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结束后,平台发官方短片。
名为——《真实,才动人》。
最后一帧是谢沅珊在后台说的那句话:
“如果明天世界都静音了。”
“我们也能唱。”
深夜。
节目组一片欢腾,后台庆功酒摆了一桌。
易喆拉着谢沅珊走到角落。
他一手拿着纸杯,一手捏着她的指尖,轻轻道:
“这一场,很难。”
她看着他,眨了下眼。
“但我记住了你那句话。”
“什么?”
她贴近他耳边,低声道:
“听见声音就够了。”
他一愣,下一秒笑了。
“那你今晚,要不要听听我的?”
她没说话,只抬头吻了他一下。
“我听见了。”
灯还亮着。风还吹着。
他们的歌,也还在唱。
节目播完第四天,《文声计划》后台悄悄放出一个未公开的片段。
不是舞台,不是选手对话。
是一段——山南幕后创作特辑。
没有滤镜,没有背景音乐。
第一秒画面,就是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t恤,坐在录音棚地毯上,一堆散乱的词稿铺满了身边。
他抬头,冲镜头摆摆手:
“别挡光,我这边笔还没写完。”
镜头轻轻晃了一下,拉近他的本子。
纸张泛黄,边角折起,铅笔字歪歪扭扭。
他嘴里小声念着:
“哪怕一路孤独,也不代表错。”
他皱了下眉,又低头重写一遍。
画面一转,是深夜两点。
易喆坐在三楼临时录音棚,吉他横放在腿上,灯光从桌面暖黄地打下来。
一旁,苏栖初打着哈欠捧着热水壶,白落音趴在地毯上睡着了,嘴里还叼着歌词笔。
他没吭声,像怕吵醒她们。
只是轻轻调了一下旋律,又按下了录音键。
然后——
开口唱。声音很轻,但每一字每一顿都扣得很深。
像不是在唱,而是在往心里缝。
“我不是不怕摔,只是不想停。”
“我不是想赢谁,只是不想忘了我是谁。”
第三段画面,是他凌晨五点推门出去,一身薄卫衣,站在书屋院子里抽烟。
天色灰亮,风吹得树叶哗啦响。
他转过头看着镜头,说了一句:
“写歌,是为了提醒我自己。”
“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活得顺。”
“是活得——值。”
整段特辑,全长七分钟。
标题很简单:
《山南,写一首歌之前,他怎么过日子》
平台刚上线十分钟,评论不到两百。
但半小时后——高校群开始转疯了。
b大音乐系辅导老师第一时间转发,附上说明:
【下节课用这段开头。请所有学生提前看完。】
不止音乐系。
传媒专业也在刷:
【这是真正的创作纪录,不是所谓的“综艺制造感动”。】
【一个人拿琴和词过日子的样子,不是素材,是教材。】
接着——
#山南幕后特辑被大学选为教材#
#音乐教育要不要回归本真#
#听不懂修音但听懂他活着#
轮番登上热搜。
一周内,全国已有十七所高校公开发布课程通告:
【下期教学案例:《山南创作幕后》,请对照自身作品,对比“创作初衷”与“技术依赖”的差异。】
b大音乐系录音棚,课程开始。
讲台上,老师放下遥控器,转身看向台下几十个学生。
“你们知道他在这段视频里最重要的不是弹琴。”
“是他有一屋子词稿,但一张都没丢。”
“他敢让镜头拍他失败,拍他一句话改七次,拍他三天只睡三小时。”
“这不是浪漫。”
“这是活得真实。”
讲台下,有女生眼眶泛红。
有男生握紧了笔,第一次认真盯着歌词。
节目组收到消息那天,剪辑师愣了整整一分钟。
“我们没刻意煽情啊。”
“都是真拍的。”
助理红着眼看着后台数据,轻声说:“可能就是太真了,才打人。”
那天下午,山南正在工作室三楼修琴。
听完这个消息,他一边拧着琴颈,一边转头问谢沅珊:
“你说……我这些年写的歌,真有人听懂了?”
谢沅珊没说话。
她走过去,蹲在他身边,把那张剪辑用过的歌词本递给他。
纸角有点翘,最上面一行写着:
【自由,是你哪怕唱跑调,也有人拍手。】
“他们听懂了。”她语气淡淡,“因为你从没骗他们。”
他接过纸,轻轻点头:
“那我以后还敢写了。”
她笑:“你敢。”
“你有我。”
他没说话,只把手里那把琴慢慢调完音,靠在墙边。
两人一起站起。
她拍了拍他的衣摆:“晚上吃什么?”
“随你。”
“别说随我。”她瞥他一眼,“你又不吃香菜。”
他认真想了想:“那火锅?”
“行。”她点头,“我去叫人。”
走到门口,她忽然回头,问:
“喂,易喆。”
“嗯?”
“你是不是这辈子都打算不演了?”
他挑眉:“你不是早就知道?”
她勾了下嘴角:“那行。”
“你不演。”
“我给你留灯。”
他盯着她,像是那一瞬,有点热。
她没等他回答,径直转身下楼,背影干净利落。
他站在原地,握了下拳头。
轻声说:
“我只写真歌。”
“就够了。”
晚上十点。
后台收到最新一批剪辑申请函。
来自全国三十七所高校。
包括老牌音乐学院、独立艺术类高校、知名传媒学府。
申请内容一致:
【请求授权《山南创作幕后》片段作为课程教学研究内容。】
【主题方向:音乐教育与人文回归。】
官方平台当天发布公告:
【本期节目,不止是一场比赛。】
【它成为了一道——从音乐出发、通向生活的答案。】
受高校热议影响,《文声计划》节目组收到多封高校邀请函。
其中一封,落在了山南手里。
是江南艺术学院发来的。
邀请他作为“自由课”主创代表,参与校内“青年创作者座谈”。
时间——周五下午三点。
地点——江艺南区音乐楼多功能教室。
他拿着那封邀请函看了一眼,递给谢沅珊。
“我得穿正装吗?”
她没抬头:“你穿正装人家才不敢问问题。”
他点点头:“那我还穿老卫衣?”
“随你。”她轻飘飘一句。
“你穿条麻袋,他们也得请你进讲台。”
他说:“你嘴真甜。”
她翻了个页:“你靠真做,我靠真管。”
“咱俩真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