鸣叫时远时近。
两万亩草场,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能做的事情很多。
用堆肥技术和灌溉技术打造的高产田、能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温室大棚、机械化耕作区……
光是粮食生产这一项,只要让他放开手脚不受限制,就能提升一大截。
即便是他不懂,但可以利用副场长的职权,找农业专家来搞。
更大的蓝图在他脑海中展开:
草场可以发展畜牧业,引进优质种羊;修建水利工程,周边搞水产养殖,放养鱼苗;甚至可以考虑建个小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厂……
林川的眼睛越来越亮。
他想起了后世的许多技术:荷兰的温室技术、以色列的滴灌系统、美国的机械化作业……
虽然现在条件有限,但可以因地制宜,先搞些“土法上马”的改良。
他来到桌前,抓起铅笔在纸上飞快地画起来:
这里建沼气池解决燃料问题,那里搞个小型水电站……
笔尖突然顿住了。这些设想都太超前,得一步步来。
“先解决温饱,再图发展。”林川自言自语道。
第一年重点放在开荒和基础建设上,同时搞几个小型试验点。
等站稳脚跟后,再逐步实现那些更大胆的计划。
茶水已经见底,林川又续了一碗。
他还要盘算着要带哪些人过去。
除了赵铁军安排的老兵之外,姥姥全家他肯定要带过去的,还有刘三炮一家,狩猎队的几个兄弟,最好也能跟着去……
他越想越激动。
如果能把上官屯的父老乡亲都带过去,那才好呢……
还有索伦族!
想到这里,林川突然坐直了身子。
对啊,如果去了那里,离索伦族就更近了。
和索拉夫的那条线,也更方便了一些。
不过那些都先放一放。
当务之急,还是农场的规划。
他翻开赵铁军给的档案袋,在煤油灯下仔细研究。
两万亩农场,确实相当于一个小型公社的规模了。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完全可以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林川仔细盘算着:
按照规划,这里至少要容纳1500人左右。
核心区域要划分成几个功能区:
首先是居住区,得建200间左右的平房,还要配套学校、卫生所和供销社。
林川想起上次去县里开会时看到的苏联集体农庄图纸,那种集中布局既节省土地又方便管理。
生产区是重中之重。
1800亩熟地要分成几个作业区,每个区300亩,配备相应的农机和仓库。
他盘算着,至少需要30台拖拉机,但现在能争取到的可能不到10台。
畜牧区要放在下风向,规划200亩草场养牛养羊。
林川突然想到,可以借鉴索伦族的放牧方式,搞轮牧制。
最让他头疼的是基础设施建设。
两万亩的土地,光修路就是个大工程。
主干道至少要8米宽,能通行卡车;田间道也得4米宽,方便农机进出。
“这哪是农场,简直是要建个小城市啊。”
林川揉了揉太阳穴。不过转念一想,这样也好。
规模够大,才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等基础打好了,将来还可以发展加工业,甚至搞个小发电站。
他翻开笔记本,开始列清单:
第一批要迁入500人,主要是精壮劳力和技术骨干;第二批再迁入800人,包括家属和后勤人员;最后200个名额留给特殊人才。
这个规划要是能实现,不出三年,这里就会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家园。
林川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仿佛已经看到炊烟袅袅、麦浪翻滚的景象。
夜渐深,纳斯塔霞翻了个身。
他轻手轻脚地收起文件,却看到窗外的启明星已经升起。
新农场的轮廓在他脑海中渐渐清晰。
那里将是一个能实践新技术的地方,一个能让乡亲们安稳度日的所在。
只是……
林川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眉头微蹙。
要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还有很多难关要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