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遣将完,高楷看向一众文臣:“此战,由裴季、崔皓、狄长孙,你们三人,负责筹集、供应粮草辎重。”
“臣等遵旨!”三人拱手领命。
旨意一下,大秦军队这一战争机器,立马开动起来,蛛丝马迹落在各国细作眼中,急忙上报。
石重胤得知,吓得面如土色,直到再三确认,大秦兵锋指向吴国,这才稍稍放心。
至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误以为秦军来攻,只能打消兼并四国的念头,不敢轻举妄动。
即便得知大秦剑指吴国,也疑神疑鬼,暂时罢兵,以免中了高楷诡计。
他们尚且慌乱,处于风口浪尖的吴国,更动荡不安。
袁文焕大惊失色,一颗淡定佛心荡然无存,只剩深深惊惧。
虽然千百次设想秦军来攻,但这噩梦化为现实,仍让人如坠冰窖,不知所措。
见他六神无主,陆归蒙只得开口劝慰:“陛下不必太过忧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需应对得当,必能渡过此劫。”
袁文焕稍稍安定,忽又如坐针毡:“秦军此次来攻,足有二十万大军,皆是精锐,粮草辎重不缺。”
“反观我吴国,区区一道,数万兵卒,这该如何抵抗?”
殿中静默一瞬,恍若炸开了锅一般,七嘴八舌,个个惊慌失措。
钱惟治暗叹一声,连一国之君都如此惶恐,这让朝中臣子、军民,如何有信心?
“陛下,切不可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是……是!”袁文焕如梦初醒,“钱爱卿有何对策?”
钱惟治拱手:“杭州为我吴国新都,秦军进犯,必定直捣黄龙。”
“为今之计,必须召集湖、歙诸州兵马,拱卫都城。”
“钱爱卿所言极是!”袁文焕一迭声道,“就依此言。”
庾行简倏然开口:“陛下,金陵与扬州近在咫尺,秦军必不会放过,须得早做防备。”
袁文焕颔首:“传旨,让金陵留守江安善,小心提防,不得有误!”
“是!”
中书侍郎沈仁毅提醒道:“陛下,建、福诸州,是我吴国财赋重地,不可疏忽。”
袁文焕言听计从:“让福州刺史胡怀昌,谨守城池,不得掉以轻心。”
“遵旨!”
散朝后,金銮殿中,只剩袁文焕与寥寥数个小黄门,漏刻声嘀嗒作响,仿佛敲打在人心头。
不知过去多久,殿门轻启,安泰和尚迈步上前:“贫僧拜见陛下!”
“不必多礼!”袁文焕屏退左右,低声道,“大师,可有办法折损秦国之运?”
“贫僧无能!”安泰和尚摇头,“秦国坐拥两都十三道、千万军民,天柱已立,根基深厚,绝非法术神通可以摧毁。”
要不然,天下诸多道脉、佛寺,早就动手了,怎会等到现在?
袁文焕面露失望,忽又问道:“大师神通广大,能否对付高楷,让他折寿,甚至身亡?”
“陛下恕罪!”安泰和尚摇头如故,“贫僧虽有些法力,但对付不了高楷。”
此前,泾河龙君敖焦,暗中魇镇高楷,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闹得庙宇倾倒、信徒流失,更身受重伤。
若非魏国尚有几分国运,他早就天劫临身,魂飞魄散了。
那时,高楷只是秦王,还未登临九五,尚且难以对付。
遑论现在,秦朝鼎立,欣欣向荣,高楷天命所归,莫说施法暗害,甚至万法不沾身,根本靠近不了。
袁文焕长叹一声,只能掐灭这些阴暗念头。
见此,安泰和尚宽慰道:“吴国贤才猛将云集,虽然比不上秦国,但阻挡一时还是可以的。”
“只是一时?”袁文焕苦笑,“那之后呢?”
“阿弥陀佛!”安泰和尚宣一声佛号,无言以对。
沉默良久,他忽然开口:“陛下,倘若事不可为,您得早做打算。”
“天大地大,必有一席之地,可供容身。”
“天地虽大,免不了落入秦国掌控。”袁文焕摇了摇头,神色萧索,“朕又该往何处去?”
安泰和尚不以为然:“神州虽大,仍比不过汪洋大海。”
“远渡重洋,无论去琉球、高句丽,抑或倭国,必能延续家族。”
袁文焕陷入沉思。
……
武德元年、十月。
李元崇、刘兴宗率领七万大军,从洪州出发,来到宣州、宣城。
“传我军令,全军三分,分别在扬州江都、和州历阳、宣州宣城驻扎。”
刘兴宗迷惑不解:“节帅之意,莫非兵分三路,围攻金陵?”
杨州、和州、宣州,三座城池,恰好形成合围之势,把润州金陵夹在其中。
李元崇置之一笑,卖了个关子:“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先观察敌情,再作计议。”
“是……”
秦军调兵遣将,动静颇大,自然惊动吴军斥候,急忙上报。
金陵城内,江安善听闻军情,一时惊疑不定。
“李元崇兵分三路,莫非想围攻金陵?”
润州拢共九县,金陵、丹徒、延陵、江宁、句容、金坛、上元、溧水、溧阳。
虽然吴国都城南迁,但丝毫不影响金陵繁华。
这座北都,历经炀帝、袁弘道两位帝王扩修,足有八座城门。与长安一样,划分丹阳宫、皇城、外郭城,容纳数十万百姓,绰绰有余。
张真人沉声道:“不管李元崇有何诡计,金陵不容有失。”
金陵城守住了,其余八县都丢了也不要紧。反之,丢了金陵,则万事皆休。
江安善深以为然:“依真人高见,秦军如此排兵布阵,意欲何为?”
张真人思忖片刻:“恕贫道直言,李元崇有勇有谋,是一员帅才,即便在高楷麾下诸将之中,也是佼佼者。”
“惟有李光焰、许晋两人,可以媲美。”
“真人对他评价,竟如此之高?”江安善一时愕然。
李光焰是高楷麾下大将,与夏侯敬德齐名,获封郑国公,食邑一千三户。
许晋镇抚黔中道,为节度使,又兼任黔州大都督,沉稳老练、位高权重,深受高楷器重。
这两人威名远播,连吴国君臣也有耳闻。但这李元崇,为高楷效力稍晚,多少有些“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