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宣告灭亡之后,乌拉尔工业区成为了苏联残余势力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在这里,朱可夫与赫鲁晓夫迅速组建了临时政府,试图凭借这一重要的工业区域,延续苏联的命脉。
朱由检敏锐地察觉到,乌拉尔工业区绝不容有丝毫疏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这片区域犹如一座巨大的战争机器制造工厂,每个月都有大量的坦克和飞机从这里下线。倘若不能尽快将其攻克,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可夫和赫鲁晓夫领导的临时政府势必会凭借这些军备力量日益壮大,届时再想对付他们,难度将超乎想象。
所幸,以贝利亚为首的临时委员会出于自身权力稳固的考量,并不希望赫鲁晓夫和朱可夫的势力坐大,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贝利亚等人揭发了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参与谋杀约瑟夫的事实。这一重磅消息瞬间在苏联残余势力中掀起轩然大波,使得朱可夫和赫鲁晓夫丧失了继承苏联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其在内部的威望与支持度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大明王朝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展开各种诱降行动,向乌拉尔工业区的苏军许以优厚条件,试图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另一方面,派遣古德里安将军指挥精锐部队,对乌拉尔工业区发起猛烈攻击。在大明王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与心理攻势之下,乌拉尔工业区的苏军逐渐陷入绝境,看不到任何出路。经过两个月的顽强抵抗,终于在十月底,苏军选择集体投降。至此,大明王朝成功实现了对乌拉尔工业区以及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有效控制。
随着乌拉尔工业区的攻克,德明两国彻底掌控了苏联的局势,得以腾出手来,将大量兵力投入到其他关键战场。朱由检的目光,此时聚焦在了具有极其重要战略地位的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宛如地中海的咽喉,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当初,盟军正是借助英国在直布罗陀的军事基地,轻而易举地从这里进入地中海。他们向南迅速打到北非,向北则对南欧形成了巨大威胁。而在当时,大明王朝虽深知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性,却因种种苦衷,并未对盟军进入地中海的行动加以干涉。
原来,彼时的西班牙国内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势力,左右着西班牙的局势走向,这便是以佛朗哥为首的军官团势力。多年来,佛朗哥及其势力与英国暗通款曲,关系暧昧。正是由于佛朗哥的存在与默许,盟军才得以顺利占据直布罗陀,进而长驱直入杀进地中海。所以,在德苏明战争结束后,朱由检果断决定,要彻底清除佛朗哥的势力,将西班牙牢牢掌控在手中。
大明王朝迅速采取行动,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与政治手段,很快便将佛朗哥势力连根拔除。随后,在大明王朝的支持与推动下,葡萄牙 - 西班牙联合王国正式向盟军宣战。联合王国的军队士气高昂,迅速对英国在直布罗陀的基地发起猛攻,并成功将其攻克,顺势封闭了直布罗陀海峡。这一举动,犹如关上了地中海的大门,将盟军在地中海的一百多万兵力困在了这片海域,使其成为了一支孤立无援的孤军,时刻面临着被歼灭的巨大风险。
随着直布罗陀海峡的封锁,盟军在地中海的处境急转直下。他们的海上运输线被切断,物资补给变得异常艰难,给养严重不足。在这种极端困境下,德军在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方向的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德军如猛虎下山,凭借着精湛的战术与高昂的士气,全歼了该地区的盟军。与此同时,素有“沙漠之狐”美誉的隆美尔元帅再次披挂上阵,率领大军重返北非。他们在突尼斯成功登陆后,迅速展开凌厉攻势,重新占领了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
而大明王朝在北非战场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军队以势不可挡之势,成功控制了利比亚。一时间,德明联军在战场上可谓是势如破竹,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德国的西线战场却依旧战火纷飞,局势严峻。盟军在经历了初期的艰难后,逐渐在欧洲大陆站稳脚跟。他们不断增派兵力,展开大规模反攻。盟军如潮水般横扫法国,迅速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其中路部队在艾森豪威尔元帅的卓越指挥下,更是势不可挡,接连攻占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德国本土直接暴露在盟军的兵锋之下,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面对当下错综复杂且严峻的局势,元首希特勒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甘,他迫切地渴望改写战局,重新夺回战争的主动权。此时的西线战场,已然成为决定德国命运的关键所在。
盟军在西线投入的兵力已超过二百多万,宛如一股汹涌的钢铁洪流,对德国形成了强大的压迫之势。他们不仅在人数上占据优势,武器装备更是精良齐全,各类先进的火炮、坦克、战机一应俱全,且燃料储备充足,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具备了极高的机动性与持续作战能力。
盟军的坦克部队配备了大量新型号的战车,其装甲防护与火力输出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相比之下,德军部分老旧型号的坦克在与之对抗时显得力不从心。在火炮方面,盟军的远程重炮射程更远、精度更高,能够对德军的防线进行远距离的精准打击,让德军的前沿阵地与后方补给线路时刻处于威胁之下。
空军力量上,盟军战机数量众多,性能卓越。战斗机具备出色的机动性与空战能力,牢牢掌控着西线的制空权,使得德军的空中侦察与支援行动困难重重;轰炸机则凭借强大的载弹量,频繁对德国的工业设施、交通枢纽以及军事基地展开大规模轰炸,严重破坏了德国的战争潜力与军事部署。
而充足的燃料供应,更是让盟军的各类装备能够满负荷运转。无论是坦克在战场上的纵横驰骋,还是战机在空中的频繁起降,亦或是运输车辆在补给线上的穿梭往来,都离不开燃料的有力支撑。这使得盟军能够迅速调兵遣将,灵活地变换战术,对德军防线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
如此强大的盟军,无疑成为了德军在西线战场上的一大劲敌,给德国的防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也让元首希特勒改写战局的愿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